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荒漠草原典型植物花朵计数

    王永财万华伟高吉喜胡卓玮...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植物花朵计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草原植物的生长状况、繁殖能力、群落结构等信息,通过人工计数方法获取草原上不同物种花朵丰度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在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上 10 个样地和 50 个样方上开展检测模型训练、评估和应用.从YOLOv7 的 3 个模型整体表现来看,YOLOv7-E6E的F1-sorce和mAP@0.5 均可达到0.7 以上,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从YOLOv7 的 3 个模型在 5 种花朵检测的表现来看,YOLOv7-X、YOLOv7-E6E模型在北芸香、蒙古韭、细叶韭的检测上mAP@0.5 高于 0.8,而 3 个模型中仅有YOLOv7-E6E在蒺藜、兔唇花的mAP@0.5 超过 0.6.从模型在 50 个样方的花朵计数应用来看,YOLOv7-E6E模型花朵计数的总体正确率为 0.91,能满足这 5 种草原开花植物检测和计数的需要.综上所述,通过深度学习花朵快速计数可以提高样方尺度花期植物调查效率,但为满足大规模物种调查和计数的任务需求,仍需扩大样本量和不断改进模型结构,以提高模型植物花朵检测的整体性能.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花朵计数草地植物

    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比

    游广永徐妍向昌林张莉...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退耕林地、自然草地、农田 3 种植被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识别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农田 3 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 3 种植被类型下0 cm、10 cm、20 cm、40 cm、60 cm深度土壤容重、含水量、粒径比等物理属性以及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元素含量,结合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农田土壤存在明显的犁底层,犁底层之下养分元素含量迅速下降;2)草地土壤pH值低、有机碳含量高,农田pH值最高、有机碳含量低,退耕林地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少,其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居于农田与自然草地之间的特征;3)农田土壤除速效磷、全钾等指标高于自然草地外,其他养分含量均低于自然草地.本研究表明,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和农田是在相同土壤母质基础上,因经营管理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农田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于其他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林草交错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对于防风固沙等其他生态功能发挥具有决定作用,退耕还草有利于土壤养分元素的恢复,退耕还林工程还应注重林冠下方草本灌木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土壤养分林草交错区退耕还林农田土壤草地土壤

    青海东部表层土壤碳库特征研究

    刘庆宇马瑛程莉田兴元...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整合青海省东部地区 33092 km2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青海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全碳的总储量及平均碳密度,并分析了表层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单位碳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碳总储量为272.81 Mt,平均碳密度为8243.85 t/km2;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均对表层土壤碳密度及分布规律产生影响;与土壤二普数据有机碳储量对比,青海东部地区整体属于碳源区,在过去 20 多年里青海东部表层土壤共释放约 53.21 Mt有机碳.

    土壤碳库土壤碳储量表层土壤土壤类型青海东部

    渭河宝鸡段2016-2021年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王石斌张炜张博董广平...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渭河宝鸡段 2016-2021 年水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提出渭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思路对策.使用单因子评价法、断面类别比例法、组合类别比例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渭河宝鸡段水质开展定性评价、量化排序和变化趋势分析.渭河宝鸡段 2018 年起达到了Ⅲ类水并保持在Ⅲ类或者更好类别,2016-2021 年整体呈好转趋势,水质由好到差排序为 2020、2021、2019、2018、2017 和 2016 年.渭河宝鸡段水质"十三五"时期明显好转,建议综合施策推动"十四五"持续稳定向好.本研究方法是判断河流健康状况并实现河流水生态环境复苏的关键环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水环境质量评价渭河宝鸡段

    公园城市背景下碳汇提升的景观规划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何昕尹飞王珺茜
    31-3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作为碳排放产生的主要空间以及进行"碳中和"核算的主体,承担着增加碳汇、减少碳排的生态使命.在当前"双碳"目标的规划发展思路下,以景观生态专业视角,结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对碳汇提升响应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提出城市碳汇提升可以在直接路径、间接路径 2 个方面,通过优化景观生态系统布局、增加城市绿化总量、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碳汇质量、完善碳汇监测体系、健全碳汇市场、构建引导机制等多种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实现.以期为城市低碳规划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景观生态公园城市城市碳汇双碳

