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医药
黑龙江医药

李二林

双月刊

1006-2882

heilongjiangyiyao@126.com

0451-51983683

150090

哈尔滨市南岗区闽江路222号

黑龙江医药/Journal Heilongjiang Medicine Journal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8年创刊以来,已成为黑龙江省医药行业的核心期刊,是以反映最新技术为特色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rt-PA结合亚低温治疗对血清学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

    黄宏黄强
    885-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结合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以郧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内收治的102例ACI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法分为静脉溶栓组(51例,rt-PA静脉溶栓治疗)和亚低温组(51例,rt-PA结合亚低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改善效果.结果:亚低温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且治疗后亚低温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蛋白(S100-β蛋白)、血小板溶酶体膜蛋白(CD63)、a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均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最大值(Vmax)、血流速度最小值(Vmin)、血流量(Qmean)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外周阻力(RV)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ACI患者以rt-PA结合亚低温治疗,可有效促进病情转归,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急性脑梗死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亚低温神经功能

    NIPPV与N-CPAP两种不同无创通气模式对NRDS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王姗姗
    88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NRDS采取NIPPV与N-CPAP两种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探讨分析该疗法对NRDS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治疗的84例NRDS患儿,按照不同无创通气模式分为42例对照组和42例观察组,分别给予N-CPAP和NIPPV的模式通气治疗,并在相应的机械通气模式下行肺复张(LRM)操作,比较两组的肺氧合功能、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PaO2、OI指标高于对照组,而PaCO2、FiO2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儿心率低于对照组,TV-E/A、P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NIPPV与-CPAP两种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NRDS,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心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NIPPVN-CPAP无创通气模式NRDS治疗效果心功能

    双源CT心脏冠脉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效果

    刘清泉
    891-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心脏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存在冠心病症状或心脏体检患者采取双源CT心脏冠脉CT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86例患者经检查发现,心肌桥检出23例,检出率26.74%,心肌桥共计32处,发生位置分别在左旋支远段、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段、前降支远段、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钝缘支、右冠中段、后降支,数量分别为1处(3.13%)、1 处(3.13%)、19 处(59.38%)、3 处(9.38%)、2 处(6.25%)、1 处(3.13%)、2 处(6.25%)、2 处(6.25%)、1 处(3.13%);邻近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斑块位于5个位置,共计12处,其中左旋支远段、前降支远段、第一对角支、右冠中段数量相同,均为1处,而前降支中段数量最多为7处.心肌桥按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长度分别为(23.51±11.98)mm、(27.49±8.20)mm、(18.53±10.11)mm,厚度分别为(0.48±0.70)mm、(2.47±1.33)mm、(3.42±1.50)mm.结论:在MB-MCA中采取DSCT诊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清晰显示病变位置、长度及厚度,对MB-MCA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靠依据.

    双源CT心脏冠脉CTA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效果

    MRI与CT联合检查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价值分析

    徐贤锋
    894-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应用磁共振(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均为我院2020年8月—2022年7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MRI及CT检查."金标准"为手术结果,分析手术结果;另分析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单项及联合检查的应用价值并计算一致性;分析CT及MRI检查在该病中的影像学特征.结果:6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手术结果检查明确急性脑梗死阳性43例,阴性17例,包括颅内占位性病变8例,硬膜下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相比于单项检查,联合检查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较高(P<0.05).一致性检验显示,CT联合MRI检查诊断一致性均高于MRI、CT检查(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应用MRI与CT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经联合检查能够进一步明确梗死病灶,且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存在较强的一致性,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急性脑梗死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一致性

    联合开展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分析

    张丽芳
    896-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UCG)和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查对诊断冠心病(CH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21年4月—2024年4月于本院经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为CHD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CHD组;另收集同期经CAG检查为阴性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非CHD组;所有患者均经UCG、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主要参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参数值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技术联合开展对诊断CHD的价值.结果:CHD组患者IMT值及斑块积分均高于非CHD组,LVEF值低于非CH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MT值、斑块积分、LVEF单独及联合诊断CHD的AUC值均>0.71,且联合检查的可提高诊断价值.结论:UCG、颈动脉超声检查参数对诊断CHD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价值.

