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科学
气象与环境科学

王建国

季刊

1673-7148

zzhnqx@126.com

0371-65922877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10号

气象与环境科学/Journal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技术性为主,兼具指导性、科普性、思想性、文学性的气象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主要城市气候舒适度时空特征

    谭凯炎房世波俄有浩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居气候舒适性是评判城市环境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1991-2020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每日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总体水平、舒适度年内变化类型、冬夏两季的空间差异,并剖析了城市的夏季炎热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城市年平均气候舒适度高于舒适等级水平,但空间差异明显,31个主要城市一年中舒适天气累计日数均超过半年,年平均舒适日数为231天,总体人居气候环境良好.中国31个主要城市气候舒适性年内变化可分为寒冬凉夏型、冷冬凉夏型、冷冬热夏型、暖冬长夏型及四季舒适型5种类型;春秋季节天气普遍舒适,冬夏两季气候舒适性空间差异很大,冬季的差异大于夏季的,12座城市适合夏季避暑,比较适合冬季避寒的城市有海口、广州、昆明、南宁和福州.夏季酷热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近30年其夏季的酷热日数和酷热程度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

    气候舒适性室外天气舒适指数宜居城市旅游与康养避寒避暑气候

    1971-2022年河南省水汽压与能见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关联

    席世平夏依聪王宗明竹磊磊...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河南省水汽压和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利用1971-2022年河南省118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日最高水汽压和日最小能见度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年平均最高水汽压和最小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平均最高水汽压呈显著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达0.25 hPa/10a;最高水汽压在1998年发生由低到高的突变;豫中南、豫东及豫北水汽压上升最为显著;最高水汽压变化幅度大值区主要位于豫中南大部、豫西南部分县市.(2)年平均最小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56 km/10a;最小能见度在2014年出现下降突变;豫西、豫西南、豫北部分县市及商丘、信阳局部能见度下降显著,变化幅度较大.(3)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最高水汽压与最小能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区域平均相关系数约为-0.41),水汽压升高(降低)易引起能见度降低(升高).

    最高水汽压最小能见度时空分布相关性分析

    1981-2020年河南省近地面风速时空分布特征

    孙睿藻魏璐程凯琪李伊吟...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1-2020年河南省日平均10m风速观测资料,对河南省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风速的气候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循环特征,在冬、春季节地表风速较大,夏、秋季节风速较小,并且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年循环中2月到3月风速增幅最大,其余月份间的风速演变较为平缓.在风速变化趋势方面,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西升东降的特征,豫西从过去风速最弱的地区一跃成为近10年风速最大的地区,这也与其他地区风速整体变弱有关.风速EOF的第二模态表明,河南省风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风速2-9年的年际变率弱于年代际的,即风速的短期变化具有平稳性;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出现了系统性的变化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10m平均风速气候态特征线性趋势年际与年代际变率

    气候变化下中国西南地区雷电活动随地形因子的动态变化

    侯波杨艳蓉李盈萱鲁坦...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南地区多山林,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近年雷电灾害凸显.雷电活动与地形因子息息相关,且随气候变化而变化.基于2005-2017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结合地表高程数据DEM和历史气象信息,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雷电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探索气候变化下雷电活动随地形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5-2017年西南地区雷电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2)2005-2017年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为400 m左右、坡度为0°-5°的丘陵、低坡区,并随海拔、坡度升高而减少,但在海拔3500-5100 m、坡度为40°的高山、急坡段出现小峰值.偏东坡闪电频次大于偏西坡的.(3)随着气候变暖,西南地区雷电活动出现抬升、转移现象.受海拔400-500 m最低气温升高(0.11 ℃·a-1)、0°-5°低坡区相对湿度增加(0.09%·a-1)的影响,海拔400-500 m、0°-5°低坡区的闪电占比减少,减少率分别为0.20%·a-1和0.38%·a-1,减少部分主要抬升到海拔为3500-5100 m、坡度为10°-25°的地形段.受偏东坡相对湿度增加(0.15%·a-1)、西坡年降水量增加(9.68 mm·a-1)的影响,东坡、东北坡闪电占比减少,减少率为0.08%·a-1,减少部分主要转移到西坡.

    雷电地形因子气候变化西南地区

    广西不同下垫面轨温对比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伍丽泉曾鹏郭晓薇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广西水体、林地、城市、耕地4种下垫面的钢轨温度(轨温)和常规气象要素,研究不同下垫面轨温的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在不同条件下建立多元回归拟合方程.结果表明:轨温与气温日最高(最低)值的差值为0~18 ℃(0~5 ℃).不同下垫面的逐日轨温极值与气温极值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气温是影响轨温变化的决定性因子之一.典型高温、低温过程中,轨温与气温极值变化的同步性较好.与不区分天空类型相比,雾天、多云到阴天、晴天到少云3种不同天空类型下轨温与气温极值的相关性有所提升.在3种条件下利用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因子对4种下垫面的轨温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所得轨温拟合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 0.90,平均绝对误差为0.42~3.33 ℃,除晴天到少云类型,其余类型的相关值为0.94~0.99,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2.58 T,拟合预测效果可信.

