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王清连

月刊

1673-6060

xbskban@163.com

0373-3693077

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n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查看更多>>《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科技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为CN41-1382/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3-6060。主要刊登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德育、文学、艺术以及理论研究、高等职教、农村职教、教育与经济、职业指导、比较职教、教育管理、课程研究、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未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职教管理及研究部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广大师生。学报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新闻出版的有关方针政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以“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报道科学技术先进成果,传播科技文化信息,探讨交流学术思想,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办刊宗旨,发挥教学、科研的阵地和窗口作用,努力把提升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五重面向——基于中国哲学视角

    毕亚琴陈金香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不仅关系到思政课的实效性,而且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中国哲学的"道法术器势"思想是由上而下、由里及外的系统思维方式,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供了逻辑理路及实践进路。可以依循"明道、得法、优术、用器、乘势"这一逻辑理路,从遵循思政课教学"三大"规律、树立思政课教学"双主"理念、掌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方法、巧用思政课教学工具、借力思政课建设环境的五重面向系统构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进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哲学"道法术器势"

    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胡银彭鎏佳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网络、科技、教育强国战略的全面推动下,"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新时代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议题,这既是厘清思政课教学时代化、网络化的实然所需,也是构建更高维度、更加协同的教学秩序的实践所驱。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在提升课堂数字化与科技化权重的同时,也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后真相"时代网络多元话语舆论与数字鸿沟的教学失语挑战。因此,新时代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从聚焦民族文化述真,重塑文化认同;还原生动历史场景,重整身份认同;助推课堂互动交流,建构价值认同等维度探究全新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建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徐宁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视域是以"大"的格局和视野拓展"大课堂"。红色文化资源是构筑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对其进行系统建构是善用之的前提。以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为依托,摒弃线性叙事的单线逻辑,在"大思政"视域下建构理想信念导向系统、红色榜样示范系统、精神动力激发系统、文化自信交流系统。建构这四大子系统应定位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时空,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大历史观";规划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文化教育路线,制定理想信念教育计划;以关键要素整合党史教育资源,以时序整合红色榜样人物事迹,对产生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和人物精神进行优势整合;梳理红色文化资源文脉,激发红色文化活化利用意识;制定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激发红色文化传承意识;明晰不同红色文化的角色定位,发挥协同育人职能;确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畅通文化交流渠道,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活化运用的效能。

    "大思政"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思维

    融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行为对学习质量的影响

    胡萍李兆峰高国红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式教学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产物,既具有线下学习面对面的互动性,又具有线上学习的个性化和便利性特征。构建数字化教学课堂、创新教学评价手段等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据此,设计基于评价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实践场域,对学习过程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发现,利用基于评价的融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质量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提升;学生行为即主动学习、资源管理和协作探究两两之间呈中度以上相关性,其中,主动学习与协作探究呈现强相关性,三者均对学习质量有显著性影响。

    融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评价学习行为学习质量

    欠发达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实践性知识的叠合图景建构

    肖立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变革要求教师增长信息化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要求,以数字化技术聚合教学素材和资源,打造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采用混合研究法对湖北武陵山区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实践性知识发展水平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技术教学意识是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发展信息化实践性知识的前提,反思知识促使教师信息化实践性知识向纵深发展,教学策略知识、人际知识和情境知识帮助师生共同形塑技术课堂新样态,自我知识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因此,应加强校园信息化供给侧改革,构建"互联网+"教师跨界协同交流共同体的提升策略,合力推动欠发达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化可持续深化,助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数字化提质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欠发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实践性知识立德树人

    新时代师范高校新入职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以陕西5所师范高校为例

    郭会宁
    41-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入职思政教师是师范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新时代思政课优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培养对象。以陕西5所地方师范高校为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20-2022年入职的思政教师的思政教育整体认识、教学技能掌握状况、科研能力培养状况和其他工作适应情况4个方面的26项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新入职思政教师能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热爱师范教育事业;能实现身份角色的转化,逐渐学会与学生互动;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大都有继续进行学历提升的意向;能积极主动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等。同时,新入职思政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困惑:基本教学中,"两个体系"的转化与运用困难多;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全面,基本功薄弱;思政育人多元化手段与方法的使用欠缺。因此,新入职思政教师应提高职业站位,实现体系转化与教学实践创新;强化科研思维,苦练科研基本功;加强自身政治素质与思政育人同步发展等,以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师范高校新入职思政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论幼儿运动机能训练

    李冉杨慧申家龙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机能是一个人的重要基础能力。运动机能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生理生长发育,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免疫能力,减少幼儿疾病的发生,还可以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幼儿运动机能主要是指幼儿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企划能力、节奏感、肌肉力量、运动速度及耐力,其前后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即前面的运动机能更具有基础性作用。幼儿运动机能训练主要以大体运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肢体、躯干以及全身动作活动,弥补大体运动难以涉及的一些运动或动作能力,从广义上讲各类动作都能对幼儿的运动机能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其中幼儿基本生活自理也是幼儿动作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幼儿园运动机能大体运动

    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现实关照、内在逻辑及优化路径

    王济民
    56-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学术评价,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术评价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作为指引当代中国学术活动的重要依据,理应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角用来审视各个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尤其值得关注,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具有二重性的基本特征,还出现了种种怪象。这固然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如不受掌控的加速逻辑、唯数主义的量化逻辑、符号生产的物化逻辑。这些逻辑虽然有着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术评价的重要论述为视角来看,则需要对现有的大学学术评价制度进行调整与优化,以保障学术活动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这主要可从重视学术活动的节奏差异、呼吁学术活动的产出质量、激发学术活力的持续迸发三方面来进行。

    高等教育学术评价评价制度教育评价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向

    曹文楷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劳动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劳动形态、劳动要素、劳动过程等方面的全面变革,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智慧升级。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为劳动教育内容的时代转向、教育空间的数字转型和教育价值的有效输出提供了新动能,但同时也引发了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知行分离和价值异化等现实问题。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既要主动顺应智能时代劳动变革的新特征,又要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有效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教育智能化转型中的引擎作用,从价值引领、资源整合、模式转型三方面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调整和改革升级。

    人工智能劳动变革劳动教育高校

    基于话语分析的研究生教育治理共同体构建

    赵梦雷
    70-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研究生教育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善治"标尺,也是推动中国式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的内在力量,研究生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实质就是尊重多元主体的话语权利,促进研究生、市场、政府等多主体话语相互联结,形成研究生教育治理共同体话语多元素的兼合。研究生教育治理共同体的话语呈现出主体话语、制度话语、"双耦"话语的运行逻辑,对其的建构主要在于把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实施研究生教育治理主体、系统、机制、保障、成果等不同话语要素的交互、协调、融合,从而形成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

    话语分析研究生教育教育治理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