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厌氧铁氨氧化脱氮除磷效能及稳定性研究

    龙世平刘吉蒋妍绘廖宏燕...
    525-529,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污水处理效能及稳定性,考察了铁氧化物类型、硫限制和低温(4 ℃)对Feammox脱氮除磷的影响,并分析了污泥与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添加硫酸盐和水铁矿的实验组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超过84%和98%,各实验组氨氧化产物均以硝态氮/亚硝态氮为主,并通过反硝化去除.微生物分析表明,添加硫酸盐和水铁矿、硫酸盐和磁铁矿的实验组中具有较高丰度的氨氧化细菌,硫限制和低温条件下则具有较高丰度的异养反硝化细菌.综上,Feammox具有较稳定的脱氮除磷效果,硫限制和磁铁矿作为铁源不影响其氨氧化效率,但低温明显降低氨氧化效率.

    厌氧铁氨氧化废水处理脱氮除磷水铁矿微生物群落

    沼渣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稳定化研究

    潘德龙宋彩红陈志茹高云祥...
    530-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不同原料配比的沼渣堆肥试验,研究堆肥微生境因子对沼渣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稳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堆肥过程中,原料配比不同导致堆肥理化性质不同,细菌群落多样性各异.沼渣为5.85 kg、猪粪为8.490 kg、鸡粪为8.190 kg的原料配比最有利于沼渣堆肥的DOM稳定化.用DOM的光谱学指标表征的稳定化程度,总体与微生境因子pH、种子发芽指数(GI)、香农指数(SWI)具有正相关性,与微生境因子氨氮(AN)具有负相关性,其中GI对DOM光谱学指标方差贡献率最大,是影响DOM稳定化的关键微生境因子.pH、AN通过影响GI间接作用于DOM稳定化.SWI在堆肥过程中对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升高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升高pH、GI、SWI,降低AN可加速腐殖质向腐殖酸转化,达到促进沼渣堆肥稳定化的目的.

    沼渣堆肥稳定化水溶性有机物冗余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氢燃料电池重型车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效果评估

    于亚梅
    536-542,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比分析5种常用制氢途径的全生命周期能耗、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氢气供给结构与能源结构,核算中国氢燃料电池重型车(HHDV)全生命周期能耗、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柴油重型车(DHDV)进行对比,分析推广HHDV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和效果.结果显示,电网电电解水制氢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均为最高;可再生能源电电解水制氢的CO2及CH4排放最低,甲烷催化重整制氢能耗及N2O排放最低;HHDV全生命周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为20.4 MJ/km、1 492.7 g/km,分别比DHDV高20.0%和41.5%,表明在当前氢气供给和能源结构条件下HHDV无法实现节能减碳效果;HHDV和DHDV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各有优劣,与污染物的种类有关.

    氢燃料电池重型车全生命周期评价能耗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

    基于受体模型和排放清单的杭州市挥发性有机物来源解析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分析

    张奇漪唐伟夏阳项萍...
    543-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杭州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利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的VOCs在线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杭州市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和排放清单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分析不同组分的臭氧生成能力.结果显示,杭州市VOCs逐月变化呈现"冬高夏低"的特征,烷烃在总VOCs中的占比最高.根据PMF解析,对杭州市VOCs浓度贡献最大的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溶剂使用排放源.排放清单中,溶剂使用排放源和工业排放源为贡献最大的来源.与排放清单结果相比,PMF结果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汽油挥发排放源贡献率偏高,与监测点位于城区环境、距离工业园区较远有关,因此VOCs污染防控应针对不同区域精准施策.从各组分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来看,烯烃和芳香烃是贡献最大的组分.

