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林强

月刊

1674-5310

hsxbwk@163.com

0898-65883414

571158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7年,2004年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自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期刊。本刊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打栏目,开放办刊,特色明显,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广泛联系国内外现当代语言学研究界的有生力量,建立了稳固的作者队伍,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论文,为学界广泛瞩目,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明的"结合"叙事:从"天人合一"到"两个结合"

    林国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思想和观念都是通过"结合"的话语方式表现出来,所以中华文化被称为"合和"文化,这种思想的打开方式和行动路线就是"结合"叙事."结合"叙事是中华文明特有的叙事方式,它体现了中华文明追求多元一体、中和中庸、理性平和的本质和特征.中华文明史上三个标志性概念——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两个结合"生动体现了"结合"叙事的历史形式与历史功能,同时,它们也展现了中华文明核心观念的演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

    中华文明"结合"叙事天人合一"两个结合"知行合一

    主持人语

    李楠
    12页

    现代日常中的喜悲惊惧——论民国侦探小说中的"新婚案发"书写

    高媛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侦探小说关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犯罪案件,其中部分作品致力于展示并解决人物婚姻关系确立阶段的案件,呈现为"新婚案发"书写样态.作品中的"新婚案发"书写虽在案件性质、发生进程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体现出侦探小说的类型考量标准:在题材选择上兼顾人物的"财""色"双重欲望映射,在情节设置中讲求强烈对照反差以及一波三折效果实现,同时激发阅读受众的"震惊"心理感受.除此之外,"新婚案发"书写真实展示出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罪恶现实以及生活样貌,亦对特定时代中人物的婚恋自主、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加以表现,以文学方式完成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记录.

    民国侦探小说婚恋题材类型标准犯罪内容社会观念

    家国谜韵下的心声疑影:战后华语电影中的"希区柯克幽灵"

    王培雷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8年由位于北京城的"中电三厂"出品的电影《深闺疑云》,直接回应了在抗战期间上海曾经上映过的希区柯克导演的作品《深闺疑云》(Suspicion),在剧本人物权力关系的置换中完成了因应战乱时代的集体焦虑表达,同1950至60年代由中国香港生产、改编自希区柯克作品《后窗》《迷魂记》的粤语电影《后窗》《回魂夜》一起,组成了一条清晰的华语电影"借桥"希区柯克的脉络.徐昌霖版《深闺疑云》、中国香港版《后窗》和《回魂夜》等三部电影虽然都不曾明确宣布对西片原作的借重,但不约而同步地走上了一条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侦探电影或"含有侦探内容"的电影截然不同的"心探"路径.这三部侦探电影作品不仅承继了相关类型的商业特征,更在顺势应时的具体改编中回应了20世纪中期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变动不居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形成了"仿作者以言志"或"解构作者以言志"的独特电影创作兴味.同时,这些影片中叙事策略的"伦理化"倾向,直接导致了对希区柯克电影之于好莱坞工业"解构性"的再度解构,形成了既符合不同时代的华语电影主流受众的认同,同时亦体现创作者自身的"电影本体"探索的电影文本转译特点.

    华语电影希区柯克空间建构悬念伦理剧

    "霍桑归来记"——以1980年代后期"霍桑探案"小说的出版及视觉化改编为中心

    战玉冰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小说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中国本土侦探小说创作,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近40年.直到1986年才重新浮出历史地表,被群众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等众多出版社在短短几年内大规模重新出版,其中市场化的驱动、文化政策的管控与学术出版的诉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场域.而1989年"霍桑探案"连环画改编的集中问世,既是以小说的重新整理作为文本基础,也接续了1980年代中国连环画生产的热潮,同时还受到了日本漫画等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虽然,"霍桑探案"在1980年代后期的"归来"是短暂的,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媒介、跨文化的视点,来观察当时社会经济变革、文化转型与文学生产.而其中所包含的市场追求、文化消费与新娱乐形式等面相,在随后到来的1990年代里,就愈加发展得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程小青霍桑探案连环画

    中国网络侦探小说的写作困境与出路

    江秀廷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通俗文学凭借网络实现了整体繁荣,商业类型写作推动了网络叙事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但网络侦探小说却陷入了写作困境.不仅在主流文学网站中几乎看不到网络侦探小说的身影,同时网络侦探小说也没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且很少入选各类权威榜单.中国网络侦探小说陷入了发展困境,这种局面的产生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中国传统侦探小说写作本身的"先天不足",到了网络时代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二是,网络侦探小说与现有的"爽文"写作机制"水土不服",并不是所有的类型都能够以超长篇的"小白文"形式存在.学界有必要也有责任为网络侦探小说的发展寻找出路,与当下获得巨大成功的"起点模式"相比,以大赛、版权开发为核心的"豆瓣模式"或许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网络侦探小说的发展.

    网络文学侦探小说"爽文"机制"豆瓣模式"

    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的问题检视与优化策略

    刘家宁李宝贵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梳理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的发展历程可知,我国目前虽具备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等特征,仍存在标准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待健全、标准建设不平衡、标准的海外本土化适用度不高、专门用途中文教育标准的研制有待加强、标准建设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等突出问题.可以从做好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的顶层设计、补齐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的短板弱项、加强本土化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研发力度、重视专门用途中文教育标准的研制和深化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深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

    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标准标准建设问题检视优化策略

    实景教学模式在线上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张鹏吴春相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回顾中文教学模式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当今国际中文教育中实景教学模式的构建发现,实景教学通过教师多元化及"第三人"形式创建了多维教学生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其始终处于即时、直接的互动状态,具有强调真实性、互动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推动师生角色转变,凸显多学科知识的贯连,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促进学习者的整体发展.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该模式能较好地满足学习者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者的中文综合运用能力.

    实景教学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ChatGPT在学术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李姝姝王佳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学术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用ChatGPT的相关案例可知,ChatGPT可以在留学生确定选题、把握核心文献、改进摘要、校正语言和预测反方观点方面发挥协助作用.教师可以借助ChatGPT设计学术汉语写作教学的练习材料,在论文评估反馈环节获取写作基础知识,辅助批改论文.然而,在使用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学术写作教学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人工智能工具的专业领域知识有限、缺乏明确的学习路径和结构,会产生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的风险以及潜在的学术伦理问题等.因此,需将人工智能工具与人的鉴别相结合,以此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效果的最大化.

    ChatGPT学术写作应用潜能局限性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着力点与新转向——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杨威田宇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在国家政策和课程实践的双重驱动下业已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并结合人工二次挖掘,对2011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纳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高校课程思政论文进行梳理,发现:其一,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涌现一批共被引次数较高的重要文献和刊发高校课程思政论文的权威期刊;其二,研究成果聚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辨析、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功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三个方面;其三,未来的研究趋向于多学科课程思政、"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课程思政本质和价值的回溯与反思以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融渗模式等五个方面.

    高校课程思政CiteSpace研究热点研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