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中丘陵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卓勇吴怡徐威田雨...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川中红层丘陵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其生态风险,以濛溪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 40 个表层土壤样品,统计分析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差异,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研究重金属来源和影响因素,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对水源保护区土壤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Cr>Ni>Pb>Cu>As>Cd>Hg,其中,Cu、Cd在一级保护区的平均含量大于二级保护区,Cr、Ni、Pb、As、Hg在二级保护区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为成土母质,同时受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一级保护区土壤Cu、Cd、Ni、Pb、As、Hg、Cd均未超标,二级保护区左岸土壤Cd元素有 2 个点位超标,超标倍数较小,综合潜在风险指数评级为轻微生态危害,其中Cu、Ni、Pb、As、Cr为低风险,仅Cd和Hg存在中风险和较高风险,无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等级分布,其中Cd产生较高风险,占 2.5%,Cd和Hg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另外,根据水源地水质的历史监测数据,水源保护区内土壤重金属难以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造成影响.

    水源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特征生态风险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武烈河流域碳储量的动态变化及预测

    王冶杨越李薇薛忠财...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烈河流域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升该区的碳汇贡献.本研究运用PLUS—InVEST模型评估武烈河流域 2000-2020 年及 2030 年 3 种情景(自然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动态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2000-2020 年,耕地和草地减少,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林地和水域变化不大;2000、2010 和 2020 年的碳储量分别为 39.13×106 t、38.82×106 t和 38.60×106 t,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与 2020 年相比,2030 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显著,导致总体碳储量变化较小;经济发展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型的转化,导致碳储量减少 5.52%;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建筑用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使碳储量增加 3.40%.生态保护情景更能有效地提升武烈河流域碳储量,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武烈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促进碳储存生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碳储量PLUS模型InVEST模型多情景模拟

    《环境生态学》杂志征订启事

    《环境生态学》杂志社
    18页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分析

    师梦婷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该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状况,运用熵值法和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 2005-2021 年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指标体系,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协调关联程度,并进一步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三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根据结果综合分析可知: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优于碳排放水平;上海市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江苏省,最后是安徽省.为协调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生态的良好发展,应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协调治理能力.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碳排放熵权法耦合分析灰色关联度

    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思琪侯瑞徐向荣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污染物暴露所导致的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失调已成为当前水生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也同时具有代谢环境污染物并改变其毒性的能力.本研究综述了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健康的关系,分析了环境污染物暴露通过引起肠道微生物失调从而诱导宿主代谢、内分泌、免疫和神经毒性的相关研究结论.环境污染物能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来扰乱肠道微生态稳态,从而导致肠道炎症、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肥胖等代谢疾病.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代谢转化过程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的影响.本研究全面梳理了环境污染物与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双向作用,以期为污染物生态效应评估与水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环境污染物肠道微生物毒性生物转化宿主

    黄河三角洲中深层地下淡水资源可持续保护探讨

    逯春民吴晓霞隋海波
    39-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1 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南部区域中深层地下水超量开采,对地下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较大压力.基于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保障地下淡水的环境安全,结合该区域中深层地下水环境现状,提出了控制中深层地下淡水合理开采、优化水资源配置等地下淡水开发利用保护的建议.

    地下淡水可持续保护黄河三角洲

    钦江河口湿地茳芏分布变化及风险分析

    杨正先程浩苏岫丛丕福...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茳芏是我国南方滨海湿地的特色代表种,具有护堤保滩、消减污染等重要生态价值.为了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广西钦江河口湿地保护,本研究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钦江河口湿地茳芏的分布变化及影响机制,并根据沉积速率、径流输入、海平面上升等信息分析了未来风险及对策建议.研究表明,2011-2022 年,研究区内茳芏总面积由约0.28 km2 增加到了约0.36 km2,并呈现向海扩张的趋势.钦江河口湿地茳芏近期风险较小,但未来随着钦江径流量下降及悬浮物浓度降低,以及海平面上升,风险会逐步增加.建议定期开展海平面、滩面高程及茳芏分布区监测,并通过退养还滩、岸线修复等生态工程,为茳芏湿地应对中长期海平面上升提供缓冲空间.

    茳芏钦江河口分布影响因素海平面上升风险

    千峡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赵本宣金向鹏郑智恩赵晟...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千峡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于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7 月在青田县千峡湖 18 个采样点分 4 个季度开展浮游植物生态调查,测定浮游植群落组成及水体理化指标,以探究千峡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7 门 176 种.不同门类的种类数差异较大,绿藻门种类最多,共记录 70 种,其次为硅藻门,记录68 种.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 0.588×106 cells/L,绿藻门的占比最大,其次为硅藻门.不同位点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存在差异,分季度平均密度分布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冗余分析表明,千峡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与所在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对不同门类的浮游植物生长与繁殖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也不完全相同.硅藻、甲藻和金藻分布与pH值、氨氮和总磷呈现正相关,与水温、五日生化需氧量及氟化物呈现负相关;蓝藻和绿藻分布与水温、五日生化需氧量及氟化物呈现正相关,与pH值、氨氮和总氮呈现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H值、水温、五日生化需氧量及氟化物等环境因子是影响千峡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千峡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伊犁河谷草地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张发祝小梅张红塔依尔·艾则孜...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评估一个生态系统新陈代谢与固碳能力的重要参数,也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耦合程度的关键指标,研究其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定量估算2002-2022 年伊犁河谷各类型草地WUE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究河谷草地WUE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的阈值效应.结果表明:1)伊犁河谷草地多年平均WUE为 1.48 gC/(mm·m2),总体呈微弱降低趋势.其中典型草原WUE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甸和高寒草甸.2)在空间上,WUE总体呈中部高,并向南北两端逐渐降低的分异规律,其分布格局与海拔总体呈负相关关系.3)河谷WUE与年气温多呈正相关,与气温不同,降水与河谷草地WUE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典型草甸、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WUE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各类草地中仅有典型草甸与降水为正相关.4)草甸草原、高寒草甸、典型草甸、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的最佳气温阈值为-6~0℃、-8~2℃、-6~2℃、4~8℃和-4~6℃,其降水最佳阈值分别为 650~800 mm、550~800 mm、500~800 mm、400~600 mm和400~550 mm.

    水分利用效率草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阈值PIE-Engine遥感云服务平台伊犁河谷

    基于专利共类的海洋溢油污染防治关键核心技术主题识别

    王新新钱国栋袁宇翔赵兴...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和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的溢油污染防治领域专利为数据源,首先通过基于IPC分类信息的技术共类方法识别热点技术主题,其次通过技术相似度和技术影响力的组合分析识别其中的核心和潜在核心技术主题,最后通过结构洞计算排序进一步分析识别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主题.结果表明,海洋溢油污染防治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主题主要集中在油水分离、添加药剂、吸附处理和微生物降解等方面,为该领域科技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热点主题结构洞专利分析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