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交通科技
湖南交通科技

陈菁

季刊

1008-844X

hnjtkjbjb@163.com

0731-85221554

410015

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472号

湖南交通科技/Journal 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是湖南省一级期刊。主要刊登我省乃至全国道路、桥梁、地方铁路、汽车、船舶、港口、筑路机械等方面的科技论文、实用技术、科研成果、交通管理方面的好经验、重点工程的技术总结、运输市场的新情况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交通方面的选进技术、信息资料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点安全系数的抗滑桩桩位优化方法

    杨洪福叶生春薛兆锋杨浩...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确定抗滑桩设计桩位,提出了基于点安全系数的抗滑桩位优化方法.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3D建立边坡数值模型,通过分析滑带塑性区分布与点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点安全系数的计算条件;利用点安全系数分析方法,计算得出不同抗滑桩布置桩位下边坡的点安全系数分布、滑坡体位移、抗滑桩桩身位移及桩体剪力情况.计算结果显示:文中所分析边坡抗滑桩处于上部时,折减系数最小,表明滑带单元较容易出现整体塑性流动;抗滑桩处于中部时,整体安全系数远小于布置于下部,但其桩头位移与桩体内最大剪应力较小,因此要确定选择中部桩还是下部桩,需结合造价统筹考虑.通过分析得出抗滑桩设计时应优先加固点安全系数为1.0的部位,由此可以确定出抗滑桩的最佳设桩位置.该方法是对抗滑桩传统设计方法的有效补充.

    抗滑桩点安全系数最优桩位有限元

    适合国内的现代环形交叉口几何指标确定方法

    吴美发
    7-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环形交叉口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对其适应国内环境的几何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环形交叉口设计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一种适合国内环境的现代环形交叉口指标确定方法.该方法利用横向摩阻力系数确保行车舒适性,考虑代表车型以确保车道宽度满足要求,并通过轨迹软件进行验证以确保尺寸合理.结合大量计算和模拟,得出了国内设计环形交叉口的几何尺寸建议值,这些建议值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交通工程环形交叉口几何指标轨迹验证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方乾
    12-1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料源及掺量、基质沥青标号、泡沫沥青及水泥掺量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应变控制模式下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方程.结果表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对应变水平极为敏感,将RAP仅作为"黑色集料"对待,低估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随RAP掺量增大和沥青标号的降低而增强,随水泥掺量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水泥水化产物穿插于泡沫沥青胶浆内部的空隙中,起到了"锚固""加筋"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优化与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路面工程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特性RAP料源及掺量基质沥青标号泡沫沥青用量水泥掺量

    基于LSTM-SVR的高速公路路基长期沉降预测

    肖明康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高速公路路基长期沉降的准确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算法串并联的组合模型预测方法.首先通过LSTM模型建立了高速公路路基沉降数据的时序特征,其次采用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对LSTM预测沉降数据中的非线性残差部分进行学习建模,将LSTM模型和SVR模型的预测结果叠加得到组合沉降预测结果,以某高速公路长期沉降数据为依托对比了组合模型和单一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显著改善了单一预测模型在长期沉降预测中精度不高的现象,组合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相较于单一模型均更低,可实现高速公路路基长期沉降的准确预测.

    公路工程路基沉降长短期记忆网络支持向量回归组合预测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PPA-SBR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许巧刘仁兵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提升沥青路用性能,以多聚磷酸(PPA)复配丁苯橡胶(SBR)对沥青进行改性.基于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块对复合改性沥青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以PPA掺量、SBR掺量及剪切时间为试验变量,以三大指标、车辙因子以及S/m值作为响应指标,分析了各因素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并优化改性剂掺量和剪切时间,对拟合的最佳影响因素水平下的响应指标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PPA主要对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和黏性改善显著,对低温性能贡献很少,低温性能的改善主要得益于SBR的低温柔韧性,剪切时间对响应指标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佳工艺组合为:PPA掺量1.16%、SBR掺量3.94%、剪切时间44.5 min,此条件下的响应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误差均不超过3%,表明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可以利用响应曲面法进行设计且结果可靠.

