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用于VOCs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贾子良陈曦王梦雪梁美生...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形成细颗粒和臭氧的主要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应用于VOCs的催化氧化能耗较低而被广泛应用,传统纳米催化剂存在原子利用率低、产物选择性差、成本高的问题,但单原子催化剂在此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阐述了近10年贵金属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策略、结构特点,重点关注制备方法的不同带来了贵金属与载体间的结合方式的差别以及造成它们在VOCs的催化氧化活性的明显差异,同时从理论计算的角度剖析催化性能与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催化机理,针对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高效去除VOCs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VOCs催化氧化单原子催化剂合成策略理论计算

    土壤中金属硫化物的来源及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邓有为高妍周小霞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硫化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这些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自然过程(如岩石风化、地质活动和微生物作用)及人为活动(包括矿产开采、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土壤的物理化学属性、气候条件及微生物活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金属硫化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金属硫化物的微观交互机制及环境变化下的长期效应,并通过跨学科研究为土壤中金属硫化物污染提供有效解决策略。

    金属硫化物土壤污染迁移转化机制微生物作用环境影响

    苔草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吸附Cu2+影响研究

    章绍康吴静琳弓晓峰王玉秀...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以苔草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了苔草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通过等温吸附平衡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了苔草DOM对土壤吸附Cu2+的影响,分析了苔草DOM与Cu2+反应前后成分变化。研究表明,苔草DOM具有羟基、羧基、羰基、甲基等官能团,由富里酸、类富里酸、类腐殖酸和类色氨酸4种组分组成,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胡敏酸为主。加入苔草DOM会降低土壤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吸附平衡速率以及吸附亲和力。苔草DOM中的紫外区类富里酸物质和类腐殖酸物质可以通过羧基、羟基等官能团与Cu2+产生络合作用,反应过后苔草DOM不饱和共轭双键结构数量、腐殖化水平、芳香环上取代基中的羰基、羧基、羟基和酯类含量均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苔草DOM的组成和结构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解决DOM对重金属活性影响争议提供科学依据。

    苔草溶解性有机质光谱分析土壤Cu2+

    化肥配施人尿对生菜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宁天阳于广泉魏孝承谭璐...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尿液与化肥不同配比对生菜品质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该文以生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培养的方式,探究适宜生菜生长的尿液与化肥配施比例(CK(不施肥),T1(1。0g尿素+3。3 g磷酸二氢钙+0。9 g硫酸钾),T2(0。235 gN当量人尿+0。5 g尿素+3。19 g磷酸二氢钙+0。75g硫酸钾),T3(0。47 gN当量人尿+3。05 g磷酸二氢钙+0。6 g硫酸钾)),并研究不同比例下尿液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尿液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生菜的鲜重和株高,T2水平下生菜的株高和鲜重最高,株高较T1和T3分别提高了25。01%和138。89%,鲜重较T1和T3分别提高了48。81%和67。79%。土壤的理化性质中,TN、TP、AP、AK、NH4+-N、SOM和EC在不同人尿化肥配比下相较于CK处理均有所提高,T3分别较CK提高了 29。21%、11。47%、77。38%、54。29%、200%、13。95%和2。94倍。在人尿和化肥配施实验中,高人尿占比会降低生菜土壤的细菌群落丰度,尤其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T1和T2处理使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CK增加27。54%和6。68%,而T3处理则使变形菌门的丰度降低了8。32%。综上所述,尿液与化肥配施会提高生菜品质和土壤质量,但是会降低土壤中微生物丰度,在正常施用磷、钾肥的情况下,最佳施用比例为65 mL尿液配0。5 g尿素(1∶1,以N计)。

    人尿化肥生菜品质性状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中微塑料分析、环境行为及风险研究进展

    张鑫赵保卫刘辉张印...
    14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污染物,其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相较于水环境滞后和缺乏。该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介绍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及输入路径;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分离和分析方法以及优缺点;主要评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即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与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阐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效应,包括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的影响;并展望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土壤中微塑料的源头控制、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复合污染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土壤污染微塑料环境行为生态效应

    新污染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孙益琼黄清育
    16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污染物通过与肠道菌群的互作所导致的毒性效应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该文综述了当前备受关注的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微塑料和抗生素等新污染物对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相关毒性效应,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建议未来应开展基于无菌动物模型的粪菌移植实验以厘清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的因果关系,并利用多组学研究系统揭示新污染物通过干扰肠道菌群稳态导致毒性效应的机制。此外,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新污染物损害机体健康的长期效应、年龄易感性及性别特异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新污染物肠道菌群毒性效应机制

