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朱琦琦

双月刊

1006-2009

HJJS@chinajournal.net.cn

025-83701931

210013

南京市虎踞路175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Journal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9年创刊,199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25日出版,以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科研、环境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教师及其他环境科技工作者为服务对象,从多角度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砷污染水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玮婷白圆马睿敬宗显...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的结构、特性及其在砷污染水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介绍了共沉淀、水热合成、离子交换、溶胶-凝胶、焙烧等LDHs制备方法,以及表面改性、插层、焙烧复原等改性方法.分析了 LDHs吸附除砷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当前在材料合成、优化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形成工业化生产工艺、研发选择性和稳定性更强的复合材料、提升在复杂基体中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探讨同构置换对层状结构的影响等后续研究方向.

    层状双氢氧化物改性吸附砷污染水体修复土壤修复

    湖南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响应特征

    王珍冯徽徽王诗涵邹滨...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85-2019年长时序遥感数据,定量核算湖南省生态服务价值(ESV),系统解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影响方式,模拟2030年多情景下ESV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湖南省LUCC显著,草地面积总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面积减少852.91 km2,不透水面面积持续上升,面积增加3 013.77 km2.湖南省ESV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形变化,总体下降了 86.07亿元,主要来自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等功能变化的贡献.LUCC对ESV具有显著影响,主要增益来自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分别增益837.73亿元和111.62亿元;2030年多情景预测显示,在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ESV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呈现上升趋势.

    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CLUE-S模型湖南省

    2005-2020年新疆14地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综合评价分析

    金都刘新平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05-2020年6期土地利用、能源消费等数据,从碳排放经济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承载能力3个方面构建碳排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Topsis法对新疆14地州市碳排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20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由2 735万t增长至18 499万t,在碳排放经济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承载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恶化;研究期间新疆14地州市中有9个城市碳排放综合评价值呈下降态势,碳排放低效型、协调型和能源结构失衡型城市数量变化不明显,碳排放压力型城市数量增加.建议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碳排放经济效率、能源结构转型方面进行碳减排管理.

    碳排放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新疆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碳足迹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优化研究

    陈晗奕陈一灵洪志坤游璐萍...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为研究区,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法核算该地区2011-2020年大豆生产的碳足迹,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全省各地级市(地区)大豆生产碳足迹的影响因素,确定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提出大豆生产的生态优化方案.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碳足迹平均值为0.337 kg/kg(以CO2当量计),整体呈现反复波动、"北多南少"的格局;在所选的9个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碳足迹影响因素中,农药、种子、柴油3个因素的贡献度最大.

    碳足迹时空分布生态优化大豆生产生命周期评价黑龙江省

    哈密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金璞珺赵俊阿依吐尔逊·沙木西王志强...
    27-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哈密市碳储量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碳储量空间驱动因素,并采用PLUS模型预测2040年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1990-2020年哈密市耕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生态系统碳储量共增加3 855.93 ×104t,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与人为干扰指数是主要驱动因素.未利用地向草地转移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是碳储量减少的主导因素.2040年哈密市生态系统碳储量预测值为50 525.62 × 104 t,伊州区和巴里坤县为未来碳储量主要增加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土地利用变化InVEST模型PLUS模型哈密市

    2020-2022年温岭市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特征研究

    刘玉飞朱迎军陈林茜殷燕...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2022年在浙江省温岭市近岸海域布设监测断面,采集海洋垃圾,分析其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来源,并使用清洁海岸指数(CCI)及危险物品指数(HⅡ)对海滩垃圾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温岭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7.7个/km2;海面漂浮小块及中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 568.2个/km2;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5 813.5个/km2.海洋垃圾主要材料类型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其主要来源于陆地人类生产活动.近岸海域CCI和HII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11和0.66,表明温岭市洞下沙滩处于非常清洁且安全水平.

    海洋垃圾分布特征清洁海岸指数近岸海域温岭市

    淮河干流江苏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徐季雄徐敏月王金东黄睿...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淮河干流江苏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1月-2021年7月分4个季节布设5个断面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共检出着生藻类5 门 36属39种,物种组成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占比分别为35.90%、33.33%和23.08%;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虽然在空间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但呈现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距离分析均显示,着生藻类群落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差异上,夏季和冬季较春季和秋季变异程度更高;环境因子冗余分析(dbRDA)表明,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之间演替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总氮是营养盐指标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子.

    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环境因子淮河干流江苏段

    太赫兹时域光谱法测定水中重金属离子

    李梅刘聪曹毅梁漫春...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法采集溶液时域数据,经过去噪和时域分析,汞、镉、铜离子溶液分别在频率为1.7THz、0.7THz、1.2THz位置上建立线性模型,得到拟合效果最佳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69、0.896、0.932.该方法检出限为0.001 mg/L~0.002 mg/L,空白加标样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0%,加标回收率为94.0%~102%.将该方法用于测定某污水处理厂两个进口的实际水样,结果汞离子未检出.

    太赫兹时域光谱法光学参数计算模型水质

    固相萃取-UPLC-MS/MS法测定环境水体中多种抗生素

    秦兴秀杨敏娜王来梁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25种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方法在2.00 µg/L~200 µ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1.01 ng/L~2.85 ng/L,7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3%~8.0%.将该方法用于自来水和地表水测定,结果均为未检出,高、低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61.2%~102%.

    磺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水质

    HPLC-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医疗废水中抗生素残留

    张文斌郑璇张秀赵晶...
    55-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同时测定医疗废水中的20种超痕量抗生素残留,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方法在1.00μg/L~100µ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24 ng/L~1.22 ng/L.空白水样和实际水样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2%~108%和75.8%~114%,6次测定结果的RSD分别为2.4%~8.4%和1.7%~8.1%.将该方法用于测定重庆市2家三甲医院医疗废水中的超痕量抗生素残留,结果有11种抗生素检出,其余均为未检出.

    抗生素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医疗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