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社会科学
河南社会科学

朱彤晖

月刊

1007-905X

sheke@public.zz.ha.cn

0371-63933724

450002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河南社会科学/Journal Hena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河南社会科学》 自2012年起改为月刊,每月1日出版。为保证每位投稿者的切身利益,请按如下方式投稿:信件邮寄至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23号,河南社会科学编辑部,邮编 450002;唯一投稿电子邮件地址为sheke@public.zz.ha.cn;编辑部联系电话为0371-63933724。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本刊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本刊立足学术前沿,以应用理论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密切关注社会科学方面的前沿性、应用性成果,注重原创性、互动性和应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初探

    李庚香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历史来看,西方率先开启了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石的现代化探索,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形塑了以资本逻辑、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特征。但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性悖论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个体与共同体以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张力等问题。在反思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性悖论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将价值理性同工具理性、历史理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创造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在实践中具体地解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面临的价值难题,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新的现代性理论框架作为支撑,这样才能确保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既能稳固中华文明根基,又不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方向。深入探索新现代性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而多维度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新现代性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冯颜利邓雪梅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首先,体现于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内涵与重要特征。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立、形成,是实践经验的理论淬炼、升华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具有理论来自实践的内在逻辑。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又回到并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这就既要处理好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还要处理好政策转换为实践的机制问题,更要深刻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强调"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中,聚焦战略任务、瞄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水平的提升,这就要进一步把握好理论不断完善的内在逻辑。总之,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才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凝心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在逻辑

    党的自我革命的基因生成与制度建构: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阐释

    邓蓉敬陈宏彩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自我革命遵循了"革命"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价值管理、组织变革、行动再造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结果,也是实践和制度相互转化的结果。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从新的视角出发,建立党的自我革命的阐释性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自我革命进行梳理和反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自我革命中形成的原创性、初始性制度安排和实践经验,对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奠基意义和示范价值。

    党的自我革命基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析框架制度建构

    修改《监察法》的原理、原则与建言

    吴建雄邝山子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时俱进修改《监察法》,蕴含着具有"发生学"意义的政理、哲理和法理。其政理为"保持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高度自觉",其哲理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其法理为"以良法引领推进腐败治理能力现代化"。修改《监察法》的基本原则,应坚持以政治为统领、以人民为本位、以问题为导向、以系统为理路。新修《监察法》充分吸收了学术界研究成果和实务部门探索出的成功经验,体现了惩治腐败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的法治原则,增强了监察全覆盖的有效性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效性。其进一步完善可通过未来修改《监察法实施条例》的方式,从党的领导、纪监一体、监司衔接、行贿惩治等方面入手。

    修改监察法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思路建言

    省级监察委员会立法权问题的法治省思

    王圭宇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在国家监察委员会已然获得监察法规制定权的背景下,是否应当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便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且形成了"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不同的观点。立法权限的转移、立法效率的考量、观照地方实际、立法中的"配备"惯例、监察机关系统纵向上的领导关系、纪检监察联合发文的需要等支持理由,为主张省级监察委员会应当享有监察规章制定权的观点提供了充分论证。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具有理论、制度和实践上的正当性。基于监察法治原理,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既需要从实体层面提供解决方案,又需要从程序层面进行程序设计,还需要构建监察规章的双重备案审查机制,从而确保地方监察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监察法省级监察委员会立法权监察规章法治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据安全保护的挑战及刑法应对

    聂立泽王祯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数据安全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在数据安全保护的路径选择上,传统模式选择以数据主体为锚定权利的基准,在赋予数据主体相关权利的基础上,以告知—同意原则作为数据主体的权利边界,建立涉及刑法、民法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安全制度。但不得不承认,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基于数据主体权利的数据保护模式逐渐表现出认知与结构性困难,需要从路径选择上进行转变。相对于以数据主体权利为核心的保护模式,刑法可以从风险的角度考虑,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理论参考,从承认数据主体具有完全理性转变为承认其具有有限理性,将数据安全保护的主要关注点从数据主体的权利保障转移到数据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此外,在数据安全保护的实质层面上,生成式人工智能侵害数据法益的行为可以概括为行为人利用或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的行为,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演化、运行过程中"自主"实施的行为。刑法应以风险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结合已有规定对上述两种行为进行评价。

    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预防数据安全刑法规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张夏恒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是加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通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强化应急风险管理、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等方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变革能力、恢复能力、抵抗能力和增值能力。但是,目前仍存在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对外贸易摩擦使堵链断链风险增大、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集约度不高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保障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推动作用,需要聚焦科技创新,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强化数智赋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坚定扩大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坚持绿色引领,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科技创新数字技术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国重点区域绿色工业发展研究

    吴三忙李佳蔓雷涯邻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绿色工业发展,基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的要求,构建包含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六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2011-2021年中国294个城市的绿色工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系统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6个重点区域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1)区域绿色工业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上形成东部领先、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形成结构双核心发展区。(2)各区域展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东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端化和生产方式数字化等方面全面领先,京津冀在资源利用循环化方面形成特色,长三角在产品供给绿色化方面优势突出。(3)2011-2021年各区域绿色工业发展水平均显著提升,但增长模式和速度存在差异,反映出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区域绿色工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启示意义。

    绿色工业新型工业化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空间分异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理论逻辑、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

    魏成龙袁明硕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需要解决我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高质效的公共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实现上述目标,急需理论探索和实践响应。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利用技术嵌入建立底层支撑实现要素创新,通过范式搭建促进管理优化实现质效提升,推动生态构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交互实现数字公共医疗服务和农村经济协同发展,从而持续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基于创新需求驱动力不足的技术突破瓶颈、数字脱钩与数字鸿沟的管理优化堵点、两大领域三链脱嵌的模式升级困境,需要准确把握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实践路径,以制度激励与治理并举加快数字医疗和数字农业双领域产学研政协同,以补短固强与兼顾少数促进多维度数字应用水平提升,以共同契约与模式推广打造多层次医疗供给体系,实现城乡公共医疗服务的机会均等、水平均等和结果均等。

    数字新质生产力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理论逻辑

    生育支持与欠发达地区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基于贵州省88个区县的生育意愿调查

    周文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支持已经成为强化青年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重要举措,然而受限于研究数据,以往的研究很少对欠发达地区各类生育支持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为了研究欠发达地区各类生育支持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作用,基于贵州省88个区县的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从政府政策支持、社会托育支持和家庭代际支持三个维度研究了生育支持对欠发达地区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前贵州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已经下降到了较低水平,未来生育水平有进一步下降的风险。(2)家庭代际支持、社会托育支持和政府政策支持对育龄女性的总体生育意愿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只有政府政策支持和家庭代际支持对三孩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社会托育支持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不显著。(3)异质性分析则发现各类生育支持对35岁以上的育龄女性影响较大,是对35岁以下年轻群体影响的两倍左右。各类支持对不同学历育龄女性的影响也出现了分化,总体上呈现出低学历女性受到家庭支持与政府政策支持影响较大,而高学历女性受到托育服务影响较大的特征。(4)各类生育支持方式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协同效应十分显著,当各类生育支持都较强时,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大。基于上述结论,一方面,生育支持体系与生育支持政策既要坚持普惠性,又要兼顾不同群体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生育支持的协同效应,让育龄女性在生育决策时有更多生育支持方式的选择。

    生育支持体系生育意愿欠发达地区被访者驱动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