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生物学报
热带生物学报

许文深

季刊

1674-7054

rdswxb@163.com

0898-66281595

570228

海南省海口市

热带生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我校农、工、经济、文、法等学科教学、科研的学术论文,也吸收部分外来稿件。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热区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的影响

    付兴飞胡发广黄家雄李亚男...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干热区咖啡叶锈病的危害症状和周年动态及不同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和重寄生菌的影响,对咖啡叶锈病症状进行田间观察和周年动态监测,并对700~1 500m共9个海拔梯度的咖啡叶锈病及重寄生真菌发生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干热区,咖啡叶锈病全年发生,有3个危害高峰期,分别为12月、2月和4月,其中12月的危害最严重.咖啡叶锈病危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相关,海拔1 500m的咖啡叶锈病危害显著高于700~1 400 m的8个海拔梯度的;海拔1 400~1 500 m的咖啡叶锈病全年均有发生.在11月至次年6月发现了咖啡叶锈病的重寄生现象,寄生率有2个高峰期,即1月和3月,重寄生率分别为(20.19±5.44)%和(25.70±5.72)%;重寄生率与海拔高度成正比,海拔1 400 m和1 500 m的重寄生率显著高于800~1 300 m的7个海拔梯度的.以上结果表明,在干热区,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重寄生与咖啡叶锈病发生具明显迟滞性,在高海拔地区咖啡叶锈病的重寄生率超过20%.

    海拔咖啡叶锈病重寄生菌周年动态干热区

    六斑月瓢虫捕食胁迫对瓜蚜适合度的影响

    林幸明李金花
    34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敌昆虫是重要的生物防治因子.天敌昆虫不仅可以直接捕食控制害虫数量,还能通过胁迫作用改变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间接影响害虫的适合度.冬季瓜菜是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瓜蚜(Aphis gossypii)是为害黄瓜等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为综合评价天敌对瓜蚜的种群调节作用,采用生命表法,研究了本地捕食性天敌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对瓜蚜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胁迫时长对瓜蚜产生的效应不同,经历较长时间(24 h)胁迫的瓜蚜,其子代寿命显著缩短,产蚜历期、产蚜量和净增值率也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还表明,六斑月瓢虫胁迫显著改变瓜蚜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参数,影响蚜虫适合度.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瓢虫对蚜虫种群的调节作用,并为瓜蚜(尤其抗性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六斑月瓢虫瓜蚜捕食胁迫适合度

    黑芋螺和其近似种的特征比较

    何晨陈志云谭烨辉
    349-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常见的黑芋螺Conus marmoreus Linnaeus,1758和其近似种花巾芋螺Conus bandanus Hwass in Bru-guiere,1792贝壳形态相近,在我国海区分布区域重叠,极易混淆,为了区分这两种芋螺,澄清混淆,笔者通过文献的查阅和对标本的反复对比,分别查明它们之间贝壳形态和习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黑芋螺壳面近三角形白斑大小和分布相对较均匀,无黑褐色螺带,体螺层肩部多钝圆,其上突起不发达或消失;花巾芋螺壳面白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体螺层中部具2条明显的黑褐色螺带,肩部棱角状,其上突起明显,且通常栖息在比前者水深更深的海底.此外,花巾芋螺此前在我国见于台湾省,本研究发现了该种在南海新的分布点,进一步完善了其在我国海区的地理分布信息;同时也可为准确鉴定芋螺毒素来源生物提供了可靠依据.

    芋螺科黑芋螺花巾芋螺近似种南海

    饲料组合投喂对白神仙幼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比较

    兰帅勤李东霖陈煜毛晶...
    35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投喂管理是鱼类育苗及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种苗的存活、生长和后期发育有着重要影响.为提高白神仙鱼幼鱼阶段的投喂管理及体色变化认知,通过微颗粒饲料(M)、微颗粒饲料+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饲料(MA)、卤虫无节幼体+鱼粉混合饲料(AF)3种不同饲料组合进行投喂管理,对淡水白神仙幼鱼生长过程的存活率、生长性能和体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种不同饲料组合幼鱼存活率均高于82%,MA组显著高于M组和AF组(P<0.05).(2)M组和MA组体质量、体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F组(P<0.05).(3)幼鱼体表不同部位的颜色特征值具有一定规律性:明度值(L*)方面,其大小顺序为腹部中央>鳃盖后缘>后背部;红度值(a)方面,其大小顺序为鳃盖后缘>腹部中央>后背部;黄度值(b*)方面,其大小顺序为后背部>腹部中央>鳃盖后缘.(4)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会影响幼鱼体表的黄度特征值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在白神仙鱼幼鱼养殖的适当阶段使用卤虫无节幼体,可提高其生长性能和强化体色.

    神仙鱼幼鱼生长体色

    切段部位、长度和培养温度对琼枝藻繁殖的影响

    童立豪黄良夫吴翔宇石耀华...
    361-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 ℃)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段长度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达100%.不同切段部位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主干、分枝中部和茎尖;茎尖以伸长生长为主,主干和分枝中部则以上端切面膨大发芽为主;芽体形成于上端切面皮层,下端切面无芽体生成,表现出明显的极性.不同切段长度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15 mm组、10 mm组和5 mm组,15 mm组的个体出芽数分别为茎尖(5.90±0.67)个、分枝中部(10.16±1.14)个、主干(11.90±0.88)个;5 mm组出芽密度最高.琼枝藻切段培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1~27)℃,在此范围内,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为100%,且出芽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27 ℃,藻体切段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琼枝藻最适组织切段培养部位为主干,长度为15 mm,培养温度为27 ℃.

    琼枝藻外植体组织培养出芽增殖温度

    瘤背石磺的化学成分研究

    邓雨婷黄兹宝刘雪菲丹曹明玉...
    368-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包括硅胶、凝胶、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并结合瘤背石磺生化特性、NMR数据分析及文献比较,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瘤背石磺中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经鉴定结构为Cyclo-(L-Pro-L-Val)(1)、Cyclo-(Pro-Ile)(2)、Cyclo-(L-Pro-D-Leu)(3)、Tyramine(4)、Cyclo-(L-Pro-L-Phe)(5)、2-哌啶酮(6)、Cyclo-(L-Ala-L-Pro)(7)、尿嘧啶核糖核苷(8)、尿嘧啶(9)、胸腺嘧啶(10)、2'-甲氧基尿嘧啶核苷(11)、胸苷(12).化合物(1~6,11)均为首次从瘤背石磺中分离得到.

    瘤背石磺化学成分高效液相色谱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