    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示踪物来源解析臭氧生成潜势

    基于清单算法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李乔楚陈军华张鹏
    550-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林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置5个方面构建四川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立足部门主体异质性和温室气体品种异质性双重视角科学研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界定关键排放来源.结果表明:1)能源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首要贡献源,能源加工转换和终端能源消费是关键排放领域,区域电力交易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间接减缓排放强度.2)工业生产中,四川省作为水泥生产大省带动行业CO2排放占据主导;电炉钢产业示范性发展推动钢铁生产碳减排;资源回收利用导致玻璃生产CO2排放量较小;N2O排放来自硝酸生产的高温催化反应.3)农业活动中,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占据主导,粪便管理N2O排放较显著;水稻种植CH4排放受到规模效应和有机物投入的综合影响.4)林业活动中,森林碳汇对温室效应缓解效果显著,而2021年由于病虫害高发致使虫灾造成的碳库减少量陡增.5)废弃物处置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小,且主要来源于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

    清单算法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四川省部门差异性

    梯级电站作用下北江河流秋季藻类水华特征及关键因子分析

    黄成吴剑丁炜炜周丽珍...
    559-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梯级电站作用下北江河流藻类水华的关键因子,采集了北江非水华和水华期间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探讨北江藻类水华暴发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江水华正相关影响因子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负相关影响因子为总氮、氨氮和流速及流量.在营养盐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秋季水温上升,梯级电站作用下水体流动慢,水体分层明显,导致具备悬浮能力的微囊藻处于有利的理化环境,成为绝对优势种,并大量聚集从而发生蓝藻水华.

    梯级电站藻类水华氮磷比水动力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臭氧污染特征及时空重点管控区段研究

    米敬程宇飞
    564-568,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近地面臭氧(O3)浓度及气象等其他相关数据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O3污染特征,并提出重点管控区域和管控时段.结果表明,2019-2021年基本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的O3浓度现状,这3年12个盟市的O3质量浓度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160 μg/m3),空间分布上呈西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的特点.O3防治典型区乌海及周边地区、河套灌区、"一湖两海"应进行重点管控,重点管控时段应为5-8月.以包头市为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和机动车尾气是O3污染的重要原因,温度大于25 ℃且风速小于5 m/s时温度和风速增大易促进O3浓度升高.

    臭氧污染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管控时段重点管控区域

    基于综合评分法筛选填埋场周边浅层地下水优控有机污染物研究

    徐伟李斐陈锐
    569-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填埋场周边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已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关键,现存在研究缺乏、检测难以涵盖和识别难以准确的典型特征,优控有机污染物(PCOPs)的筛选尤为重要.以长三角某特大城市填埋场周边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源—路径—受体"思路,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了 ITD指标模型,初始名单中68种有机污染物综合得分为49.31~167.77,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筛选出高、中、低3个级别地下水PCOPs:包括14种高级别优控有机污染物(HPCOPs)、39种中级别优控有机污染物(MPCOPs)、15种低级别优控有机污染物(LPCOPs);HPCOPs与国内外研究清单、标准以及实际污染特征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针对性提出PCOPs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建议将HPCOPs纳入"填埋场周边浅层地下水PCOPs清单".研究成果为填埋场浅层地下水PCOPs的筛选提供了新思路,为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填埋场浅层地下水优控有机污染物综合评分法

    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对城市污泥中新污染物的削减

    陶樱鹭王明丽王凯玫宋天文...
    575-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污水处理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污泥的产生量增加,而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生物性污染物、微塑料(MPs)和雌激素等新污染物在污泥中的检出率也呈增加趋势.污泥厌氧消化制沼气、好氧堆肥制土壤改良剂具有削减污染物、回收有价值组分、降低环境风险等多重功效,然而它们对新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尚待考察.以上述4种新污染物为例,比较了它们在不同国家城市污泥中的存在状况,综述了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结合以及与物化措施联合对新污染物的削减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污泥中多种新污染物并存的状况,提出未来应开发针对多种新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同时强化新污染物削减机制的研究,以保障城市污泥的安全利用.

    城市污泥新污染物厌氧消化好氧堆肥

    剩余污泥吸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谢文玉刘婧王庆宏谭湘...
    583-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剩余污泥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利用其吸附性能去除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实现"以废治废"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好方法.总结了剩余污泥吸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和机理,系统分析污泥特性和环境条件对吸附的影响,最后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污泥吸附的研究现状,提出污泥吸附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剩余污泥吸附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支持.

    吸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剩余污泥吸附机理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