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教育

月刊

1002-4107

黑龙江教育/Journal Heilongjiang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工程教育变革:电子信息类本科培养方案修订与创新路径探索

    王璐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大类招生模式下的电子信息类本科培养方案为主干,结合通用实践,深入分析本科培养方案在新质生产力和工程教育融合驱动下的创新路径与具体实践。通过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提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策略与路径,旨在为电子信息类本科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新质生产力工程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契合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城乡规划学高质量教学体系建构策略研究

    强欢欢王兴鸿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社会环境及新技术的快速变革,高等教育正在寻求突破。城乡规划学作为关键学科,其教学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关乎城乡规划行业的创新与进步。在洞察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及新质劳动对象在城乡规划学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与拓展方向,提出三大创新策略:一是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基石,师资队伍优化为动力,管理效能提升为保障的多维度新质劳动者体系;二是整合多元化思想交流促创新,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强实践,高质量评价体系保成效的多层次新质劳动资料;三是实施宏观战略引领方向,中观学科交叉融合控制,微观教学实践落地的多角度新质劳动对象拓展,以期为城乡规划学教学体系改革和城乡规划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新质生产力城乡规划学高质量发展教学体系建构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声音构建研究

    刘秋成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二语学术写作中声音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作为现代科技与产业革新的结晶,新质生产力不仅重塑了知识生产的面貌,更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赋能,为学术写作中声音的构建与传播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通过四大维度——技术的创新引领、知识的深度整合、表达方式的革新及交流互动的强化,助力作者把握学术前沿,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和高效传播,显著增强学术声音的清晰度和影响力。

    新质生产力信息技术赋能二语学术写作声音构建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析

    王晓琼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广泛地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之中,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应当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向年轻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加深他们对现实国情的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将对推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课程创新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探讨

    袁源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素养作为数字时代新型生产关系中高校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面对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困境,在呼吁全社会合力构建科技创新大环境的同时,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培育新质数字化意识,掌握最新的数字知识技能,提升数字化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努力成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教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新质生产力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

    青年躺平现象与引导路径探究

    汪金英刘淑璇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躺平现象越来越成为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桎梏。躺平族呈现多样化的行为特征,解压、享受、反内卷、无奈勾勒出青年躺平族不同的生存图景。躺平现象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具体包括转型期社会矛盾致使青年被动躺平、网络不良思潮麻痹青年意志沉沦躺平、个体精神贫乏催生青年沉陷躺平等。为此,应当通过打通青年发展渠道、整治网络躺平风气以及升华个体价值追求等对策来消解躺平的负面效应,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青年躺平族青年亚文化引导路径奋斗精神

    道、学、术:耕读文化融入农业高校思政育人的三重逻辑

    王娟娟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高校思政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耕读文化融入农业高校思政育人要遵循"道""学""术"三重逻辑:"道"是本质与规律,蕴含文化自觉,体现耕读文化独特的中华文明特质;"学"是战略与方向,奠定文化自信,确立耕读文化作为农业高校思政课的文化着力点;"术"是实践与经验,启迪文化自强,激发耕读文化的内在活力,赋能农业高校思政育人全过程。在"道""学""术"三者统一中,耕读文化助力农业高校思政课,不断推动农业高校思政育人建设取得新成效。

    耕读文化农业高校思政育人传统文化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刘志强刘玲陈茂国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推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征程上,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已成为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平台,将资助育人工作主动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远意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着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二者应强化组织架构联动、优化制度创新融合、细化品牌活动衔接、强化软硬件融合式发展,以促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索新路径。

    资助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基于态度理论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以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课程为例

    史春云张新林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们日常生活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内在驱动力,行为意向受到情感价值观和认知理性的影响,课程思政教学就是从传统课堂对知识不断地重复强化转变为注重情感的滋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以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课程思政教学为案例,收集开课前和结课后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经过学习学生文化保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有显著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明显。研究期望厘清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与机理并尝试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态度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若干思考

    韩敏韩锐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在阐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着学生评教随意性强、评价指标体系单一、侧重结果性评价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而从实际出发从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高校思政课课堂评价体系改革的策略,对于扭转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思政育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