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张新友

月刊

1004-3268

hnnykx@163.com

0371-65739041

450002

郑州市农业路1号

河南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等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河南省优秀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还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相当多的文章被英国CAB、美国AGRIS收录。本刊自1972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重点报道全省农业科技界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已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深受农村干部、广大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朋友喜爱。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水产,特种种植与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新品种、新技术、产品等。本刊信息量大,发行范围广,已成为省内外农资企业、科研院所发布广告信息的重要媒体,广大读者获取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酶的理性设计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与前景展望

    王东辉王奥轩何长海刘志豪...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良种质资源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传统育种技术存在周期长、工作量庞大等问题。随着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针对作物关键基因进行定向优化的酶的理性设计,为更大限度挖掘优质基因资源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与基因编辑及转基因技术相结合,成为分子育种技术探索中的重要方向之一。阐述了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评价等酶的理性设计常用方法,综述了酶的理性设计在提高作物品质、抗逆性和生物量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作物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理性设计作物育种基因编辑遗传转化

    mRNA疫苗在动物传染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翟崇凯毛福超田文静王聪慧...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好、研发周期短等特点,使其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mRNA疫苗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流感、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等人类疾病的防控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动物用mRNA疫苗研究尚不深入。因此,开发动物用mRNA疫苗来预防和控制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的传染性疾病,成为动物疫病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面探讨了动物传染病mRNA疫苗的设计、制备、递送系统、应用、优势、挑战以及前景,为研制和开发动物传染病mRNA疫苗提供参考。

    mRNA疫苗制备方法递送系统免疫机制动物传染病

    玉米籽粒乳线比例与籽粒相关性状的关系

    董红芬霍成斌李爱军李洪...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3个不同粒型玉米品种马齿型郑单958(ZD958)、半马齿型先玉335(XY335)和硬粒型长单106(CD106)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籽粒乳线比例与粒长、粒宽、百粒鲜质量、含水率、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的关系,以期为玉米最佳收获期的确定和适宜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品种对玉米籽粒乳线比例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XY335籽粒乳线比例增加速率最快,其次是CD106、ZD958。不同粒型玉米品种粒长、粒宽、百粒鲜质量对乳线比例的作用效应不同,粒宽、百粒鲜质量对乳线比例的作用效应较大。籽粒乳线比例与籽粒含水率、灌浆速率、脱水速率总体上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含水率与灌浆速率、脱水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灌浆速率与脱水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玉米籽粒粒型乳线比例含水率灌浆速率脱水速率

    穗肥施钾量和叶面肥对稻虾共作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董洪瑞朱杰周勇李皓轩...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穗肥施钾量[0kg/hm2(S0)、45 kg/hm2(S1)、90 kg/hm2(S2)]和叶面肥[不喷施叶面肥(P0)和喷施叶面肥(P1)]对稻虾共作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均可提高水稻剑叶SPAD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同时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总体上以S1P1处理最优。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均可提高穗实粒数、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P1处理使S0、S1和S2条件下产量分别增加13。60%、9。76%和6。55%,S1和S2处理使产量分别提高3。70%和2。47%,以S1P1处理产量最高。与P0处理相比,S0和S1条件下,P1处理稻米的整精米率分别显著提高2。21%和1。82%,垩白粒率显著降低55。88%和50。01%,垩白度显著降低49。98%和50。00%,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8。77%和12。08%;与S0处理相比,S1和S2处理稻米的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11。23%和30。61%,S1处理稻米的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4。15%;总体以S1P1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来看,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可以改善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转运,提高产量和品质,以S1P1处理效果最好。

    水稻叶面肥穗钾肥用量产量生理特性品质稻虾共作

    欢迎订阅《山西农业科学》

    39页

    谷子品种光合性能综合评价及高光效品种筛选

    闫锋董扬赵富阳侯晓敏...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田试验,对37个谷子品种的光合指标[胞间CO2浓度(X1)、蒸腾速率(X2)、气孔导度(X3)、净光合速率(X4)、瞬时水分利用效率(X5)]、叶片形态指标[叶面积(X6)、叶干质量(X7)、比叶质量(X8)]进行测定,运用模糊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谷子品种的光合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高光效品种,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光合性能预测回归方程,为高光效谷子种质筛选及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37个谷子品种的光合指标和叶片形态指标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CV在3。41%~33。94%,气孔导度的CV最大(33。94%),比叶质量的CV最小(3。4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胞间CO2浓度与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与叶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8个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可作为谷子光合性能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37个谷子品种划分为3类(高光效、中等光效、低光效),筛选出嫩选22、大同25、公谷88、燕谷18、晋谷20、蒙丰7号、陇谷13、公谷75等8个高光效品种,可作为高光效育种亲本材料加以利用。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谷子光合性能评估回归模型(D=-1。391 984 196+0。000 619 787 003 4X1+0。051 519 289 48X2+0。674 399 672 2X3+0。013 844 082 338X4+0。058 230 284 78X5+0。003 403 878 541X6+0。051 881 997 92X8)。

