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保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振宇

双月刊

1004-6216

hjbhkx@yahoo.com.cn

024-24520909;24520881

110016

沈阳市东陵区南塔街139号

环境保护科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亦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以反映环保科技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宗旨,内容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中市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赵磊王雅晴胡雄蛟蒋皓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是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指导GEP提升。文章分析了 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为 1794。6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固碳和气候调节合计占比 99。9%;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增加了 92。69亿元;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变化、海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驱动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够解释 87。9%的价值变化,森林面积和NPP的提升促进了调节服务价值的提高。建议未来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确保调节服务价值的提升,同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生态系统服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调节服务产品随机森林驱动因素GEP提升

    旅游城镇化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关联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

    钟莉娜朱燕王军陈艳华...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典型旅游城市武夷山市为例,在分析城镇化格局、碳存储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格局的基础上,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索武夷山市旅游城镇化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时空关联。研究表明:(1)2000—2010 年武夷山市旅游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陆地表层人类活动由3。79% 升至5。05%,2010—2020 年城镇化进程放缓,2020 年陆地表层人类活动仅为5。33%;空间分异明显。(2)2000—2020 年,碳存储服务呈下降趋势,土壤保持服务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2000 年的26。38×106 t 升至2020 年的45。26×106 t。(3)陆地表层人类活动与碳存储服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陆地表层人类活动与土壤保持服务存在正相关关系。旅游城镇化格局与碳存储和土壤保持2 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现显著的时空关联特征。

    城市生态生态系统服务双变量空间自相关InVEST模型旅游城镇化

    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以密云水库为例

    沈钰仟肖燚欧阳志云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京市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为对象,采用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等方法核算了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水质净化和气候调节的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价值。结果表明:(1)2020年,密云水库潜在供给价值为 671。42亿元,实际使用价值为 303。42亿元。2000-2020年,二者增幅分别为 3。8%和 76。6%;(2)2020年,密云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平均利用率为 45。2%,2000-2020年,上升了 18。6%;(3)密云水库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价值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强度越大,人类对其使用程度越高;(4)2020年,密云水库以占密云区约 6。3%的面积承担起了全区约 35。1%的潜在供给价值和 75。5%的实际使用价值。案例研究表明,潜在供给可为生态保护工程和措施的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实际使用可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为生态补偿和生态交易的标准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导向。

    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实际使用密云水库国民经济核算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张赛赛胡江玲王梦杰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利用 2000、2010和 2020年 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ESV当量因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探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草地是乌鲁木齐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单一动态度为正值外,其他地类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趋势;(2)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ESV总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间共减少37。05亿元。在空间分布上,ESV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南部高、北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格局;(3)ESV与邻近网格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高—高聚集区集中在乌鲁木齐县及沿柴窝堡-达坂城区为中心的南北轴线附近,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北部、东部和中心主城区。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乌鲁木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干预优先级的生态管理分区——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张秉铖王则琦薛佳慧傅烨婷...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生态管理分区是落实城市生态空间差异化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前提,准确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特征与匹配关系,有效划分干预优先级,是进行精准优化与修复的关键依据。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使用InVEST模型、SCS-CN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量化方法,以镇街尺度为单元测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评价供需匹配关系与协调水平,确立生态管理分区,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响应对策。结果表明:福州市中心城区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异质性显著,供给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半闭环式的山体公园带,需求高值区主要聚集在主城核心区、副中心以及外围组团。供需匹配关系差异较大且供需错配现象较为突出,以低供—高需和高供—低需 2类为主导。耦合协调度指数平均值是 0。62,整体表现为勉强协调状态。整合叠加供需匹配关系与协调程度可确立优先进行干预的空间次序,共细分出 4个一级分区和 13个二级分区。结合研究区现状条件,将福州市中心城区划分为生态屏障涵养区、生态输送开发区、生态经济重构区、生态发展先行区、生态提质建设区、生态连通建设区和生态防治修复区 7类,同时提出针对性生态管理路径,为开展生态修复实践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借鉴。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生态管理分区优化策略福州市

