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朱玉东

双月刊

1009-4601

hlbrxyxb@sina.com

0470-8259024 8259377

021008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lunbeier Universities
查看更多>>本刊是呼伦贝尔地区唯一的高教研究及综合性科研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享发展中潜在"三大陷阱"的生成逻辑与跨越路径

    唐子茜袁尧
    1-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享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背景下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的主要途径.但在推进共享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可能陷入多重陷阱的风险,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库兹涅茨陷阱和梅佐乔诺陷阱.故应明确这些陷阱的生成逻辑及陷入陷阱的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探寻跨越这些陷阱的路径.研究发现,要聚焦靶向布局以保证渐进共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贯彻全面深化改革以保障全民共享,规避库兹涅茨陷阱;加强科学决策,实现全域共享,防范梅佐乔诺陷阱.

    共享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库兹涅茨陷阱梅佐乔诺陷阱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析

    郜峰章征科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原创性的重要论述.调查研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人民至上、守正创新、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时代体现.深入系统研究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把握好其中的方法论,有利于实现科学决策、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有利于改进党的作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调查研究方法论价值意蕴

    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叉研究综述

    吴成达李冰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关于人类存在的论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共同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在逻辑上是洽合的,它们之间的交叉研究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学界对于两者的交叉研究主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研究等.在这些交叉研究中产生的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生态命运和社会命运的存在逻辑,也回应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需要,值得学界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交叉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政治动能、运行机理与效能保障

    刘艳云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民主形象,并且在"两个大局"的时空场域中能够发挥优势激发各民族主体动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凝聚民族团结力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动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运行机理和效能保障进行了论述,旨在拓宽研究视角,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思路参考.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

    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实现

    李莉莉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民族团结认知、民族团结情感、民族团结行为三个要素.民族团结认知表现为明确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与价值,了解并尊重所交往民族的观念、习俗、历史渊源等文化属性,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情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怀有深厚情感,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友善、信任的态度,建立族际友谊;民族团结行为表现为人际交往中不排斥、不孤立,乐于接纳、友爱互助,理性处理人际矛盾.高校应以文史课程为主要途径,以自主阅读为兴趣导向,以互动交流为情感温床,以社会实践为行为动力,构建知行合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

    大学生民族团结心理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邓含双曹立中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其所秉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具有密切联系.二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二者互依互促、紧密相融,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刻的价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演进逻辑实践路径

    把"四个共同"融入边疆高校"大思政新文科"的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

    李宇舟
    34-3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四个共同"理论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大思政"视域下新文科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必须融入"四个共同"历史文化教育.从高校传统文史哲的学科内涵、思想起源入手,对"四个共同"与新文科的思想源流和教育理念进行剖析与建构,是"大思政新文科"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的前提和基础.打破传统文史哲之间的学科壁垒,把"四个共同"融入"大思政新文科"教改研究当中,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出新的路径.

    "大思政"新文科"四个共同"育人模式

    主题预约式高校教师谈心谈话模式实践研究

    潘珊珊魏炜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质量可控性低、学生主动参与意愿不足等困难.谈心谈话创新模式有助于达成谈心谈话育人目标、更精准高效地服务学生需求、促进协同育人工作开展.在院系构建主题预约式谈话的实践工作,组建多元化谈心谈话教师队伍,划分谈话主题,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主题预约式高校教师谈心谈话模式将标准化与定制化相结合开展工作,发挥师生个人特色优势,形成深度辅导工作的良性循环.

    主题预约式谈心谈话创新模式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逻辑理路与价值旨归

    阮航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鲜明主题.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建国70 余年来党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宝贵经验为根基所演进而成,其演进过程和当前状态体现着政治逻辑、学理逻辑、时代逻辑和本土逻辑的综合作用.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须立足于中国国情、民情及时代背景,明确中国式高等教育的价值旨归,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终极目标,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现实表达,以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为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历史演进价值旨归

    基于美育融合的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实践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美育非遗文创工作坊为例

    罗莹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和美育框架的整体结构中,呼伦贝尔学院美育非遗文创工作坊调研了呼伦贝尔地区具有审美特色的民族文化概况,通过大量的具有呼伦贝尔地区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范例,梳理出呼伦贝尔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方向,并研发出适于进入美育范畴的高质量的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进行具有地方旅游特色的美育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推广和传播,针对呼伦贝尔学院美育非遗文创工作坊的建设提出可行的策划和发展思路.

    呼伦贝尔美育文创产品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