    冠心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诊断价值

    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罗松江李向荣周标李诚泽...
    899-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于孤立性肺结节,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定性诊断,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收治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6月,共计30例,均接受螺旋CT扫描检查、肺穿刺病理检查,对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仔细观察,将病理检查视为金标准,进而评估螺旋CT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文选取3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恶性、良性分别占比33.33%、66.67%.同时,腺癌(13.33%)在恶性病变中占比最高.将病理检查结果视为金标准,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能效如下:灵敏度结果值为90.00%(9/10),准确度结果值为90.00%(27/30),特异度结果值为90.00%(18/20),阳性预测结果值为81.81%(9/11),阴性预测结果值为94.74%(18/19),都表现为较高水平.结论:螺旋CT扫描技术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定性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值得今后大力应用.

    螺旋CT扫描技术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穿刺病理检查特异度灵敏度

    SAA、PCT与CRP联合检测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效用分析

    何强许斯敏
    902-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SAA、PCT与CRP联合检测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效用.方法: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分别选取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与相同例数健康儿童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血清学标志物水平检测,比较两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的差异.根据所收集的实验室检测数据绘制ROC曲线,计算各项指标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最佳截断值、AUC,评估各指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SAA、PCT、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诊断AUC为0.940,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AUC(P<0.05).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的综合诊断效能均高于其他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患病期间多项炎性指标水平可出现异常改变,SAA表达水平也将明显升高,临床针对其血清血特定指标水平进行细致检测可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充足数据支持,同时还能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与疗效评估,价值显著.

    SAAPCTCRP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

    凝血四项、PLT联合检验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刘玉娇
    904-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验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代偿期肝硬化(A级)4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B级、C级)38例.对比不同时期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PLT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凝血四项、PLT联合检测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纤维蛋白原(FIB)、PLT水平高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APTT、FIB、TT、PL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早期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44、0.867、0.861、0.811、0.787、0.907,有一定诊断价值,且当cut-off值为18.465s、44.270s、1.395g/L、21.580s、194.130×109/L时,可获得最佳诊断价值.结论:凝血四项、PLT联合检测对早期肝硬化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肝硬化早期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检测

    比较ERCP技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杨永
    907-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ERCP技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0例,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n=30)采用ERCP技术治疗;对照组(n=30)采用开腹手术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经研究对比发现,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则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也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率、术后出血率及术后肠梗阻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手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开腹手术则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及术后并发症率较大.ERCP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ERCP技术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价值

    床旁超声心动图与PiCCO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病患容量反应性评估方面的比较研究

    罗瑜欣展思东
    910-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床旁超声心动图与PiCCO(脉搏指示持续心排量监测)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休克危重病患容量反应性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之间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病房的存在急性肾功能不全且休克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在休克治疗的优化阶段运用PiCCO技术及超声技术测得PLR(被动抬腿试验)前后的SV(每搏量)、VTI(速度时间积分);根据公式△SV=(SV'-SV)/SV×100%;AVTI=(VTI'-VTI)/VTI×100%计算得出 △SV 及 △VTI.以PiCCO所测得的△SV是否≥10%分为容量反应性(+)组和(-)组.绘制ROC曲线,分析在PLR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得到的△ VTI用于预测容量反应性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对两组患者PLR前后的VTI进行组内比较,容量反应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容量反应性(+)组△SV、AVTI均大于容量反应性(-)组.ROC曲线分析△ VTI预测能力,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0.929,灵敏度为0.944,特异度为0.897,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PLR前后的△VTI与PiCCO所测的△SV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超声心动图所测△VTI可用于预测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的危重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床旁超声心动图PiCCO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容量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