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江桂斌

月刊

0254-6108

hjhx@rcees.ac.cn

010-62923569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环境化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双月刊)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为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环境化学》是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惟一科技期刊。 《环境化学》主要刊登报道我国环境化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技术成果以及国外环境化学研究趋势。范围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工程技术和环境与健康等各个层面,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与健康、污染控制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羧酸(HFPO-TA)污染现状和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刘梦琳王冰菁宿琪索秉旭...
    1415-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 AS)是一类具有优良表面活性和稳定性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消费领域,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类PFAS。由于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长距离迁移和生物毒性,PFOA已被限制生产和使用。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羧酸(hexafluoropropylene oxide trimer acid,HFPO-TA)是一类新型的PFOA替代品。HFPO-TA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在一些介质中的浓度接近甚至高于PFOA。HFPO-TA能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可产生生物毒性效应,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HFPO-TA的生物积累潜能和生物毒性强于PFOA。本文从HFPO-TA的生产、用途、环境归趋、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的污染现状、生物毒性和降解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研究HFPO-TA在生物体内富集与转化机制和毒理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羧酸多介质分布生物富集生物毒性降解

    新污染物在含溶解有机物水体中光降解行为研究进展

    刘璐栾日坚沈秋岑张婧...
    1429-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是一类稳定性高、亲水性强的环境污染物,其中大部分物质最终会进入并滞留在自然水域,因其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而受到广泛关注。光化学降解是Ecs在水体中的主要转化过程之一,包括直接光解、间接光解和自敏化光解。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作为水体中具有优异光化学性质的光敏剂,吸光后产生·OH、1O2、3DOM*等活性反应中间体,对Ecs的间接光降解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Ecs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并评估其生态环境风险,有必要提高对其降解过程的认识。鉴于此,文章在论述DOM环境光化学特性和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 DOM类型、来源、荧光组分及环境因素对Ecs光降解过程的影响。DOM对Ecs间接光降解过程的影响主要包括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DOM产生的活性反应中间体与Ecs反应,抑制作用主要包括光屏蔽作用和猝灭效应。DOM的作用效果与其类型、来源、组分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文章就DOM对Ecs光降解影响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Ecs的光化学行为,对于评估Ecs在自然水体中的环境归趋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新污染物光降解溶解有机物中间体

    畜禽粪便源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的分布特征

    吴丹妮冯皓迪代世婷马春萌...
    1445-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畜禽粪便源有机肥是农田土壤中抗生素母体及转化产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研究畜禽粪便源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的残留情况,在全国8个省(市)采集55个有机肥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畜禽粪便源有机肥中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和土霉素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及10种转化产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和土霉素在55个有机肥样品中均有检出,浓度分别为1。63-4348 μg·kg-1、ND—11451 μg·kg-1、ND—30300 μg·kg-1、7。11-55008 μg·kg-1。10种转化产物中,差向异构体是主要的转化产物。不同畜禽粪便来源的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的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猪粪肥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的浓度高于鸡粪肥、牛粪肥和羊粪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可能也会影响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浓度。种养结合模式生产的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的浓度显著高于集中处理模式生产的有机肥。进一步研究了典型地区畜禽粪便源有机肥和施肥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残留的污染特征,发现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通过施用有机肥进入土壤环境中,差向异构体在施肥土壤中仍是主要的转化产物。畜禽粪便源有机肥和施肥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转化产物的残留不容忽视。

    畜禽粪便源有机肥施肥土壤四环素类抗生素转化产物

    中国部分地区粮食中高氯酸盐的污染水平与暴露评估

    董淼鑫于泓钱承敬史亚利...
    1455-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氯酸盐作为一种持久性新污染物,在环境和食品中存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目前中国粮食样品中高氯酸盐污染的研究有限,本研究从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采集了 271份粮食样品,包括稻谷样品88份,小麦样品83份,玉米样品100份,分析了这些样本中的高氯酸盐污染水平。结果表明稻谷中高氯酸盐浓度范围从未检出到66。41 ng·g-1,小麦中浓度范围为1。90-108。71 ng·g-1,玉米中浓度范围为0。31-45。52 ng·g-1。根据测得的高氯酸盐浓度,计算估计每日摄入量(EDI)和危害商(HQ),以评估人体通过食用大米、小麦和玉米接触高氯酸盐的潜在健康风险。大米、小麦和玉米的HQ值均小于1,说明食用这3种主食不会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然而,考虑到高氯酸盐的多种暴露途径,外加粮食的加工过程也可能会增加高氯酸盐污染,因此通过粮食摄入高氯酸盐对人体造成的暴露风险仍应当引起关注。

