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保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振宇

双月刊

1004-6216

hjbhkx@yahoo.com.cn

024-24520909;24520881

110016

沈阳市东陵区南塔街139号

环境保护科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亦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以反映环保科技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宗旨,内容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荣康丽张虎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垃圾分类是疏解"垃圾围城"困境的良方,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燃剂。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 1998-2022年收录主题为垃圾分类治理的 325篇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爆发期 3个阶段。该领域的学者和机构,尚未形成高度密切的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表明:垃圾分类的产业链、理论指导、影响因素和治理主体是研究的热点主题;2019年以来,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社会资本、公共政策成为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前沿话题,呈现出重视垃圾分类行为城乡异质性、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行为统一性和细化垃圾分类公共政策指导性的发展趋势。

    垃圾分类治理CSSCI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循环海水养殖系统固相反硝化工艺研究进展

    王鹰瀚孙喆王磊强志民...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环海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mariculture system,RMS)中来自食物残渣、动物排泄物、腐烂生物体中的含氮物质,经水处理过程的化学氧化作用与微生物的硝化作用逐渐形成硝态氮(NO3‒-N),并随水体循环不断累积,严重影响水质并威胁养殖动物的健康。固相反硝化工艺因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无需精确的碳源投加、能避免液相碳源的二次污染与运输储存困难等优点,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RMS的脱氮处理。文章综述了固相反硝化工艺机理,不同固相反硝化工艺应用于RMS的脱氮效果;总结了溶解氧、盐度、水力停留时间对不同固相反硝化工艺脱氮效果与菌群特性的影响;对固相反硝化工艺应用于RMS中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RMS固相反硝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循环海水养殖系统固相碳源反硝化菌群特性

    我国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谢斯琪陈学刚董煜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仍然缺乏系统梳理。作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采用文献归纳法和CiteSpace软件,对 2000至 2022年发表的我国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年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英文文献发文量高于中文文献量,中英文研究机构重合度较低,缺少合作研究;研究主要以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为主,微观尺度街谷和西部的研究偏少;研究方法以统计分析、遥感和GIS的融合应用为主,数值模拟方法应用较少;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空气污染与影响是研究热点,城市形态测度指标、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是主要的研究内容;土地审批、交通排放、人口分布、城市设计、植被覆盖是缓解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城市形态空气质量研究进展

    污泥热干化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释放特性研究进展

    杨燕常少英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污泥热干化过程中,蒸发出的水分经冷凝形成的冷凝废水及不凝尾气是产生的主要污染因素,其中包括COD、氨氮、硫化氢、苯系物等典型污染物组分以及一些较为多见的恶臭组分,对生产环境的影响较大。文章总结了针对污泥热干化过程中污染物的现有相关研究,分析讨论了对污染物释放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着重归纳了热干化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释放机理,以期对污泥热干化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污泥热干化冷凝废水不凝尾气典型污染物释放机理

    昆明市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及防控对策

    和兰娣瞿鹏武千年曹雪梅...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明近年来饱受生物入侵问题的困扰。通过收集和整理已出版的著作及文献,对昆明市外来入侵物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记录 189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入侵植物 111种,以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并比较了国内其他省、市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前 5的科的占比情况,其中昆明市和云南省有显著差异,但与河南、安徽、吉林等省市无显著差异;入侵动物中以昆虫类为主,占比为 59。74%。从物种原产地来看,昆明市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来自美洲地区,占全部入侵种数的52%。基于昆明市生物入侵形势比较严峻的现状,建议加强常态化监测与建立防控机制。

    生物安全昆明市入侵植物入侵动物防控对策

    SFIC模型视角下农村河流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南通市X镇生态河建设的个案分析

    杨钰雯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河流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因其存在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治理的复杂性,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依托协同治理理论,构建SFIC模型为分析框架,基于南通市X镇生态河建设项目的个案,在深度探析其在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及协同效果等方面治理困境的基础上,从构建激励机制、催化作用、保障体系、沟通交流平台和监督评估体系多角度提出完善之策,以期改善农村水环境,实现农村河流协同治理。

    农村河流协同治理水环境治理SFIC模型生态河建设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山水型旅游度假区保护性开发建设与调控对策——以南京市国家级老山森林公园东区为例

    蒋晓威孙兆海辛玉婷周思聪...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度假资源保护性开发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南京市国家级老山森林公园东区为研究对象,提供旅游度假区生态绿色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基于GIS空间分析,构建由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 5个要素组成的生态敏感评价指标体系,以 30 m×30 m网格评价单元,开展单项因子和综合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单因子生态敏感评价中,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强度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林木斑块面积与数量对生态敏感程度的影响较为明显。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中,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共占研究区域面积的 44。79%,中度敏感区约占 17。20%,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各占 17。16%和 20。85%;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分布在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域、老山南北山坡和山顶及佛手湖等水源涵养区域。构建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空间格局,提出禁止、限制、管控和支撑5项对策建议。

    旅游度假区保护性开发建设生态敏感性南京市

    中国省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电力碳足迹的时空分析

    许淑婷殷海萍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土地利用类型与能源消费项目的对应关系,对 2003-2020年中国省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电力碳排放、电力碳足迹、电力碳赤字进行计算与时空分析,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电力碳赤字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电力碳排放量增长速率持续放缓,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电力碳足迹增速表现为先急后缓的降低态势,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电力碳足迹增长为收敛趋势;电力碳足迹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扩散转移,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相较于南方持续扩大。电力碳赤字范围持续扩大,其空间关联性为逐渐强化的正相关,低—低集聚区(LL)和高—高集聚区(HH)是主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随空间相互作用增强,电力碳赤字区际差距缩小。

    电力碳足迹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空间集聚

    我国国家重要湿地建设现状及分布特征

    朱新胜林琳杨永峰袁军...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组成的国家层面重要湿地是我国湿地分级保护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我国湿地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我国 63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建设历程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不同类型重要湿地发展动态、分布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国家层面重要湿地在不同省份间均趋于集中分布,相对于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数量较少,地理集中指数更高,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更为集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主要依托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建设,不同重要湿地之间面积差异显著,国际重要湿地面积较大,生态代表性和重要程度相对较高。同时,目前我国国家层面重要湿地在湿地总量中占据比例较小,未来应加大其在湿地分级管理体系中比重,并出台管理办法,加强对其的保护和管理。

    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分级管理空间分布

    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杨冉侯文星王丽丽张鐥文...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浅山区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承载着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研究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结构,可为推动浅山区绿化建设提供参考,以改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以北京浅山区为研究区,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北京浅山区 2015-2021年的绿色空间,分析其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绿色空间变化对水土流失的改善效果及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浅山区 2015-2021年绿色空间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面积增加了 8。00%,共增加了 30 867。39 hm2;2015-2021年北京浅山区水土流失状况改善明显,绿色空间面积的增加对水土流失的改善具有较大贡献;2015-2021年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面积的增加使得 2021年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较好状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好的地区面积增加63 877。19 hm2,2021年北京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远远高于2015年。

    生态环境质量面向对象分类变化特征水土流失浅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