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医学研究
河南医学研究

关方霞

双月刊

1004-437X

yxyj2006@yahoo.com.cn

0371-65952931,65952914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47号

河南医学研究/Journal Henan Medical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河南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疗法、新经验等)的原始论文和学术论著,科研法规、科学管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论述,科研成果传播和转化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和学术进展等。主编由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暨河南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广兴教授担任,十几位省内外医学界知名学者任编委。1992年创刊以来,在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等各方面高标准、严要求,赢得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本刊已被多家权威期刊检索文摘、数据库收录,并被国内各医学图书馆、医学院校、科研部门和医学情报单位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腹部内脏脂肪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

    唐丽李莉明蒋耀军刘宏建...
    769-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腹部内脏脂肪分布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因"高血压查因"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A的54例患者,利用定量CT(QCT)测量腰1~3椎体的BMD值,测量腰2椎体层面的腹部总脂肪面积(TFA)、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按照BMD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24例)、B组(骨量正常组,30例).结果 与B组相比,A组年龄、VFA、总胆固醇及立位的血浆醛固酮浓度(PAC)与肾素活性(PRA)的比值增高,立位的血浆肾素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BMD与年龄(r=-0.521、P<0.05)、VFA(r=-0.373,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后,VFA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增多较非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BMD值降低(P<0.05).结论 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更容易表现为低骨量,VFA增高可能是PA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骨密度内脏脂肪面积定量CT

    特发性肺纤维化和炎症性肠病共同核心基因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的鉴定

    娄娇娇王浩冉黄凤祥王焕勤...
    772-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介导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炎症性肠病(IBD)共存的潜在关键分子和通路.方法 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IPF(GSE110147)和IBD(GSE752141)数据集.使用R的"limma"包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模块构建和核心基因鉴定.在IPF的GSE53845和IBD的GSE59071数据中对核心基因进行验证.基于NetworkAnalyst Web平台,构建转录因子(TFs)-核心基因与TFs-微小核糖核酸(miRNAs)的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筛选出67个上调基因和23个下调基因进行后续分析.利用CytoHubba和MCODE插件鉴定出6个重要的枢纽基因,包括SPP1、COL1A1、POSTN、MMP7、COL3A1和COL6A3.在TFs基因相互作用网络中,SPP1与其他TFs的相互作用率最高.HINFP、POU2F2、YY1、FOXL1和FOXC1协同参与 SPP1 的调控.另一方面,在 TFs-miRNAs 共调控网络中的 miRNAs,hsa-miR-301b、hsa-miR301a、hsa-miR-29c、hsa-miR-29b和hsa-miR-29a在3个地方表现出最高的程度,并且都靶向COL6A3.结论 这项生物信息学研究揭示了 IPF和IBD的共同发病机制,表明IPF和IBD是相似的,这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特发性肺纤维化炎症性肠病核心基因转录因子微小核糖核酸

    食管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和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李延科孟祥瑞邢思远宗上纲...
    779-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一个列线图模型来评估食管癌(EC)患者根治性手术(RS)后的生存率,并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来评估循环肿瘤细胞(CTC)、全身炎症标志物和预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法 测定RS后采集的500例EC患者血液中CTC计数,计算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比值(NLPR)、全身炎症聚集指数(AIS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分析临床数据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评估CTC计数和全身炎症标志物对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测价值.结果 CTC与临床特征(新辅助治疗、术前合并症、病理分级、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和肿瘤大小)和炎症标志物(SII、NLPR、SIRI、AISI)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新辅助治疗(P=0.031)、术前合并症(P=0.028)、治疗方式(P<0.001)、病理分级(P=0.006)、脉管侵犯(P=0.012)、神经侵犯(P=0.012)、SII(P<0.001)、NLPR(P=0.008)、AISI(P<0.001)、CTC(P<0.001)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T 分期(P=0.036)、N分期(P=0.002)和脉管侵犯(P<0.001)与PFS有相关性.RCS图显示CTC、SII、NLPR、SIRI和AISI与预后呈非线性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TC、SII、NLPR、SIRI和AISI值较低的患者OS和PFS较长(P<0.05).结论 CTC、SII、NLPR和AISI可能是EC患者行RS的临床预后的有力指标,结合这些因素的列线图和RCS有助于临床实践中患者预后的个体化判断.

    食管癌循环肿瘤细胞炎症标志物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因素

    郭燕
    790-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导致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4月30日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接受V-VECMO治疗的57例COVID-19导致的重度ARDS患者,并根据出院30 d后的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幸存组.比较两组基础信息、临床指标、药物疗程以及与COVID-19关联紧密的高血压、糖尿病、炎症反应等,筛选出影响预后和存活率的可能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初步明确新冠重度ARDS患者接受V-V ECM O治疗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57例患者中,幸存组19例(33.3%),死亡组38例(66.7%).V-V ECMO使用48 h后,两组乳酸(Lac)、白介素-6(IL-6)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和高血压对患者的存活率无影响,但糖尿病对V-VECM O治疗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有影响(P<0.05).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糖尿病对COVID-19导致的重度ARDS患者接受V-V ECM O治疗的效果有一定影响,Lac、IL-6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对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作用

