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对外经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对外经贸
对外经贸

索伶俐

月刊

2095-3283

hljfert@vip.163.com

0451-58819883(投稿)58819088(主任)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革新街165号

对外经贸/Journal Heilongjiang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CHSSCD
查看更多>>为适应期刊全球化发展形势,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期盼, 2011年6月8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1】499号文件正式批准,《黑龙江对外经贸》杂志更名为《对外经贸》,更名后的刊号为CN23-1578/F,国际刊号为ISSN 2095-3283,由地方性刊物跻身为国家级刊物。2012年1月《对外经贸》杂志第1期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对外经贸》杂志的前身为《黑龙江对外经贸》,创刊于1987年,由黑龙江省商务厅主管,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联合主办,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贸易经济类学术期刊。创刊25年来,得到国内外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与厚爱,在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外经贸企业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拥有广泛、稳定、层次较高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具品牌价值的贸易经济类学术期刊之一。《对外经贸》办刊宗旨:宣传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反映国内外经贸动态,传递经贸知识与信息,交流商务工作经验,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1】499号文)。 《对外经贸》主要栏目:专家视角、国际贸易、中俄经贸、世界经济、投资与合作、区域经济、社会关注、经贸实务、商务交流、金融市场、企业管理等。《对外经贸》服务对象:全心全意为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贸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图书情报部门提供决策支持、管理营销指南、独特的学术视野及全新的观点,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度诠释国内外重大经贸政策,解读经贸制度变革,前瞻时局走势。《对外经贸》办刊目标:秉承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品格,全方位追踪国内外重大经贸动态,研讨学术前沿。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经贸实证研究相结合,权威性、可读性、学术性、实践性相统一。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读者,努力打造特色、精品期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心全意服务决策、服务企业、服务学术研究。《对外经贸》编辑团队:现拥有一支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编辑阅历丰富的工作团队,经历25年磨砺,已拥有成熟的编辑思想、科学的办刊模式和过硬的工作作风。主编索伶俐携《对外经贸》编辑部团队将继续发扬服务奉献精神,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打造特色、精品期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不辜负您的厚爱与期望。编辑部全体员工向长期以来对我刊工作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和同仁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并衷心希望您一以贯之地为《对外经贸》杂志发展不吝赐教,真诚支持与帮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学科本科教育的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综述

    奚望园仇逊超白雪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教育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开展跨学科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近 10 年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文献,以跨学科教育的目标和实现路径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本科阶段跨学科教育的研究现状与特征.结果发现,目前跨学科本科教育的研究多关注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强调多重机制的共同作用并注重信息技术在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跨学科学习共同体、跨学科教师协作机制、应用型本科的跨学科教育、智慧化技术下跨学科教学模式、跨学科教育效果实证检验等五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本科教育跨学科教育综述

    教育数字化赋能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模式构建

    任青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注入了新动力.在"数字+思政"理念融合下,运用大数据、数字化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从"智慧理念""智慧手段"和"智慧目标"三方面入手,构建教育数字化赋能的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模式,形成"六化"智慧理念.采取"智慧手段"实施"六化",形成"互联网+"视域下的大思政显隐性教育,建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融合智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师生协同式教学,建立智慧评价体系共商平台,提高学生对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实现培养目标.

    教育数字化课程思政商务英语智慧教学模式

    基于ADDIE模型的黄河文化融入国际经济学课程路径研究

    田燕梅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文化融入国际经济学课程是思政育人背景下,响应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的要求.从黄河文化融入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出发,对ADDIE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ADDIE教学模型,从课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阶段探索黄河文化融入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实施路径,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ADDIE模型黄河文化国际经济学课程

    实践育人视角下跨境电商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国际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

    梅倩王书琼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业态,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亟需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方向,分析教学融入产业相关联的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提出实践育人视角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融入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跨境电商高质量人才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经管类专业融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谢文宝曹冲袁国军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电子设备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中的必备品,将其有效应用于高校课堂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深入分析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和教学要求,结合经管类专业特征和融合式教学优势,提出基于"理解—拓展—实践"的"三堂"教学模式.提出融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和实践考核的多元评价方式,加强经管专业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应用实践能力.

    融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效果评估教育数字化

    应用型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和实施策略

    田桂瑛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产教融合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应用型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对于响应国家教育战略,促进校企协同发展以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建议从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推动校企文化建设与利益共融以及多举措推动应用型高校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突破.

    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价值意蕴实施困境突破策略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投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和晨阳杨凡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探索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应用型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山西省证券业协会的行业优势与投资者教育经验,面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12345 协同育人模式",按照"一中心、两平台、三主线、四教育、五维度"的思路,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共建投资学专业,共同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应用型投资人才,探讨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框架、合作形式、体系建设和关键问题,并分别从机制创新和共同发展双重角度得出结论,并提出启示.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投资人才

    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融合工匠精神的机理与路径

    胡媛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材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阵地,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匠精神有其独特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文、理性和审美劳动精神上,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融合工匠精神的呈现方式具有内隐性,呈现内容具有应用性,呈现系统具有离散性.根据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融合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挖掘工匠精神,基于教材,在教师观念中"化隐为显";其次,重构工匠精神,依托教材,在教学目标上"以实衬虚",突显工匠精神价值引领;在教学设计中"以实衬虚",注重工匠精神具体可感;在教学实施时"虚实相生",搭建工匠精神教学框架;传承工匠精神,在专业实践中连点成面.

    职业教育物流管理工匠精神专业教材

    基于"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荆郭霞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模式能够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针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介绍了"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概述和价值.从研究背景和目的出发,探究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挑战,提出改革的紧迫性.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案中,提出了课程目标设定与教学内容优化,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资源整合,评估与考核体系的优化以及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等关键方案.

    产教融合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专创融合"背景下"研教创赛"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实践

    王亚琼侯振华杨帆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高计划"的政策指引下,结合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专创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学科交叉渗透的有力途径.如何让"专创融合"育人落地见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高职院校中"专创融合"难以推行的原因,其次,提出"研教创赛"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分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以研育创、以研促教、以研热赛三个维度分析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在支持保障方面,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成效推广三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化建议,为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深化推进提供了参考.

    职业院校专创融合学科交叉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