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玄武岩CO2矿化封存作为玄武岩发育区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有效途径,其可行性已得到美国Wallula项目和冰岛Carbfix项目的验证.在碳中和目标下,玄武岩CO2矿化封存技术也引起了我国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若干可行性研究,但迄今国内尚缺乏对该技术的系统性报道和详细分析,对2种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在认识上存在漏洞和误区,需要弥补和澄清.现有资料表明,Wallula技术向玄武岩储层注入超临界CO2,可视为咸水层碳封存技术向玄武岩的应用延伸,其技术成熟度高,但要求储层深度大于800 m且具备有效盖层.而Carbfix技术是模仿并加速自然界玄武岩的风化过程,向玄武岩储层注入CO2水溶液,要求所注入的水溶液在储层状态下保持CO2欠饱和状态,CO2以溶解相或矿化相封存,不出现游离态CO2,因而不存在泄漏风险,无需盖层即可达到高安全性.该技术并不要求储层深度大于800 m,但要求储层深度不小于潜水位以下约250 m,以达到CO2封存容量与注水量的最佳平衡.两种技术相比,Wallula技术可能实现较大的单井注入速度和封存容量,但成本较高,比较适合于在玄武岩区开展大规模碳封存,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或在含玄武岩的沉积盆地与沉积岩碳封存合并进行.而Carbfix技术成本较低,可以利用较浅的或无盖层的玄武岩储层,但单井封存量有限,所需注水量较大,比较适合于近排放源小规模碳封存,或通过多井集群化来实现的较大规模的碳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