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保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振宇

双月刊

1004-6216

hjbhkx@yahoo.com.cn

024-24520909;24520881

110016

沈阳市东陵区南塔街139号

环境保护科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亦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以反映环保科技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宗旨,内容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生植物对淡水中藻类化感抑制和机理评述

    黄凯文汪小雄高静思谢炜平...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藻类的水华所带来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引起的污染问题,是广大水处理工作者的一大挑战。采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控藻,有望为控制有害水华或赤潮爆发提供新的途径,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迫切解决。目前,陆生植物在抑藻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仍能挖掘其他高效化感控藻物种。化感控藻的机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宏观、物理、化学、生物、直至微观方面机理的探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很大成功。文章对陆生植物在藻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化感物质的提取鉴定和抑藻机理方面进行了概况,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展望。

    陆生植物化感作用藻类水华控制

    不同物理添加剂对白菜尾菜好氧堆肥的影响

    董哲亢涵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物理添加剂对尾菜好氧堆肥的影响,同时为复合物理添加剂提高尾菜好氧堆肥效率并减少潜在的环境污染提供参考,该试验使用白菜尾菜为堆肥原料,水稻秸秆为调理剂,添加了麦饭石、生物炭及两者的混合物作为物理添加剂,通过好氧堆肥方式,探究不同物理添加剂对白菜尾菜好氧堆肥的影响。添加麦饭石、生物炭以及混合物能够提高堆体温度、增加高温阶段时间、提升pH,降低含水率下降程度,有利于微生物对堆体有机质的降解,同时提高种子发芽指数,使堆肥产物处于腐熟状态,无害化。结果表明:添加麦饭石、生物炭和混合物的效果比单一添加麦饭石、生物炭更好。物理添加剂能够提高尾菜好氧堆肥效率,而复合物理添加剂则更能促进好氧堆肥过程并提高堆肥品质。

    白菜尾菜麦饭石生物炭混合物好氧堆肥

    大型水电工程与区域生态因子变化的关联性研究——以向家坝、溪洛渡电站为例

    朱俊张勇毕明亮夏德锋...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向家坝-溪洛渡电站所在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与区域内典型生态因子变化的关联性。首先分析了流域内土地覆盖和典型地表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地表蒸发量ET以及地表温度LST)的时空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电站枢纽区周边地表参数的变化特征,并且分析了水电工程对地表参数的空间影响尺度。研究发现:(1)土地覆盖方面,2000年以来流域内的林地、草地、耕地进行了一定的转化,但总体格局保持稳定。流域内人造表面面积大幅增加,但从整体上占比仍较小,说明水电工程对流域整体的土地覆盖影响较小;(2)植被时空变化方面,2000年以来流域NDVI以及NPP有显著改善,但地表参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变异性显著;(3)关联分析方面,电站蓄水后,未发现植被参数(NDVI、NPP)有显著变化。电站蓄水后对缓冲区内蒸发量和地表温度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稳定。

    水电工程生态影响植被蒸发地表温度

    不同调水方案对沙湖水动力及水质影响研究

    徐志鹏朱翔侯俊汪金辉...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地处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的特殊地理环境,沙湖每年都需要调水引流以达到改善水质和维持总体水量的目的。因此调水水量及调水路线的选取对沙湖水质改善有关键的影响。文章基于环境流体力学模型(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EFDC)模型构建了沙湖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沙湖水动力、总氮和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与实际数值拟合度较高;并基于沙湖实际调水方案,设置四种调水方案,探究了不同调水方案对沙湖水动力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水引流工程能有效加快沙湖水体流速同时降低总氮、总磷浓度,但也会造成沙湖水质波动。相较于减水方案,增水方案对提高沙湖水体流速和降低总氮、总磷浓度的效果更好;与八一渠入流相比,东干渠入流更利于提升沙湖水体流速和降低沙湖总氮、总磷浓度。总体而言,4种调水方案中方案一(增水方案)是改善沙湖水动力条件和水质的最佳方案。

    沙湖调水引流工程水动力水质EFDC模型

    汉江流域三生空间转型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安彬王澜凯肖薇薇崔晓明...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江流域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开展三生空间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能为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基于 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运用转移矩阵、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汉江流域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汉江流域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态空间面积先减后增且集中分布在丹江口以上流域,生产空间由增转减,生活空间始终处于增加态势;1990-2020年汉江流域三生空间类型转移关系保持稳定,以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互转为主,转移规模呈先减后增趋势;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西高东低空间格局,高质量区面积持续增加,其他质量区不同程度下降;影响汉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恶化的主导用地类型分别为生产空间转化为林地绿色和蓝色生态空间,草地及林地绿色、蓝色生态空间转化为生产空间。

