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许昌市夏季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徐媛倩岳利波曹霞付广宇...
    367-372,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许昌市2019-2022年夏季(5-9月)臭氧(O3)逐小时质量浓度与气象数据,分析O3浓度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影响,识别O3污染传输特征与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许昌市2019-2022年夏季O3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22年O3季均值略有上升;夏季中6月的O3污染最重,平均日超标率达61%;O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状,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O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气温≥35 ℃、相对湿度为20%~<40%、风速为2~<3 m/s、主要风向为南风、东南风时易发生O3小时浓度超标;6月高温(气温≥30 ℃)和低湿(相对湿度20%~<40%)时段持续时间长是导致O3浓度较高的重要因素;2022年夏季气团主要来自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除本地生成外,许昌市高浓度O3还受到山东、安徽、湖北等区域传输影响.

    O3气象因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浓度权重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刘菊梅肖振司万童求瑞娟...
    37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乌梁素海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对其营养盐进行测定分析,并以哈素海为对照.结果显示:除总钾(TK)和速效钾,乌梁素海湖中心(W1)表层沉积物(0~20 cm)中各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哈素海,且表层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从湖中心向湖岸呈波动下降趋势.TP、碱解氮和速效磷在W1表层富集,TOC、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湖中趋向湖滨的位置(W3)表层富集.营养盐污染指数表明乌梁素海沉积物中TN和TP分别处于严重和中度污染状态,相比哈素海存在较高的富营养化风险.氮为该区域的限制性营养盐,且所有营养盐均与TOC极显著正相关(P<0.01),控制氮素和TOC的输入,对避免湖区富营养化的加剧至关重要.

    乌梁素海营养盐垂直分布富营养化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以"2+26"城市之一濮阳市为例

    王冰李光明张新民马红磊...
    380-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2+26"城市之一濮阳市2021年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结果,对VOCs进行污染特征分析、臭氧生成潜势分析以及污染来源解析.研究表明:濮阳市大气VOCs中组分占比表现为烷烃>烯烃>芳香烃>炔烃.乙烷、丙烷、乙烯、正己烷、乙炔、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甲苯、苯、甲醛、乙醛等浓度水平较高.根据臭氧生成贡献分析,烷烃是浓度水平较高的组分,但臭氧生成活性较小;而烯烃和芳香烃相比烷烃是浓度水平较低的组分,但对臭氧生成活性较高.臭氧生成关键活性组分是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甲醛、乙醛、己醛等.濮阳市的臭氧生成对VOCs浓度比较敏感.VOCs关键物种的浓度水平随风向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濮阳市大气VOCs有5种主要污染来源,分别为移动源、燃烧源、石油化工源、溶剂使用源和天然排放源,其中移动源贡献较大.VOCs中苯系物来源主要与石油化工生产、化石燃料燃烧有关.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源解析

    中国锂动力电池产业链污染调查评估及风险管控

    李媛时进钢陈楠张明博...
    387-39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锂动力电池迅猛发展,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包括上游锂资源开发利用与锂盐生产、中游锂动力电池原材料生产与锂动力电池制造、下游锂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其生产过程均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信息平台相关数据及产业链产排污特征分析,研究指出中国锂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上游锂资源扩产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锂盐生产或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中游锂动力电池生产过程涉及多种重金属与有机物,存在环境风险;下游回收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建议从环境准入、排污许可、企业环境主体责任等方面入手,加强全产业链的环境风险管控.

