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张禹东

季刊

1006-1398

hdxbzsb@hqu.edu.cn

0595-22692431

362021

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增加新栏目,使学报的质量和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新异化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

    胡芳刘婷婷
    5-1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引发知识爆炸的浪潮,知识的生成、加工、传播、消费将塑造新一轮的范式革命.知识、资本与技术的耦合催生出知识资本的幻象统治,人类与知识之间面临"主客异化"的现实境遇,即知识成为主宰、支配与奴役人的力量,人逐渐走向工具化、对象化的颠覆性过程,显现出知识泛滥化解构个体思维、内容同质化构筑"知识茧房"、传播碎片化消解系统知识、知识消费商品化等新异化危机.破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新异化应立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寻找突破口,仍需致力于把握历史主动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识破资本逻辑营造的假象,重塑迷失在知识新异化中的价值理性,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经济新异化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共鸣

    卢鹏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强调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性、顺应历史潮流的必要性以及追求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实践观、历史观、价值观等维度有着深层次的思想共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天道酬勤"面向现实的共同立足点都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强调实干精神以及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与"与时偕行"都以人的历史性存在为前提,在历史起点、历史发展和历史本质的认识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性"与"天下大同"关注实现社会公正与全人类福祉的共同理想,是对当代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发展危机、价值危机和意义危机作出批判性的反思和理想性的引领,其本质都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关系的把握.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契合性

    一致百虑,皆务为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国家治理问题的聚焦

    赵威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学术界通常在"中国哲学"的学科框架下研究传统思想,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果不纠缠于"哲学"的定性,而从古人"原始要终"的方法来还原圣贤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动机与目的,即可看出自从上古国家形成以来,"家天下"的政权垄断和"学在王官"的思想垄断便催生了专注于国家治理的官方文化,所谓"一致百虑,皆务为治"是也.具体表现为"坟、典言治一也""六艺于治一也""六家务治一也""众史资治一也""诗文赞治一也"等,一言以蔽之,"经典致治一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为"文以载道"的文化布局和"道洽政治"的"治世"追求.因此,与其把传统的思想文化定为"哲学",不如把它视为国家治理文化更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传统思想文化主旨国家治理文以载道道洽政治

    "躺平"还是"奋进"?组织支持感对基层干部主动性行为的影响

    李辉婕张滨汪伟
    37-4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治理"躺平"干部,让他们主动作为是当今基层政府在提升治理水平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探究组织支持感对基层干部主动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动机、组织认同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对江西省454 名基层干部的调查发现:组织支持感能够显著激发基层干部主动性行为;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认同在组织支持感与基层干部主动性行为间发挥链式中介效应.因此,激励基层干部主动作为,应当营造有利"奋进"的基层工作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动机的建设,重视基层干部组织认同感的培养.

    基层干部组织支持感公共服务动机组织认同主动性行为

    敏捷驱动下乡村旅游协同治理的行动逻辑与关键要素——基于岭南荔县的个案研究

    严雪雁王茂福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治理成效,全域化发展模式推动了乡村社会经济面貌的深度转型,产生了治理新特征、新需求,也向乡村旅游的协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面对乡村全域旅游这一全新的治理情境,强调治理过程快速性、灵活性、回应性的敏捷治理理念为分析协同治理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切入点.围绕协同治理"何以行动"与"促成行动的关键要素为何"这两个关键问题,尝试建构"敏捷驱动下的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将协同治理行动逻辑分解为"敏锐感知机制—快捷响应机制—社会整合机制"三种过程机制,结合岭南荔县案例经验,对其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提炼.研究发现,敏锐感知机制由社会有机体理念、分析筛选能力与任务分配程序构成,是协同治理行动由以出发的前提;快捷响应机制由公共利益至上理念、信息沟通能力与多元共治程序构成,是协同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社会整合机制在可持续理念、平衡协调能力与共识重构程序的相互作用下得以建构,能够保障协同治理成效的可持续性.在乡村全域旅游这一全新治理情境中,正是得益于敏锐感知机制、快捷响应机制、社会整合机制三者前后衔接、互为支撑,成功地将敏捷治理理念贯彻于协同治理行动,构成了良性的治理闭环.