    三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转型格局生态贡献率汉江流域

    基于AHP-DEMATEL法的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立

    何莉莉董依豪赵爱雪栾云松...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和筛选,统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重要性、实用性和可移植性,选取决定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构建外来植物风险评估的典型指标体系。从入侵性、适生性、扩散性、危害性 4个纬度建立基于AHP-DEMATEL法的外来入侵植物风险度量数学模型,用以揭示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识别并量化因素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利用构建的评估体系和生态位模型对印加孔雀草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危害、防除难度、国内重视程度、耐逆性是导致入侵植物风险性系数升高的重要因素,印加孔雀草在我国的综合风险评估值P为 0。82,属于高度风险性有害植物,需要在适生区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阻截该植物的扩散蔓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外来入侵风险评估指标权重AHP-DEMATEL印加孔雀草

    建筑废弃物对水体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及作用方式

    李文凯朱畅门颖欣冯兴圣...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加气块、混凝土、砂浆和红砖 4种建筑废弃物对水体有机物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和作用方式发现:4种建筑废弃物均可实现水体中有机物和TP的去除,其中加气块(平均去除率>50%,去除量达 0。33 mg/g)和红砖(平均去除率>35%,去除量达 0。22 mg/g)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去除效果,砂浆(平均去除率>70%,去除量达 0。018 mg/g)和加气块(平均去除率超过 45%,去除量达 0。013 mg/g)具有较高的TP去除效果;4种建筑废弃物均可能通过水合有机物物理吸附的方式去除有机物,加气块、混凝土、砂浆可能通过磷酸钙类沉淀生成型化学吸附方式去除TP,红砖可能通过磷酸铝类表面络合型化学吸附方式去除TP。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建筑废弃物用于水污染控制的机理认知并帮助改进其技术参数。

    建筑废弃物有机物效果机理

    芬顿氧化深度处理厌氧氨氧化出水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

    陈福坤邓海涛陆冬云吴琴琴...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芬顿氧化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厌氧氨氧化出水的起始 pH、nFe2+/nH2O2、mH2O2/mCODcr、反应温度 4种主要因素的最优组合开展研究。结果表明:4种因素均对芬顿氧化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厌氧氨氧化出水产生显著影响,影响顺序为起始pH>反应温度>mH2O2/mCODCr>nFe2+/nH2O2,起始pH对CODCr去除率影响极显著,mH2O2/mCODCr和 nFe2+/nH2O2 影响程度较为接近;4种影响因素最优组合为起始 pH=4。0、nFe2+/nH2O2=1:3、mH2O2/mCODCr=4:1、反应温度=20℃,该条件下CODCr和色度去除率高达 92。4%和 99。1%,出水可生化性好,处理效果达到工程应用要求,可为该联用系统的芬顿处理段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芬顿氧化垃圾渗滤液厌氧氨氧化最优组合正交试验

    粉末活性炭去除电氧化产水余氯的试验研究

    黄格孙建亭郑威刘思源...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氧化工艺处理废水后存在产水余氯的问题,该研究以电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后的产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粉末活性炭去除水中的余氯,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H、活性炭性质、活性炭投加量等对活性炭去除余氯的影响,并进行了粉末活性炭去除余氯的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降低溶液初始pH有利于余氯的去除,不同性质的粉末活性炭对余氯的去除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试验中所用的粉末活性炭对余氯的最大去除能力为 3 000 mg/g,经过"粉末活性炭+真空转盘过滤"工艺处理后的电氧化产水余氯稳定在1 mg/L左右。

    电氧化渗滤液余氯粉末活性炭

    乳制品废水作为污水处理厂碳源的可行性评估

    文梅张培培李英杨书序...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污水处理厂为了应对高排放标准带来的挑战,需要在处理过程中投加碳源,增加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和温室气体排放。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目标的完成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支持具有良好可生化性的食品加工废水作为碳源供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使用。文章分析了某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废水作为污水处理厂替代碳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乳制品废水具有高碳、低碳的水质特点,可以在保证出水达标的前提下替代商业碳源。乳制品废水作为污水处理厂碳源既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经济、环境双重效益。

    乳制品废水碳源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