    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产污特征生态环境风险环境管理

    左氧氟沙星在水环境中的赋存、风险及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卢洪斌卢少勇曾泽泉黄张根...
    392-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环境中的抗生素不仅诱导微生物产生抗性基因(ARGs)及耐药细菌,而且危害生物安全,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及其引发的ARGs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左氧氟沙星(LVFX)是使用最广泛的FQs之一,因生物体代谢率低且化学结构稳定,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因此亟需掌握LVFX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特征,厘清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比较分析现有技术对其去除效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综述了 LVFX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特征,从诱导微生物产生ARGs和耐药细菌及威胁水生态安全两个方面阐述了 LVFX的生态风险,系统阐述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LVFX的效果及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为高效低耗降解LVFX并抑制ARGs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左氧氟沙星抗性基因环境风险处理技术

    土著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治理污染地下水的工程化应用现状

    邬润泽徐斌徐申张蔚...
    400-405,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的地下水修复技术总体较为落后,物耗、能耗较高,且缺乏长效治理手段.土著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不易造成生态安全风险等优点,但是受限于技术水平,土著微生物法修复地下水在中国的工程应用中较少.综述了土著微生物修复地下水的总体工艺,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中土著微生物的性质及培养模式,对比选取注射井和直推式两种注入技术,以及国内外应用土著微生物修复地下水的工程实例,阐述了土著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工程化应用中的瓶颈并提出展望.

    土著微生物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注入技术

    皂苷源土壤连作障碍的成因及生物炭修复缓解机制研究进展

    王薛梅计丕霞芦梦陈全...
    406-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皂苷类化感物质为诱因引发的土壤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药用植物产业和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修复皂苷源土壤连作障碍的手段主要有生物防治、轮作套作、土壤消毒等,但都无法从根本上高效、稳定地调控植物分泌和土壤中积累的皂苷,连作障碍仍会反复.生物炭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优良土壤修复材料,在修复连作障碍土壤上有值得期待的良好前景.综述了皂苷类化感物质通过化感及自毒作用恶化土壤微生态环境等方式诱发连作障碍,分析了生物炭可通过吸附土壤中积累的皂苷、优化植物生存环境与土壤微生态环境、调控植物分泌皂苷总量、减少土传病病发率等途径修复缓解连作障碍的可能性.最后对还原剂改性生物炭防治皂苷源土壤连作障碍提出了合理展望,探究了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为克服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提供理论支撑.

    皂苷连作障碍改性生物炭土传病

    清潩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

    李廷梅郭新望闫碗颖王燕鹏...
    416-42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估是排放标准执行周期中的重要环节,但中国对流域型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的实践探索较缺乏.在现有规范指南的基础上,针对《清潩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1/790-2013)构建了适用于清潩河流域特点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估体系,并在清潩河流域对该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标准对重点污染物控制处于中等水平,在分区域精细控制方面略有欠缺,该标准实施实现了流域内污染源排放方式优化,促进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产业结构优化、落后产能淘汰;该标准实施后流域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也存在对行业排污控制针对性、约束性不足等问题.

    标准评估清潩河水污染物流域

    广东省"十四五"时期细颗粒物污染控制达标路径研究

    李聪李代超刘雪冰梁建琴...
    42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广东省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找到一条实现PM2.5污染控制达标的路径对于广东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广东省各地级市2010-2019年PM2.5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 PM2.5预测模型,然后面向2025年PM2.5污染控制达标,利用各地级市2019年的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顾及城市发展特征的差异化的城市PM2.5污染治理情景,最后使用PM2.5预测模型进行情景预测,从而得到广东省"十四五"时期PM2.5污染控制达标路径.结果显示,到202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都能达到22 μg/m3以下,实现《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基于达标路径,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各地级市PM2.5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

    细颗粒物广东省达标路径"十四五"

    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西省建筑业碳达峰时间预测研究

    林珑芪马天柱
    430-434,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05-2021年江西省建筑业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基于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STIRPAT)模型分析江西省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利用岭回归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江西省建筑业2022-2050年碳排放量,分析不同情景下建筑业碳达峰的时间与峰值.结果表明,江西省建筑业2005-2021年碳排放量中间接碳排放量占比远大于直接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中能源结构为抑碳因子,其他因素均为促碳因子;预测显示基准和节能情景下江西省建筑业碳排放在2040年达到峰值,绿色发展情景于2030年达到峰值,碳排放量峰值也最小,粗放情景下无法判断是否达峰.

    建筑业碳排放STIRPAT模型影响因素碳达峰预测情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