    地下水中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微生物响应

    张婉莹李青青张施阳周栋...
    17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出发,评价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能力,探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衰减的727d中,浅层地下水中1,2-二氯苯、1,4-二氯苯的质量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符合一阶衰减模型;在416d时,1,2-二氯苯、1,4-二氯苯在脱氯菌的作用下向氯苯转化;在529 d时,存在氯苯向苯的脱氯转化。在中试开展前,场地内地下水中可能的脱氯降解菌属以Desulfomonile、Geobacter、Deha-lobacter、Desulfovibrio 为主,中试后 416 d 优势菌属转变为 Pseudomonas,到 727 d 转变为 Dehalogenimonas、Pseudomonas、Desulfovi-brio。二氯苯降解至一氯苯阶段,需要更多的脱氯菌参与,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一氯苯降解至苯阶段,群落结构更接近无污染状态,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中试后416 d内细菌群落结构向有氧菌转化,416d后向厌氧菌转化。该研究可为氯苯类污染地下水经济、绿色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自然衰减多相抽提

    胶东半岛农业影响典型流域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李斌徐华高明瑜丁晶琳...
    17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北部,城区饮用水源地门楼水库水质总氮浓度持续较高。文章为明确库区上游清洋河流域氮素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优化制定区域控氮措施,开展流域水体氮素浓度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2023年清洋河流域总氮(TN)浓度较高,范围为6。37~53。3 mg/L,枯水期平均值36。8 mg/L,平水期平均值21。6 mg/L,丰水期平均值15。9 mg/L,浓度呈现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变化规律,干流浓度高于支流浓度;该流域氮素赋存的主要形态是NO3-N,占TN浓度比值为90。8%;氮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苹果种植集中区域,苹果种植施用化肥折纯氮平均值为483。2 kg/(hm2。a);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表明,研究流域氮素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外源输入和内源释放共同影响着区域氮素含量。

    氮素形态时空分布相关性分析清洋河

    长三角全氟辛烷磺酸及前体物的迁移归趋模拟

    唐财俊赵祯钟昊斌孟祥周...
    188-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辛烷磺酸(PFOS)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备受关注。文章利用CoZMo-POP2逸度模型分析了 1988-2022年长三角区域PFOS和其前体物(PreFOS)(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N-EtFOSA)、N-甲基全氟辛基磺酰胺(N-MeFOSA)、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醇(N-EtFOSE)和N-甲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醇(N-MeFOSE))的环境行为。结果显示:1988-2022年研究区域PFOS、N-EtFOSA、N-MeFOSA、N-EtFOSE和N-MeFOSE的累计排放量分别约为26、2。5、0。16、7。8和5。9t。PFOS在土壤、淡水和沉积物中的模拟浓度与实测浓度残差在1个对数单位内,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温度和分配系数是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关键参数。当环境系统达到平衡时,近海水体是PFOS主要的汇,占PFOS环境总量的79%;从淡水到河口到近海水体的迁移是PFOS在环境中的主要迁移过程,占PFOS总迁移量的53%;流向外部是PFOS最主要的输出途径。土壤是N-EtFOSA、N-MeFOSA、N-EtFOSE和N-MeFOSE最主要的储存库,各目标污染物分别约占其环境总量的99%、98%、91%和97%;降解反应是N-EtFOSA、N-MeFOSA、N-EtFOSE和N-MeFOSE的主要输出途径。该文探讨并明确了长江三角洲PFOS和PreFOS的迁移归趋,可为长三角的生态风险评价和污染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氟辛烷磺酸长江三角洲逸度模型迁移归趋

    沱江成都段河流生态健康评估研究

    欧阳莉莉何鑫孟旭肖明月...
    200-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摸清沱江流域成都段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探索有效的河流生态健康综合指数评估方法,文章以沱江流域成都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水文水质、生境、底栖动物、鱼类等环境生物要素,以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WEQIriver)法和河流健康指数(RHI)法进行评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水质、生境和底栖动物的WEQIriver综合指数法显示研究对象河流整体呈良好状态;基于岸线自然状况、违规开发利用岸线程度、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水质优劣程度、水体自净能力、鱼类保有指数和公众满意度的RHI综合指数法显示研究对象河流整体呈亚健康状态。2种评价结果均表现为干流和上游支流环境状况优于下游支流,部分点位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受不同方法侧重点不同影响,WEQIriver指数更侧重评价水生态系统的自身状况,RHI指数则更侧重评价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综合用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沱江流域成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