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混凝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混凝土
混凝土

戴显明

月刊

1002-3550

hntbjb@vip.163.com

024-62123865

110006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混凝土/Journal Concret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混凝土》杂志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混凝土行业专业期刊,其内容已涵盖了国内外混凝土行业的各个方面:一、政策信息、市场动态、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二、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三、生产管理、工程实践、检验标准及性能测试、专利技术等。  --集指导性、信息性、技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在混凝土行业中起到了宣传政策、交流经验、传播知识、沟通信息、为行业科学发展服务的作用。《混凝土》杂志主要读者对象是混凝土行业内生产、施工、科研、设计单位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混凝土设备、原材料生产企业产品研发及营销人员,建设单位和基建部门的有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硅粉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试验研究

    张坚钟弘枫李伟业齐丰妍...
    108-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电加速测试方法系统探究了水胶比、硅粉掺量、骨料含量和龄期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影响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中,硅粉掺量和水胶比的影响最大,且会随着硅粉的掺入和水胶比的减小而大幅减小;从硅粉掺量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递减率看,硅粉的适宜掺量可达15%;氯离子扩散系数随骨料含量的增加而出现线性减小的趋势;硅粉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龄期的递减效应主要出现在120 d内.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硅粉电加速试验方法

    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李想张丽娟赵军杨寿玉...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粒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性能好和抗震性能优异等特点被作为功能性材料应用于非承重结构中.通过试配得到陶粒混凝土的基础配合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陶砂取代率、粉煤灰掺量以及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对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砂取代率为 50%,粉煤灰掺量为 20%时,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更优异,更轻质高强;掺入适量的聚丙烯纤维可以改善陶粒混凝土的脆性特征.建立二维细观模型来对陶粒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的二维细观模型较为可靠,可用来预测陶粒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聚丙烯纤维细观模拟

    纳米SiO2对粉煤灰复合水泥力学性能与微观孔隙的影响

    苏飞鸣张向新刘畅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可以提高粉煤灰复合水泥的强度,并促进水泥的二次水化,减少微观孔隙.然而,由于粉煤灰和纳米SiO2 的协同作用较为复杂,为了研究纳米SiO2 改性粉煤灰复合水泥的机理,测试了养护 28 d时粉煤灰复合水泥抗压强度,并利用SEM、XRD与压汞法等测试手段进行了微观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2 可以有效提高粉煤灰复合水泥的强度,并且还细化了其孔隙结构,增加了水泥中少害孔与无害孔的占比.当纳米SiO2 的掺量为 3%时,抗压强度最高且孔隙率最低.

    纳米二氧化硅粉煤灰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孔隙率

    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声发射特征研究

    赵娇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定了机制砂的形状参数.结合数值建模方法,重构了不同细观特征的机制砂混凝土模型,并通过离散元分析软件,定量化地研究了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与声发射规律.研究结论如下:(1)单轴压缩下不同细观特征机制砂混凝土呈现出同样的应力应变规律,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软化阶段.(2)机制砂圆润度越高,机制砂混凝土峰值应力越大,同时塑性承载能力越强,其整体力学性能越好.(3)机制砂混凝土模型声发射和能量演化可分为平静期,缓增期和活跃期 3 个时期;声发射事件带预示着试样内宏观裂纹的扩展路径;试样内部声发射事件数密集或高能量释放区域更容易产生张开型裂隙.

    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声发射数字图像处理数值建模

    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受拉力学性能研究

    张桂林孙江枫陈庞王敬德...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其处理和有效利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推广再生混凝土在建筑结构中有效利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对再生混凝土受拉强度性能开展了深入研究.首先,研究了不同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取代率下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变化规律;其次,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关系,建立了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抗拉强度预测模型,最后,研究总结了钢纤维掺量与长径比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影响.