    魏海英张晓婷
    794-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MEWS)联合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判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重症患者的可行性,探讨适用于门诊COVID-19患者病情评估的可行性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新冠康复门诊就诊的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就诊前是否进行MEWS评分及SpO2监测分为对照组及校正MEWS评分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校正MEWS评分判断门诊COVID-19患者重症转归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临界值;比较两组患者门诊就诊后15 d内重症转归率、病死率、住院前门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校正MEWS评分预测门诊COVID-19患者就诊后15 d内重症转归的灵敏度为83.05%,特异度为87.32%,最佳临界值为4.5分;构成校正MEWS评分的各项因素中,SpO2对重症转归组分类的特征重要性最高达42.20%;相对于对照组,校正MEWS评分组重症转归率较低,门诊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P<0.05),但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SpO2作为校正因子的MEWS评分模型可有效识别潜在的门诊重症COVID-19患者并进行预警,这种预警作用可能有利于医疗人员采取更加积极的临床治疗决策,进而影响门诊COVID-19患者就诊后的临床转归和相关医疗经济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氧饱和度临床转归病死率

    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张会崔艳荣
    799-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心理痛苦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2022年3-9月收治的24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应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T)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明显心理痛苦,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心理痛苦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绘制列线图构建心理痛苦预测模型,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验证模型效果.结果 24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DT评分结果阳性(DT≥4分)检出126例,心理痛苦发生率为52.07%.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预测变量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卒中损伤程度、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功能独立性均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95%CI为0.705~0.943,P<0.05),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825,约登指数为0.696.结论 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利于医护人员识别预测患者心理痛苦发生风险,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指导.

    首发脑卒中心理痛苦预测模型影响因素

    脐针对胸腔镜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

    赵庆盼王绚高杨方洁...
    805-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脐针对胸腔镜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ID)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入院的120例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脐针组患者于麻醉恢复拔管后及术后第1~3天每日早上7:00-11:00完成30 min脐针干预,对照组不做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正常饮食恢复时间、首次床旁活动时间、肠鸣音是否恢复、呕吐次数及恶心、腹痛、腹胀评分.结果 脐针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脐针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切口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脐针在改善胸腔镜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及PGID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脐针胸腔镜手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多区正向离焦镜片对近视控制的效果

    杨雪琦马高恩
    808-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近视儿童使用多区正向离焦(DIMS)镜片后的近视控制效果.方法 对2021年1-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280例8~14岁近视儿童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近视儿童选择的矫正镜片分为DIMS镜片组(DIMS组)与单焦点镜片组(SV组),各140例.观察两组近视儿童使用镜片前、使用6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变化、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DIMS组6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增长(0.25±0.27)D,SV组增长(0.41±0.31)D(P<0.001);DIMS组6个月后眼轴长度增长(0.13±0.29)mm,SV组增长(0.26±0.30)mm(P<0.001).DIMS组与SV组相比控制近视效果达到39%,控制眼轴长度增长效果为50%.结论 相较于SV镜片,DIMS镜片控制近视效果更好.

    多区正向离焦近视控制近视儿童

    子痫前期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段杨平刘伟靓林星光
    812-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并发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68例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1的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112例)和验证组(56例),并根据是否并发FGR将建模组分为并发组(49例)和未并发组(6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子痫前期并发FGR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3.4.3软件包绘制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列线图预测子痫前期并发FGR的效能进行分析,采用决策曲线分析法(DCA)验证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率.结果 并发组发病孕周<34周、羊水过少、收缩压≥160 mmHg、胎儿脐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比值(S/D)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2.0 g占比以及血红蛋白(HB)、谷草转氨酸(AST)、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未并发组(P<0.05),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未并发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发病孕周<34周、羊水过少、S/D比值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2.0 g、BUN和D-D水平升高是子痫前期并发FGR的危险因素(P<0.05),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P<0.05).依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子痫前期并发FGR的列线图模型,经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其一致性指数为0.825,校正曲线和标准曲线拟合度较好;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列线图预测子痫前期并发FGR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2、83.67%、87.30%;验证组列线图预测子痫前期并发FGR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80.77%、83.33%;DCA提示列线图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可获得满意的净收益.结论 发病孕周<34周、羊水过少、S/D比值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2.0 g、BUN和D-D水平升高均是子痫前期并发FGR的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且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筛选子痫前期并发FGR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列线图预测模型

    早期应用多重益生菌对早产儿的影响

    王军王茹张宇航宋娟...
    818-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出生后早期应用多重益生菌对早产儿临床并发症尤其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的预防作用及对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2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出生后第2天添加多重益生菌,连续28 d;给予对照组正常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观察早产儿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尤其是NEC全阶段发病率、NEC(≥2期)发病率和智能发育评定分值.结果 试验组NEC全阶段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EC(≥2期)发病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月龄6个月时智能发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全程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早期应用多重益生菌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促进早产儿的智力发育,降低早产儿NEC全阶段发病率,但不能降低NEC发生的严重程度.

    益生菌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智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