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曲久辉

月刊

1673-9108

cjee@rcees.ac.cn

010-62941074

100085

北京市2871信箱

环境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为:“积极促进国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本刊正在成为连接国内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领域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与推广人员以及广大用户的信息纽带与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曹世杰教授团队在城市热岛缓解策略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三处
    2647-2648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工程学科基础研究人才发展

    杨静
    2649-2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是科学基金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发挥优势,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战略布局,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强化科学基金的创新人才培育功能.环境工程学科始终把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上,形成了"发现、培养、激励"的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系统总结了环境工程基础研究人才发展现状、培养举措与成效,梳理了环境工程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规律,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未来,将加强对环境工程基础研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突出科学价值导向,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和人才保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工程学科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

    聚氨酯废物处置和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杨方雄谭全银朱卫平梁媛...
    2655-2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氨酯是世界上五大常用聚合物之一,2021年全球产量为2 472×104t,聚氨酯寿命结束后的处理成为亟需关注的固废处理问题.焚烧、填埋和回收利用是处理聚氨酯废物常见的方法.填埋法的局限性在于占用大量土地空间,且聚氨酯难自然降解,虽然可通过人工添加微生物进行生物降解,提高聚氨酯废物的降解速度,但处理成本高,工程实现难度大.部分焚烧法可回收热能,但聚氨酯废物不完全燃烧会造成二次污染,通过在工业窑炉中掺烧聚氨酯废物可以协同利用原有设施处理烟气的二次污染,节约烟气处理成本.物理回收法能对聚氨酯废物进行全量化利用,但再生产品性能相对较差.化学回收法的产物为多元醇或其他低聚物等原料单体,但处理成本相对高,产物分离提纯难,工业化应用有待推进;本文对多种化学回收处理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其未来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聚氨酯焚烧生物降解物理回收化学回收

    《中国碳移除技术专题》序言一

    王金南
    2664页

    《中国碳移除技术专题》序言二

    (走)(楊)
    2665页

    中国碳移除技术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潜力探析

    吴昊然曹小敏李琦蔡博峰...
    2666-2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和CO2负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本研究阐述了 CDR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的差异,以及CDR技术的类型和当前研究热点,并评估了各种CDR技术的移除潜力.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CDR技术更具可持续性,与CCS技术可以互为补充,在不同情境下发挥作用;当前CDR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陆地碳汇和人为捕集大气中的CO2,而对增加海洋碳汇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对9项主流CDR技术在不同情境下的碳移除潜力、成本与碳价的关系分析发现:1)森林碳汇是我国碳移除的主要推手,碳价在前期普遍低于碳移除单位成本,这也使得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和增强岩石风化技术在前期碳移除潜力较小;2)碳移除总成本都存在由正值逐渐变为负值的趋势,DAC技术随着应用时间推移,总成本逐渐降低,BECCS和增强岩石风化技术自应用开始就能带来一定收益;3)各项技术中单位碳移除成本最小的是草地碳汇,最高的为秸秆还田技术.

    碳移除负排放碳汇CCS直接空气捕集

    2020-2060年中国森林碳汇及碳移除潜力分析

    贾敏叶舒李明煜黄妮...
    2677-2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综合运用Miami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模拟测算中国2020-2060年10×10 km的空间精度的CO2直接排放和森林碳汇,全面分析森林碳汇潜力的碳移除时空特征,深入探究中国现状及未来森林碳汇潜力对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20-2060年间,中国CO2直接排放总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2.89%~4.19%;森林碳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83%~2.29%.从空间维度,我国CO2直接排放与森林碳汇存在异质性区域分布特征,CO2排放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等省份,而森林碳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等省份(自治区);从时间维度,森林碳汇对大气CO2直接排放总量的碳移除份额逐渐增大,实现净零排放的省份逐渐增多.2020年,在森林碳汇作用下,仅西藏实现近零排放,SSP126情景和SSP585情景下,分别共计14和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近零排放.此外,通过对比SSP126情景和SSP585情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研究结果精准量化森林碳汇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作用,从而为我国制定碳汇发展政策提供夯实的数据与理论支撑.