    谷子高光效光合性能综合评价筛选

    烤烟烟碱含量标记基因NtMPO1和NtARF6的鉴定

    高逸飞潘首慧张丽张权...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鉴定有效的烟碱含量标记基因,测定89个烤烟品种叶片烟碱含量,筛选出高、中、低烟碱烤烟品种,然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高、中、低烟碱烤烟品种中烟碱合成、转运和调控相关的共25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基因表达量与烟碱含量的相关性,筛选烟碱含量候选标记基因,后续以云烟87和K326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素浓度(2。5、5。0 7。5 mmol/L NaNO3)、采取不同部位(上、中、下部)叶片和打顶前后10 d叶片创制烟碱含量差异材料,测定烟碱含量及其候选标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验证烟碱含量候选标记基因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从89个烤烟品种中筛选出高、中、低烟碱烤烟品种各4个,这些烤烟品种的烟碱含量与NtMPO1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tARF6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可以作为烟碱含量标记基因的候选基因。烟碱含量候选标记基因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叶片烟碱含量显著增加,NtMP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NtARF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低氮处理烟碱含量显著降低,NtMP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NtARF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不同部位烟叶中,上部叶烟碱含量显著高于中部叶,中部叶烟碱含量显著高于下部叶;上部叶中NtMP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中部叶,中部叶中NtMP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下部叶;上部叶中NtARF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中部叶,中部叶中NtARF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下部叶。相较于打顶前,打顶后叶片烟碱含量显著提高,NtMP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ARF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综上,NtMPO1和M4RF6基因可以作为烟碱含量的有效标记基因。

    烤烟烟碱标记基因NtMPO1NtARF6

    不同株型渠首1号上部烟叶代谢图谱差异分析

    李金澄张力王卫民郑宏斌...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烤烟不同株型产质量及代谢组学的差异,以渠首1号为研究对象,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并结合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等指标的测定,对筒形和伞形2种株型成熟时期上部烟叶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伞形烟株相比,筒形烟株株高和有效叶片数增加、最大叶面积减小。筒形烟株烟叶的整体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均优于伞形烟株。筒形烟株产量较伞形烟株降低5。2%,但均价和产值分别增加25。0%和20。4%。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筛选出123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是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类黄酮和生物碱类代谢物,其中N-甲酰-L-蛋氨酸、2-氧基精氨酸、苯乙酰谷氨酰胺、海藻糖、3-酮-β-D-半乳糖、D-甘露糖、2-苯乙醇、茉莉酸等可能是响应不同株型的关键代谢物。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通路上,其中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色氨酸代谢通路等在不同株型烟叶内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烤烟株型代谢组学渠首1号差异代谢物

    不同种植模式下氮肥基追比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徐新龙张巨松王冬代健敏...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棉花适宜的种植模式和氮肥基追比,为新疆棉花高产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棉花品种新陆中84号为材料,于2022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一膜6行[(66+10)cm宽窄行、株距12 cm,M6]和一膜3行(76 cm等行距、株距6 cm,M3);副因素为氮肥基追比:0∶10(N0)、2∶8(N2)、4∶6(N4)。共6个处理,各处理总施氮量均为纯氮320 kg/hm2,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对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干物质量、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M3种植模式各氮肥基追比处理平均皮棉产量较M6种植模式增加22。0%,2种模式分别以M3N4处理和M6N2处理皮棉产量最高,为3 251。90 kg/hm2和2 895。42 kg/hm2,其中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M3N4处理Pn较M6N2处理分别增加41。2%、12。1%、34。0%。M3种植模式各氮肥基追比处理吐絮期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较M6种植模式增加35。1%,平均单株铃数、单铃质量、籽棉产量较M6种植模式分别增加20。6%、5。3%、21。7%。随氮肥基追比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吐絮期M6种植模式下N0处理分别比N2、N4处理提前5、8d,M3种植模式下N0处理比N2、N4处理提前4、6d;2个种植模式下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LAI均表现为N4>N2>N0;M6种植模式下N2处理棉花盛花期Pn、吐絮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单株铃数、单铃质量、籽棉产量分别较N0和N4处理提高9。2%和 8。9%、18。2%和42。5%、19。8%和 18。3%、9。3%和 5。5%、30。3%和 25。4%,M3 种植模式下 N4 处理棉花盛花期Pn、吐絮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单株铃数、籽棉产量分别较N0和N2处理提高21。1%和6。7%、32。9%和24。0%、11。3%和12。3%、12。5%和11。4%,单铃质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种植模式和氮肥基追比对棉花产量的协同提高效应,在设置试验条件下,选择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氮肥基追比控制在4:6时较为适宜。

    棉花种植模式氮肥基追比生长发育产量

    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性分析

    张玉翠袁良王培闫彩霞...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湖北省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性,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3-1993年和1993-2023年2个气候年代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数据,构建湖北省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ArcGIS软件对1963-1993年、1993-2023年2个气候年代的湖北省油菜生长季的气候资源和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油菜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平均气温南部高,西北部、西南部低;累计降水量东南部、西南部多,西北部少;累计日照时数由北部向西南部递减。整体上看,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累计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气温适宜度低值区位于西北部的南部和西南部的西部,其他地区高;降水适宜度中北部高、东南部低;日照适宜度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减。气温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增加趋势,日照适宜度呈减少趋势。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依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将湖北省划分为最适宜、适宜和不适宜油菜种植区域。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中部、东部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十堰,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区域,1993-2023年仅神农架东北部为不适宜区。1963-1993年最适宜区面积约占湖北省总面积的70。8%,1993-2023年有9。7%的区域由适宜区转为最适宜区,而不适宜区面积减少了 3。8%。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北省油菜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降水资源更加适宜油菜的生长,日照资源则逐渐不利于油菜的生长,气候资源总体适宜油菜的生长,且适宜油菜种植的区域面积呈增加趋势。

    油菜气候变暖气候适宜性气候区划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