    基于CiteSpace的碳价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徐辰冠许朝阳霍现旭王奎...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价是碳市场运行的核心,有效的价格信号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降低社会总减排成本,因此,碳价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 2009-2022 年4218 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碳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旨在为我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1)国际和国内的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国际发文量相对更高,尽管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最为迅猛,已经成为推动该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关注重点基本一致,即通过对碳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波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联合使用多种方法建立碳价预测模型,开展碳市场建设、定价机制和减排手段等方面的研究;3)2 个数据库的碳价研究热点稍有差异,但总体趋同,最主要的聚类分别为"碳价"和"碳市场",代表了目前碳价领域研究的 2 个主要方向;4)通过对国内外数据库文献的比较分析可知,未来需要继续推进碳交易体系的完善,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并加强对碳减排措施的深入研究.

    碳价碳市场CiteSpace文献计量学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虚拟水流动格局特征分析——基于MRIO模型

    陈籽旭邵星萤力颖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揭示虚拟水流动格局特征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利用 2017 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区域间虚拟水资源核算体系,测算 2017 年中国贸易隐含虚拟水流量,从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和国际循环 3 个循环结构揭示中国虚拟水流动格局特征,为中国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建议.结论如下:1)中国虚拟水贸易呈现内循环占主体、国际循环占比较少的分布特征,其中内循环平均占比超过 90%,省内循环平均占比超过 70%,即区域间循环比重较少;2)虚拟水贸易的转移格局与中国区域水资源禀赋存在分布差异,经济较发达的丰水地区水资源最终需求呈现对外的极大依赖性,相反水资源稀缺地区对省际虚拟水流入依赖度较低.结果表明,中国应强调国内循环的主导作用,通过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依托虚拟水战略,打破省际壁垒,鼓励提高区域间循环比例,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多区域投入产出双循环虚拟水流动格局

    徐州市种子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分析

    高艺珂姜修晨吴林璇王诗雨...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数据的收集、调查和整理建立了徐州市的种子植物数据库,以此为基础研究徐州市种子植物的区系性质和多样性;将徐州市植被划分成为不同的地理单元,并构建了含有 847 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徐州地区植物属的区系类型共有 15 个,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徐州的铜山区、邳州市、新沂市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较大,鼓楼区、泉山区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市区植物多样性较小;本研究把植物区系地理学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相结合来研究徐州地区的种子植物,不仅探明了徐州植物的区系组成,也通过谱系分析探究了徐州种子植物的进化历史,为徐州地区的植被保护以及植物引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徐州植物区系系统发育植物多样性

    石梁河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生态特征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指示

    张雷燕刘成高贾玉山阳振...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于 2022 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对石梁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共调查到浮游植物 7 门 91 种(属).水库浮游植物可分为 23 个功能群,功能群J、E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优势功能群为W1、Y和B.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温(WT)、总氮(TN)和总磷(TP)是石梁河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各主要功能群又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浮游藻类功能群落构建的生态指标(Q),石梁河库区整体生态状况属于中等水平.此外,有 2/3 的优势功能群适宜生境为中度到重度富营养水体,表明石梁河水库仍处于中度到重度富营养状态.

    石梁河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环境因子生态特征

    东洞庭湖洪水前后典型湿地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动态变化

    曾静侯志勇李旭耿明明...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水对湿地土壤-植被系统养分循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典型植物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和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为研究对象,于 2018 年洪水期前后(5 月、10 月)测定短尖苔草和南荻生长特征、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对化学计量学特征与环境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荻植株的生物量和密度洪水前显著高于洪水后,短尖苔草生物量和密度洪水前后都没有显著差异;短尖苔草、南荻叶片有机碳(SOC)洪水后显著高于洪水前;短尖苔草叶片全氮(TN)洪水前显著低于洪水后;南荻叶片TN、全磷(TP)洪水前显著高于洪水后;短尖苔草叶片TP洪水前后没有显著差异.短尖苔草叶片C∶N、C∶P、N∶P洪水前后均无显著差异,南荻叶片C∶N、C∶P洪水前显著低于洪水后,但N∶P洪水前后无显著差异.东洞庭湖短尖苔草、南荻叶片N∶P<14,东洞庭湖短尖苔草、南荻生长更多的受N限制,洪水前后都与土壤N、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阐明洪水对湿地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东洞庭湖湿地化学计量学营养元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