    森林碳汇碳排放碳移除碳中和

    海洋碳汇助力碳中和态势分析

    熊萍殷建平赵晏强李博...
    2686-2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累计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碳排放量的近40%,是认识全球碳循环以及解决未来气候问题的关键所在.为全面了解全球各国政府(机构)对海洋碳汇的政策、海洋碳汇治理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对全球主要国家(机构)进行政策追踪、分析和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研究了海洋碳汇助力碳中和研究现状与演进历程,并对海洋碳汇前沿技术方法进行评估预测,以期为海洋碳汇助力碳中和研究提供参考.从全球海洋碳汇政策和技术层面看,美国和欧盟(如德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相对靠前,学术界研究起步早、发文量多、影响力大.从实现途径来看,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负排放技术正蓬勃发展,但海洋生物负排放技术是目前相对有效、可靠和容易实现的途径.

    海洋碳汇气候变化碳中和文献计量

    1980-2020年津冀滨海湿地碳储量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蔡雅静刘瑞志王丽平徐秀丽...
    2697-2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津冀地区处于环渤海的中心位置,滨海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高固碳能力.随着津冀地区经济规模发展,滨海湿地退化显著,明晰滨海湿地碳储量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对实现该地区"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赢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近40年津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数据,利用GIS、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津冀地区1980-20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及滨海湿地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辨析碳储量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津冀滨海湿地面积减少31%,变化最大区域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湿地碳储量减少46.5%,其中盐沼的碳储量由6.274 Tg下降至3.796 Tg,滩涂碳储量由0.714 Tg下降至0.335 Tg.从碳储量变化贡献率角度分析可得水域格局的演变对滨海湿地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最大,水域对滨海实地碳储量变化贡献率为10.2;滨海湿地碳储量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驱动,人为因素中第一产业是影响碳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储量的影响重大.本研究明确环渤海滨海湿地一体化生态系统内部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后土壤、植被及湿地碳储量变化,表明合理规划水域格局及调整产业结构对碳储量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津冀地区应重点关注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岸线和盐沼滩涂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同时推进海洋科技渔业的转型发展.

    滨海湿地土地利用演变InVEST模型碳储量驱动因素

    玄武岩二氧化碳矿化封存(Ⅰ):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

    周蒂夏菖佑李鹏春梁希...
    2708-2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武岩CO2矿化封存作为玄武岩发育区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有效途径,其可行性已得到美国Wallula项目和冰岛Carbfix项目的验证.在碳中和目标下,玄武岩CO2矿化封存技术也引起了我国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若干可行性研究,但迄今国内尚缺乏对该技术的系统性报道和详细分析,对2种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在认识上存在漏洞和误区,需要弥补和澄清.现有资料表明,Wallula技术向玄武岩储层注入超临界CO2,可视为咸水层碳封存技术向玄武岩的应用延伸,其技术成熟度高,但要求储层深度大于800 m且具备有效盖层.而Carbfix技术是模仿并加速自然界玄武岩的风化过程,向玄武岩储层注入CO2水溶液,要求所注入的水溶液在储层状态下保持CO2欠饱和状态,CO2以溶解相或矿化相封存,不出现游离态CO2,因而不存在泄漏风险,无需盖层即可达到高安全性.该技术并不要求储层深度大于800 m,但要求储层深度不小于潜水位以下约250 m,以达到CO2封存容量与注水量的最佳平衡.两种技术相比,Wallula技术可能实现较大的单井注入速度和封存容量,但成本较高,比较适合于在玄武岩区开展大规模碳封存,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或在含玄武岩的沉积盆地与沉积岩碳封存合并进行.而Carbfix技术成本较低,可以利用较浅的或无盖层的玄武岩储层,但单井封存量有限,所需注水量较大,比较适合于近排放源小规模碳封存,或通过多井集群化来实现的较大规模的碳封存.

    玄武岩CO2矿化封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碳封存技术超临界态CO2注入技术溶解态CO2注入技术Wallula技术Carbfix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