    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敏捷治理协同治理

    地区社会福利水平与居民生育意愿——基于HLM模型的研究

    李悦心洪振家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率持续走低,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等提出了严峻挑战.根据CFPS数据库 2020 年数据,以福利多元化理论为指导,构建多层次回归模型(HLM)测度全国25 个地区(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福利水平对于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层面:生育保障指标对居民生育意愿正向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指标负向影响显著、公共服务指标负向影响显著.宏观、微观交互层面:提高地区福利水平能够显著改善婚姻对于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显著增强农村户口居民的生育意愿.模型异质性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生育意愿受生育保障指标的影响正向显著,而提升公共服务指标能显著提升大专以下学历居民的生育意愿;相对男性,生育保障指标能够显著提升女性生育意愿;完善地区生育保障指标能够显著提升未生育居民的生育意愿;生育保障指标显著提升东部地区的生育意愿,而经济发展指标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的生育意愿.通过模型的模拟,探讨地区福利水平影响居民生育意愿的内在机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优化生育政策、改善福利供给.

    生育意愿地区社会福利多层次回归模型

    全球税收治理中的G20:地位、挑战与机遇

    洪菡珑
    78-8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G20 在国际税收领域中作用日渐突显,使国际税收协调向多元化和网络化的全球税收治理模式发展,提升了新兴国家在国际税收领域内的地位.G20 具有的一定的包容性与代表性及非正式性等特征,为全球税收治理带来了机遇,但其所固有的"先天不足",即包容性与代表性不充分和缺乏执行力,与"后天不良",即治理范围局限和内部利益交织复杂,导致其并没有动摇全球税收治理的架构,无法取代事实上的"国际税收领域实权者"OECD成为全球税收政策的领导者,而更像是全球税收治理网络中的组织者.但G20 确实给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国际合作与发声平台,后者应利用G20 平台,通过推动金砖国家之间的税务合作机制及国际税收政策研究中心进行问题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加强话语权,团结发展中国家,以迎接挑战.

    全球税收治理G20OECD国际税收

    偶然扣押所获另案证据程序规制研究

    艾明庄嘉伟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偶然扣押所得另案证据具有获取被动性和偶然性、合法性证明滞后性以及证明对象"随机性"等特点,会在刑事程序、刑事证据以及诉讼主体权利(力)等方面对传统扣押程序产生影响.对于另案证据的适用,司法实践中存在重打击犯罪、轻公民个人保障,不规范获取另案证据,证据质证权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究其根本,在于现行制度对另案扣押合法性、偶然扣押的程序要求以及证据质证权保障等规范不足.由此,在参酌域外制度基础上,应在证据获取渠道、证据合法性证明等方面明晰另案证据合法性,从被害人及检察机关视角强化对偶然扣押的监督制约力度,并以完善另案证据在另案中的适用机制、明确侦查人员的法庭身份、细化法官审查标准等方式强化另案证据质证的保障机制.

    刑事扣押偶然扣押另案证据程序规制制度完善

    移送审查起诉后职务犯罪监察证据配套适用规则研究

    王译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 年《监察法》第33 条概括性地规定了监察证据可作为刑事证据使用的依据,但并未严格区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这两类情形.囿于"法法衔接"存在程序性质差异,监察证据移送起诉后的转换规则不同于侦查机关移送起诉的证据转换.为避免诉讼回转,监察证据仍应合乎实质性审查的基本要求,其与侦查、审查批捕和提起公诉的取证标准应保持一致.监察证据的实质性审查可借鉴大陆法系的检察官客观义务,对监察机关移送起诉证据的实质审查应从取证规范、证据资格和证据排除等方面形成必要的司法规制.在移送审查起诉前,职务犯罪监察证据应通过监察内部的案件审理监督实现证据筛查效果.围绕非法证据排除、意见证据、传闻证据和补强证据等传统规则,未来立法应建构监察证据转换刑事证据的实质性审查标准.

    监察证据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实质审查检察官客观义务

    我国放生外来入侵物种行为法律规制之现状及完善

    刘超陆鑫栩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当前立法已开始重视构建放生外来入侵物种行为的规制制度,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构成"对外+对内"的双重规制保障.然而放生外来入侵物种的法律规制路径在制度设计与解释适用中仍存在禁止放生外来物种范围不明确、惩处机制难以覆盖实际危害后果、公法责任规制选择适用标准模糊、行政主体责任缺失等问题.问题症结源于制度设计的立法分散与标准不一,需要通过加快出台分类分级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扩充法律规制的修复手段、引入风险评估系数、补充行政机关人员的行政责任等途径加以完善.

    外来入侵物种放生行为法律规制公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