    轨温气温不同下垫面回归拟合

    台风"利奇马"引发山东极端降水过程分析

    黄文彦姚丽娜李斌温静...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GFS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1909号台风"利奇马"8月10-11日在山东产生极端强降水过程展开分析,并与相似路径台风"安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强辐合区和急流的长期维持是极端强降水的直接原因.风场和温度场的不对称性有利于暖湿气流在山东中部长期维持.冷暖平流在山东中部即台风倒槽处交汇,导致台风倒槽内锋生函数的大值区长期维持.冷空气从台风的西侧和南侧侵入,并没有很快破坏台风东北侧气流的暖湿特性.水汽图像能直观地反映出冷空气向东侵入的连续过程.850 hPa水汽通量强辐合区集中在山东中部,为极端降水的出现提供水汽条件.相似路径台风"安比"风场辐合中心强度、锋生强度、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强度远不及"利奇马"的强度,这些都导致类似"安比"的一般台风过程造成山东的降水强度远弱于"利奇马"造成的降水强度.

    利奇马非对称性等熵位涡锋生水汽图像

    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及其与冬小麦拔节期的关系

    张艳玲史桂芬贺付伟张辉...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商丘市1961-2020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和1978-202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初霜日期以2.4 d/10a的倾向率显著推迟,平均终霜日期以2.1 d/10a的倾向率显著提前.初霜日期在2013年、终霜日期在1996年发生突变.平均初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晚,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早;平均终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早,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晚.平均初霜日期与9-11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9-11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初霜日期推迟7.4 d;平均终霜日期与2-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2-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终霜日期提前4.1 d.终霜日期与冬小麦拔节日期呈显著正相关,终霜日期出现在小麦拔节后的年份占72.1%,其中55.8%的年份集中在拔节后的0~15 d.

    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冬小麦生育期

    基于生长度日的牡丹物候期预测研究

    朱学玲徐延红张素霞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7-2019年在洛阳牡丹研究院开展的13个牡丹品种物候观测数据,结合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牡丹品种的物候特征,建立了基于生长度日的物候期模拟模型,再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牡丹鳞片开裂期、花蕾露出期的基点温度为3.6 ℃、翘蕾期、立蕾期、小风铃期、大风铃期、圆桃期、平桃期、破绽期的基点温度分别为5.6 ℃、6.8 ℃、7.8 ℃、8.6℃、8.8℃、12.9 ℃、13.4 ℃.(2)以此为依据,建立牡丹不同物候期发育的动态模拟模型.牡丹鳞片开裂期、花蕾露出期、翘蕾期、立蕾期、小风铃期、大风铃期、圆桃期、平桃期、破绽期的生长度日分别为13.8、14.3、12.8、12.8、13.5、14.2、59.5、10.3、10.1 ℃·d.(3)基于生长度日指标,结合气温资料模拟牡丹物候期,经检验,各物候期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为2.6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3.3%,模型可适用于牡丹物候期的预测模拟.

    牡丹物候期模拟模型生长度日

    2015-2020年萍乡市城区冬季空气质量日差异性的气象条件分析

    李侃马静叶小峰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5-2020年萍乡市城区冬季空气质量(AQI)数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形势与大气垂直运动特点,针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轻度改善、空气污染轻度加剧或无变化和空气污染明显加剧4类空气质量日差异性变化过程进行了天气分型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高压底部型出现次数最多,占比高达28.57%;其次为高压后部中层上升型和冷切变型,占比分别为20.94%和19.96%;低压倒槽中层下沉型和低压倒槽中层上升型出现次数比较接近,占比分别为11.74%和10.96%;高压后部中层下沉型出现次数最少,占比仅为7.83%.高压底部型、高压后部中层下沉型、高压后部中层上升型和低压倒槽中层下沉型的大部分过程均不利于大气污染扩散,下沉运动或弱上升运动伴有强逆温易导致空气污染明显加剧,强(弱)上升运动伴有逆温则空气质量轻度改善(空气污染轻度加剧);中层强上升运动且低层弱下沉运动、无逆温(或弱逆温)和较明显降水的条件下,极少数高压后部中层上升型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下沉中心伸展较高的强下沉运动伴有晴好无逆温天气,近地面湍流活动加剧,中高层的干洁空气向下输送,极少数高压底部型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低压倒槽中层上升型和冷切变型绝大部分过程利于大气污染扩散,强上升运动伴有明显降水且无逆温(或弱逆温)的条件下,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上升运动伴有较明显降水且有逆温的条件下,空气质量可能轻度改善;弱上升运动伴有强逆温的条件下,空气污染轻度加剧.

    空气质量日差异性变化大气垂直运动天气分型

    河南省近30年分级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乔春贵高牧原梁钰易伟霞...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92-2021年4-10月河南省101个台站逐时降水资料并结合地形,统计分析了河南省不同量级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R1h≥20 mm·h-1的短时强降水和3个不同量级的短时强降水频次分布均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和[20 mm·h-1,50 mm·h-1)量级的短时强水出现的频次均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50 mm·h-1,80 mm·h-1)量级的短时强水出现的频次表现为南北之间差别不大,而[80 mum·h-1,+∞)量级的短时强水出现的频次呈南少北多的分布特征.各月短时强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为东多西少,7月、8月和10月南北之间差别不大,其他月份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2)短时强降水年际变化差别大,月变化呈单峰型,6月下旬—8月上旬是各量级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3)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分布呈双峰型,16-21时的发生频次最高,00-05时的次之,09-14时的最低.6-8月短时强降水频次的日变化特征呈双峰型,其他月份的双峰特征不明显.4-10月16-21时出现日峰值的站点最多,00-05时的次之,空间分布呈东大西小、南大北小的分布特征,各月00-05时出现日峰值的站数最多,16-21时的次之.(4)最大雨强和短时强降水量的占比均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5)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日变化空间分布、最大雨强高值区和短时强降水量占比等均与河南省地形关系密切,地形对短时强降水有增(减)幅作用.

    短时强降水分级地形统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