    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研究进展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

    雷霄汪世阳张雅京刘祖一...
    40-4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域面源污染是水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全球环境管理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深入了解国内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的研究趋势和重点,基于文献计量学,对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流域面源污染管理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1-2021年间流域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发文量共 1 327篇且发文量逐年递增,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发文量最大的研究机构(95篇),其中SHEN Zhenyao教授发文量最多(44)篇。该领域研究热点为利用模型对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污染负荷进行相关研究,并采用流域面源污染管理措施以控制面源污染;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单元主体转换为多元主体、推广技术支撑、实行-区域-方案和强化监督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可以有效加强我国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治与管理。

    流域面源CiteSpace文献计量污染防治管理

    燃煤烟气脱汞金属氧化物材料研究现状与进展

    杨世童冯钦忠刘俐媛王凯月...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煤烟气中单质汞极难溶于水,并且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利用现有装置难以对其进行脱除,这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烟气中单质汞的排放成为当前人们研究的重点。金属氧化物吸附法是目前控制燃煤烟气单质汞排放研究中较多的一种方法,能够开发出成本低、高效清洁的吸附剂是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金属氧化物脱汞吸附剂研究现状与进展,综合叙述了目前常见金属氧化物脱汞吸附剂的类型及其作用机制,整理了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的传统制备方法与创新方法,提出了制备金属氧化物脱汞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了金属氧化物脱汞吸附剂在燃煤烟气中的应用条件,对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的研究做了总结、建议及展望,为烟气中单质汞的污染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燃煤烟气金属氧化物吸附剂脱汞研究进展

    新发展,新思考——减污降碳协同研究

    杨霖李丽平杨儒浦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减污降碳的研究对象从常规大气污染物和CO2 的控排逐步延伸到多污染物和多种温室气体的减排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协同控排研究主体涉及电力、钢铁、水泥、交通、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城市群、典型城市、工业园区等多层级区域,碳交易、投资、法制等多政策手段,为推动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研究模型的开发创新、多行业耦合协同减排以及与政策组合优化等方面仍有待探索。

    温室气体污染物协同控制协同增效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补偿量化研究

    李寒雨毛春梅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补偿是促进区域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核算长三角城市群碳吸收量和碳补偿量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核算碳补偿金额、生态承载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识别支付区与受偿区以及相关功能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补偿方案。结果表明在 2009-2019年:(1)研究区域碳排放量阶段式增长,增量波动较大,呈"增—缓—增"的势态,空间上以沿江高值区城市为中轴,向南北两区削弱;(2)研究区域碳吸收量以 2亿吨为平衡点上下浮动,呈增速缓慢、增量较少、整体稳定态势,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外围—中心"特征;(3)支付区和受偿区在城市数量、补偿金额方面不够协调,补偿金额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总体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控制能源消耗,丰富补偿方式,拓宽补偿渠道。

    碳中和碳收支碳补偿时空演化功能分区长三角城市群

    市政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及降碳实施路径

    孙晓辉陈蓝董紫君杨颂...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被视为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途径,成为全球性关注的议题。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碳排放控制的重要一环,日益增加的污水处理量和处理程度使污水处理碳中和面临巨大的挑战。"十四五"期间,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的碳减排,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文章通过总结我国目前市政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的现状,梳理了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的依据和方法,分析了污水处理主要排放关键环节,提出了直接排放控制和间接排放控制 2种减排路径。重点探讨了直接排放控制中的高效脱氮技术、厌氧共消化技术和资源回收技术的应用,以及间接排放控制中的智慧管控平台升级、太阳能光伏补偿等策略。结合国内外低碳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理念和运行工艺,期望能为我国污水处理的低碳化、智慧化提供指引,为实现污水处理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持。

    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碳核算减碳路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