    稻谷小麦玉米高氯酸盐

    城市商业建筑地下车库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马陈熀王建成张翔陈荣...
    1465-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城市商业建筑地下车库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潜在影响,在所选取盐城市3个典型商场的地下车库里进行了 VOCs采样监测,获得了 VOCs浓度水平、组成和日变化特征,评价了人体健康风险。观测期间,3个地下车库在9:00-13:00时间段内所有样品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值分别为(2547。9±1595。2)μg·m-3、(1376。7±122。7)μg·m-3、(1689。1±93。1)μg·m-3;在所分析的75种VOCs中3个地下车库VOCs检出率分别为52。0%、36。0%和34。7%。各地下车库所测VOCs占前几位的组分分别为甲苯(30。5%-48。2%)、异丙醇(4。5%-27。2%)、2-丁酮(3。8%-12。4%)、甲基环戊烷(2。2%-2。8%)、苯(1。5%-2。6%)、1,2-二氯乙烷(1。7%-2。2%)。VOCs 日变化浓度主要与车流量有关,在11:00和21:00时刻出现浓度峰值,分别为3785。4 μg·m-3、8694。3 μg·m-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3个地下车库内所监测的VOCs的非致癌风险危害指数(HI)分别为4。1、4。3和7。4,均超过了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HI=1);苯和乙苯的终生致癌风险因子值(Risk)分别在(1。2×10-4-6。2×10-4)、(3。8×10-6-2。5×10-5),均超出了安全阈值范围(Risk≤1×10-6),3个地下车库均存在一定健康风险。

    地下车库挥发性有机物健康风险评价

    重金属砷、镉和铅对树突状细胞的差异化功能损伤

    马婉琪张娜刘思金张书平...
    1474-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重金属砷、镉和铅对树突状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功能影响,以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为研究对象,采用 Alamar blue 法测定 BMDC 细胞的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细胞的凋亡、活化、吞噬以及抗原结合能力,并对细胞活性氧和丙二醛进行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细胞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胞内表达水平。结果发现,3种重金属均可引起BMDC细胞活性降低(其中镉和铅可促进细胞凋亡)、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并抑制细胞的活化;但3种重金属对BMDC细胞的功能影响存在差异,体现在砷可抑制BMDC细胞的吞噬功能,而铅和高浓度的锡则抑制BMDC细胞的抗原结合能力,同时促进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对树突状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毒性,但对其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砷主要影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吞噬功能,铅和镉则主要影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抗原结合功能。

    重金属树突状细胞细胞活化抗原识别吞噬

    纳米氧化铈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

    孔祥云陆浩徐冰洁程俊...
    1484-1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纳米氧化铈(CeO2NPs)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其生产规模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CeO2NPs在生产、运输和商品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释放到环境中,具有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其生物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脊椎动物是生物类群的重要组成,本文研究了国内外近十年的科学文献,综述了 CeO2NPs在生物累积、行为反应、组织损伤、生长发育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方面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以及CeO2NPs毒性效应影响因素,总结了 CeO2NPs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机制,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CeO2NPs的毒性评价、安全生产与应用提供参考。

    纳米氧化铈无脊椎动物毒性效应影响因素

    定位键指数用于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预测

    堵锡华李靖陈艳
    1498-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种在多环芳烃苯环上,含有一个或数个羰基氧原子的持久性污染物,它具有比亲代多环芳烃更强的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因此探究高效的研究方法来建立毒性数据库非常重要。为研究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毒性关系,根据含氧多环芳烃分子中原子空间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指数-定位键指数L,并分别计算了32个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分子的电性拓扑态指数Em、电性距离矢量Mn,分析优化筛选了电性拓扑态指数其中的E16、电性距离矢量其中的M14、M21和M32作为结构描述符,将它们与定位键指数L有机结合,与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物毒性进行回归分析,以5种结构参数为输入变量点价值,神经网络结构采用5-3-1,建构了一种预测含氧多环芳烃急性毒性lgEC50的神经网络模型,该预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T值达到较高的0。9826,对毒性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两者之间的平均误差仅为0。112;结果表明,含氧多环芳烃的急性毒性与定位键指数、电性拓扑态指数、电性距离矢量等结构参数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可为含氧多环芳烃的环境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指导。

    含氧多环芳烃定位键指数斑马鱼胚胎定量结构-毒性关系神经网络

    饮用水中胶体态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黄建军张晓晴赵鹏田一梅...
    1507-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用水中的污染物经过迁移、吸附、团聚等行为,往往以胶体态形式存在,并作为载体吸附水中其他污染物,对饮用水质造成严重污染。聚焦于饮用水中的胶体态污染物,从胶体态污染物的概念、主要分类、迁移行为和去除效果4个方面,总结和阐述了近年来饮用水中胶体态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总结得出,饮用水中呈胶体态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往往会与其他污染物吸附、团聚,可能引发胶体泵效应,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富集和去除。在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混凝可有效去除>10 μm的胶体态污染物,传统过滤不是去除胶体态污染物的主要工艺。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和膜分离等深度处理是去除<10μm胶体态污染物的高效工艺。最后,基于研究现状对胶体态污染物的控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保障饮用水质提供借鉴和帮助。

    胶体态污染物饮用水迁移去除效果

    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环境修复应用的研究进展

    赵恒新韩亚南马欣洁艾玥洁...
    1518-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ion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iCOFs)材料是框架内或孔道中带有电荷的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除了具有低密度、易于调节的孔道结构、比表面积大、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传统优点外,其内部的离子基团作为作用位点能与电性相反的基团结合,从而在质子传导、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尤其在环境修复领域,iCOF已被广泛应用于去除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本文从iCOF的结构与合成方法出发,综述了其对环境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并对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究,最后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吸附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核素重金属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