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明旭

季刊

1672-1101

xuebao@aust.edu.cn

0554-6668107

232001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正义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维探赜

    李才华朱红晨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沃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底色,更基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权责共担的生态价值旨趣,展现出深厚的生态正义伦理向度.从生成理路看,生态正义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折射出深刻的学理厚度、现实意蕴、实践支撑与世界情怀;从核心内涵看,在生态正义视域下,理想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包括和谐、自由、公平、合作等理念特质;从路径指向看,要从发展正义、民本正义、权责正义、国际正义等维度推动人类文明向全面、包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范式转型.

    生态正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理路核心内涵路径指向

    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数据的实证分析

    潘锦云彭景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基于2010-2021 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评估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并对其作用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得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创业和传统金融发展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论指出,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将有利于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动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伟杨静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联动对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 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产业联动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存在明显的产业联动路径并形成了空间关联网络;(2)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中心度较高,点出度较高的城市呈现向上海集聚的趋势,点入度较高的城市呈现由上海向外扩散的趋势;(3)网络呈现"小世界"结构特征;凝聚子群内城市分布由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即产业联动逐渐打破省份和地域边界限制;(4)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水平和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产业联动网络的形成.因此,应充分发挥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带动作用,引导长三角产业合理布局,并加强区域间技术创新合作,从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产业联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影响因素

    长三角"体医养"协同发展之意蕴、羁绊与进路

    杨哲胡文超陈思思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三角"体医养"协同发展有利于国家健康战略的稳步推进.现行长三角养老服务呈现体、医、养脱嵌状态,不能满足区域内老年群体高质量养老的诉求.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聚焦长三角"体医养"协同发展,从价值目标、制度设计、条件环境以及行为选择4 个维度对长三角"体医养"协同发展进行审视后提出,长三角"体医养"协同发展需要强化协同意愿、打通协同渠道、支撑协同活动及提升协同能力,旨在强化并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与发展.

    长三角体医养协同发展

    中日语言前置表现对比研究

    常智利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设置7 个特定场面和1 个非特定场面,对中日语言中的前置表现进行了实例对比分析,总结出两国语言在前置表现使用上的异同.相同之处:中日语言中存在的前置表现均能体现信息传达者对信息接受者的某种关照,并且「对传达性」关照型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对人」关照型.不同之处:汉语中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不及日语.汉语中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不及日语的原因,从文化角度来看是因为二者文化特征不同:日本人重视"内"与"外",形成的是委婉文化,表达情感时讲究委婉;而中国人既重视传统礼仪也喜欢直来直去,表达情感时还存在一定的"默认一致"心理倾向.从语言角度来看是因为二者语言类型不同:日语属于黏着语,前置表现中经常使用的「ガ/ケド节」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汉语属于孤立语,其孤立语的特性决定了汉语前置表现的表达形式没有日语统一性高,定型化表达也没有日语多.

    前置表现日语汉语对比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后田园诗

    王婷婷张奇才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从后田园诗角度分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中,英美等殖民国家以各种形式压迫着特立尼达,而这种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紧密相连.受到英美等殖民国家的影响,特立尼达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同化,他们也加入到掠夺自然的进程中.然而拥有能动性的自然会抵抗人类的意愿,通过巨大的力量向人类示威和报复.自然给人类带来死亡,也孕育着新生.自然的伟大让人类敬畏,而这种敬畏的态度也就成为人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起点.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后殖民生态批评后田园诗自然敬畏

    论北朝家训的创作及其儒学意蕴

    许鹤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训作为一种特殊应用文体,在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悠久的历史.具体到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北朝家训,其变化与发展又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既缘生于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对礼法制度规范的渴求,也脱胎于动荡难安的政权所催生的士族保家安族的心态.北朝家训在教子立身方面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在睦亲治家方面注重家庭伦理秩序的建立,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儒学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家训在基层社会的普及,巩固并夯实了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如若通过汲取与剔除、继承与扬弃,完成批判性的当代价值转换,则又可以发掘其现代意义.

    北朝家训发展背景创作传承儒学意蕴

    态度系统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的中国人民形象研究

    陈晓倩夏娟张海燕
    56-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民形象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大国形象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态度系统理论框架,借助UAM Corpus Tool,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英译本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主题分析,发现原文与译文主要通过积极的判断资源评价和塑造中国人民形象,具体体现在创造力强、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4 个方面.在整个译介过程中,译者以遵循准确性为首要原则,充分考虑汉英语言差异,灵活采用一词多译、句型调整、语义融合等多种翻译策略与方法来转换态度资源,以确保译文的接受效果,帮助国际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形象的具体内涵.文章通过翻译实例分析我国政治文本中中国人民形象英译现状,以期为外宣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镜鉴.

    态度系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中国人民形象语料库

    外宣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文献(2000-2023)的统计分析

    汤玲玲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宣翻译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声筒,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领域涌现了诸多研究热点.研究以CNKI中2000-2023 年刊载的外宣翻译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将21 世纪以来外宣翻译历时发展时间切分为前后12 年,对两段时间轴上的外宣翻译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在廓清外宣翻译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和高影响力作者、关键词共现和突变术语等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中国外宣翻译在进入21 世纪后的研究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为学界展示一个系统完整的外宣翻译阶段性历时演变研究过程.

    外宣翻译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对比研究

    舆论危机及其政府监管:边界与路径——以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为考察对象

    焦德武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发生过程中,伴随着危言耸听、负面情绪传播、谣言、语言暴力等舆论危机现象.因此,要想解决农村生态危机、构建优良生态环境,在治理环境本身的基础上还需做好环境信息传播与舆论危机监管工作.研究认为,舆论监管是互联网监管背景下的必然选项,必须通过构建政府、行业、平台、公众等协同监管,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舆论危机政府监管农村地区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