    复合改性沥青多聚磷酸丁苯橡胶响应曲面性能试验

    基于GPR偏移成像技术的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精细化探测研究

    黄小林李勇王佳龙谢平...
    31-3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道路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在复杂的介质环境下如何精细化探测地下空洞、管线等目标体一直是研究热点与难点.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效率高的探地雷达(GPR)方法,并引入偏移成像技术将分散于目标体两侧的能量汇聚,使绕射波收敛、反射波正确归位,有效提高探地雷达剖面的横向分辨率.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原理开展道路地下管线和空洞的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偏移波速下的GPR剖面,为实测GPR剖面解译和偏移参数选择提供依据.长沙市城市道路地下检测实例表明:选择与实际匹配的电磁波速进行偏移成像处理,可准确判断道路地下管线、空洞病害等目标体的结构形态、横向分布范围和埋深,是精细化探测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探地雷达偏移成像绕射波数值模拟精细化探测

    旧水泥路面碎石化层当量动态模量分析与现场检测方法

    蔡宇鹏赵辉龙余焜明
    37-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共振破碎后的碎石化层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动态模量及其与贝克曼梁(BB)弯沉的相关性,首先采用贝克曼梁检测共振碎石化层顶部的BB弯沉以及采用落锤式弯沉仪(FWD)检测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后的路表FWD弯沉盆;然后基于动态弯沉盆数据集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建立3层结构(沥青层-共振碎石化层-当量土基)模量反算模型;再利用模量反算模型与现场检测FWD弯沉盆数据计算获得各结构层模量值,同时采用Abaqus验证反算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分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碎石化层动态模量与BB弯沉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模型开发的动态模量反算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和准确性,能根据FWD实测的路表弯沉盆数据反算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共振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的各结构层动态模量;旧水泥混凝土板共振碎石化层动态模量远高于普通级配碎石基层,表明共振碎石化层具有优异的承载能力;共振碎石化层动态模量与BB弯沉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应用于现场共振碎石化施工质量控制和沥青加铺层路面结构设计.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模量反算深度学习模型相关性分析

    基于孤立森林的高速公路路面服役性能指标异常检测分析

    杨海明王旺许新权周勇...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公路路面服役性能指标数据准确可靠是构建高质量数据库和精准路面性能衰变预测模型的前提.研究采用孤立森林算法,构建路面服役性能指标数据异常检测模型和分析方法,综合多维度性能指标数据快速甄别"异常好"和"异常差"的单元,量化评价其"异常"程度,同时可检测性能指标时间序列衰变模式的异常,有利于筛选出更能准确表征路段衰变特点的单元.研究方法可以为路面养护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能显著提高数据集质量,为高速公路路面性能评价分析及衰变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路面服役性能异常检测孤立森林衰变模式数据清洗

    红层路堑边坡二次开挖过程稳定性研究

    罗洪鑫叶宽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四川红层地区成南高速公路扩建项目,选取项目沿线分布最广的典型边坡,基于软件FLAC3D建立边坡二次开挖动态过程分析模型,分析在边坡扩挖不同阶段安全系数、塑性区、剪应力增量及位移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合边坡地层岩性分析扩挖过程中的失稳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评价锚杆支护对于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扩挖过程中边坡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且安全系数始终>1,边坡在施工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状态;随着开挖进行,塑性区主要出现在泥化夹层中,施加锚杆支护对于塑性区分布具有改善作用;二级边坡坡脚处的结构面对于边坡二次开挖的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均具有控制作用.

    红层边坡二次开挖FLAC3D施工过程稳定性

    间距式变截面土工格室挡墙优化断面型式研究及应用

    李文斌朱元林朱林超翟卿...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土工格室挡墙结构,改善边坡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建立不同加筋挡墙厚度、间距、上部挡墙厚度和通长筋位置等工况下的数值模型,并对土工格室挡墙边坡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素土边坡产生局部突变性破坏;土工格室柔性挡土墙边坡表现为整体性破坏,最大位移在H/6处;挡墙厚度由0增至5.65 m,安全系数提高46.0%;5 m挡墙厚度下,挡墙间距由0增至40 cm,安全系数降低了 15.4%;上部挡墙厚度减小则安全系数降低,上挡墙厚度从5 m减小至2 m,安全系数降低8.5%,且对水平、竖向位移影响较大.针对上述受力变形特点,提出了上部3 m、下部5 m厚,路基顶面和挡墙变截面(H/2)处加设与路基宽度等长格室条带的土工格室挡墙方案优化,每根条带之间的间距为20 cm.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间距式变截面土工格室挡墙节约了大约45%的格室用料,且土工格室加固风化千枚岩使得实际路基回弹模量提升了 59%,已基本满足中等级沥青路面高速公路路基填筑要求.

    土工格室挡墙间距式变截面数值模拟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