    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再生混凝土钢纤维抗拉强度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试验研究

    夏冬桃李天云李欣怡徐乐...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混杂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改善效果,对普通素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和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开展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对冻融作用下试样的各项强度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对其质量损失率及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纤维有利于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好,经过 200次冻融循环,其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和强度损失均最低;基于三次多项式建立的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比基于指数函数建立的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精确度更高,在描述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程度上适用性较强.

    混杂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损伤变量冻融损伤模型

    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技术研究

    李明徐思睿王育江王晓琼...
    140-14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是国内在建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其明挖段主体结构混凝土最大厚度达 2.2 m,面临着较大的开裂与渗漏风险.在水化与膨胀历程双重调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吸水树脂(SAP)的湿度历程调控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SAP可显著提高自生体积膨胀变形并优化变形历程,且基本不影响胶凝材料水化放热历程;工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湿度、水化、膨胀历程多重调控作用下,混凝土温升值降低了 4.5℃,温升阶段单位膨胀变形增大 206.7%,温降阶段单位收缩变形减小 27.5%,为解决裂缝控制难度较大结构的收缩开裂难题提供了材料技术方案.

    高吸水树脂湿度水化补偿收缩裂缝控制

    不同石粉含量和粒径对砂浆干缩性能的影响

    陈松申波吴洪梅黄先桃...
    143-14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灰石在开采和加工成机制山砂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石灰石粉,石粉的堆放和去除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为此,可将石粉加入砂浆中,以实现对石粉的合理应用.但是砂浆在加入石粉后会出现大量收缩,其耐久性大大降低.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影响,将石粉等量取代水泥后的砂浆干燥收缩情况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和粒径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石粉粒径下,采用适量的石粉等量代替水泥可以有效减小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值,当石粉替代率大于15%时,砂浆干燥收缩值不断增大,石粉最佳替代率为 10%;在不同石粉含量下,石粉粒径为 800目和 1 250目下的砂浆干燥收缩值均较小,可作为工程实际中石粉外掺量的参考值.

    石粉等量替代粒径砂浆干燥收缩

    基于动态机器学习的水泥胶砂性能预测研究

    赵东三徐正中高旭范小春...
    147-15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辅助胶凝材料已成为水泥基材料中不可或缺的组分,然而其来源与形成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技术性质波动问题,已对材料配合比的设计效率与精确性带来了挑战.综合考虑了胶凝材料掺量、火山灰活性、颗粒尺寸与堆积关系、需水量、比表面积、烧失量、密度等原材料与配合比组成特征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并基于动态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性能预测,探索了胶凝材料组成特征的参数化表达方式及其与胶砂性能的关联权重,提出了基于胶凝材料技术性质的胶砂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机器学习的数值模型可准确高效地预测水泥胶砂的新拌性能与力学性能,通过胶凝材料技术性质的关联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水泥胶砂性能的关键特征参数组合,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基于关键特征参数的性能预测模型在流动度上的预测精度为 83%,在流变性能、抗压强度上的预测精度则不低于 96%.该方法有望减弱或消除原材料质量波动对材料设计与试配效率的影响,为建筑材料的智能化组成设计提供借鉴.

    辅助胶凝材料机器学习质量波动流动性抗压强度

    基于荷载试验的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承载能力评估

    贾毅李琪奎智尧田浩...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检测高墩大跨宽体箱梁刚构桥的桥梁承载能力及其动力特性,了解桥梁的健康状况,分析是否能满足设计及使用的要求.以凤凰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的结果与计算模型理论值进行对比和分析.在静载试验下,该桥的挠度校验系数为 0.710~0.884,应变测点校验系数为 0.603~0.800,相对残余应变和相对残余变位均小于20%.动载试验下桥梁左右两幅自振振动频率最小值为 4.103 Hz,实测桥跨最大冲击系数为 0.039.凤凰特大桥主桥左幅、右幅静载试验结论表明桥跨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公路-I级汽车荷载的使用要求,动载试验结果表明,受检桥跨的实测自振特性及动力响应满足设计要求.

    连续刚构桥荷载试验承载能力动力特性高墩大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