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球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球中医药
环球中医药

王永炎(名誉),张伯礼(总编辑)

月刊

1674-1749

hqzyy@126.com,hqzhyy@163.com

010-65269860

100711

北京东四西大街46号597室

环球中医药/Journal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环球中医药》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打造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中医学术期刊”为编辑方针,以国内外中医药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及时关注我国中医药最新学术热点,积极推介中医药最新学术成果、致力于深化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王永炎院士任名誉总编辑,张伯礼院士任总编辑。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理论探讨、临床经验、学术论坛、争鸣、海外中医、中医文化、名医心鉴、中医病案析评、综述、中医药热点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从脾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

    许玉培李静吴若曦张希颜...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研究证实了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代谢物的丰度以及肠道屏障稳态,并以代谢衍生物为中间介质,调节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继而经肠—肾轴途径参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特发性膜性肾病病位在肾,以脾肾亏虚为基本病机.肾病不独治肾,临床上多脾肾同调,尤以健脾为先.中医认为肠道菌群与脾土功能相通,是脾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是调脾类中药的重要作用靶点.临床上可通过调节脾胃来改善肠道菌群的生态,继而防治膜性肾病.本文着眼于探究脾与肠道菌群、特发性膜性肾病三者的联系,以期通过肠道微生物来诠释从脾论治膜性肾病的生物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科学内涵,为膜性肾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和思路.

    肠道菌群特发性膜性肾病从脾论治代谢物肠道屏障肠—肾轴

    李东垣与朱丹溪阴阳升降观之异同比较

    李梦茜宋佳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阳升降观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自《黄帝内经》描述了"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两种升降形式之后,后世医家不断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金元时期李东垣和朱震亨结合各自的临证经验分别对"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进行了重点阐发与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遣药制方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李、朱二人各自升降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他们的遣药制方思路,认为李杲基于"脾胃论"思想重视"阳升阴降",尤其强调"升阳",临床善用"风升生"之品配合甘温之品,益气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朱震亨在"相火论"与"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的思想基础上更重视"阴升阳降",强调"阴阳比和",临床善用苦寒之品清降火邪以使"阳降",补益阴血又常佐以升散之品以"升阴",认为阴升阳降方能阴阳交感达到"阴阳比和".二位医家所侧重的阴阳升降形式在人体中是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对人体的阴阳升降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李东垣朱丹溪阳升阴降阴升阳降升降

    浅析唐容川《血证论》的和法生血理论

    邹金佐王洪武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唐容川《血证论》中多次言"和",并提出和法是血证第一良法,将和法运用在治血中,是对和法的重要发展.《血证论》主要论述失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故蕴含生血思想.唐宗海将和法贯穿在治血之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中,笔者认为生血思想从广义来看也是贯穿了治血全过程,所有前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收功之补法,补血亦是生血.故以"和"建立《血证论》之生血理论,浅析其和法生血理论.包括"和气"生血,主要为降气宁血和补气和血;"和津"生血,多侧重肾、脾、胃、肺之阴;"和火"生血,以心、肝为主.从脏腑功能来看,唐宗海认为五脏与胃均参与生血,且分工明确:肾水足精血生、脾阴为生血之源、胃阴化谷生血、肺津润水火和、心主火能成血、肝调生血之机,对生血理论提出独到见解,且唐宗海重视气阴,多以水调火,丰富了中医藏象学理论,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思路.

    血证论和法和气生血和津生血和火生血

    刘丽芳辨治乳腺癌运用角药经验撷菁

    邓显光袁博范洪桥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刘丽芳教授辨治乳腺癌使用角药经验.刘丽芳教授常运用角药以减轻西医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增强西医治疗疗效.如使用党参、陈皮、竹茹角药以复脾胃气机之升降而止化疗所带来的呕吐腹泻不良反应,使用黄芪、当归、仙鹤草以补气行气收敛止血而防止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使用熟地、枸杞、知母以滋补肝肾而减轻内分泌药物所带来的潮热盗汗等不良反应.同时根据乳腺癌分期和证机,把握扶正祛邪关系,使用白花蛇舌草、蛇六谷、蛇莓角药以缓消胶着难解之浊邪,还清浊邪久郁之火;使用山茱萸、白术、黄精角药以扶正祛邪,且此角药药性平和,不致闭门留寇之弊.诸多角药灵活运用,以针对乳腺癌不同时期病机,并列举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辨治乳腺癌提供参考.

    刘丽芳角药乳腺癌抗瘤祛邪扶正祛邪名医经验乳岩滋补肝肾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探讨宗气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杨晨光刘春秋石玉姣乔文博...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气是生命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气血水相互转化的纽带,维持着气血水的协调平衡.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是沟通心肺的关键物质基础.而心主血、肺主气,心肺的关系即是气血的关系.因此宗气失调在以心肺为主要病位,在气血水失调为核心病机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贯穿HFpEF发病始终.HFpEF早期以微饮内停、宗气运行不畅为主;中晚期宗气虚损逐渐加重,饮停形成支饮;急性发作期以宗气虚陷、失于宣降,水饮凌心射肺为主.治疗上以调补宗气,活血利水为大法,早期宜调畅宗气以祛微饮,中晚期宜补宗气以活血利水,急性发作期宜升提宗气以泻水逐饮.从宗气论治HFpEF,抓核心病机,以简驭繁,可拓展中医药防治HFpEF的思路.

    血不利则为水宗气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宗气失调中医治疗

    基于"神—魂—气—形轴"探析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辨治思路

    徐啸男方婷王健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典型的神志障碍、气机失调、形体紊乱共患的情志病,其发病全阶段贯穿"神、魂、气、形"四个方面.本文基于形神一体观,通过探析神、魂、气、形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构建一条以心神为统治核心、魂气为运动枢纽、形体为物质根基的"神—魂—气—形"基础身心控制轴.根据抑郁症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本文剖析神与魂在精神控制层面、魂与气在运动执行层面、气与形在物质积损层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抑郁症以神魂郁逆、虚气滞乱、形体积损为三大核心病理改变.神魂郁逆是造成抑郁症的精神情绪障碍的核心病机,虚气滞乱、形体积损是躯体功能性紊乱和器质性病变的关键因素,而虚气滞乱又是抑郁症精神情绪障碍和躯体化障碍相互影响加重、恶性循环的中间枢纽.基于此三种重要病理改变,本文提出治神、安魂、调气、强形的抑郁症四个基本治疗原则.

    抑郁症身心枢轴形神一体观肝魂意识气机发病机制辨治思路

    从辛润通络法论治神经病理性疼痛

    薛文英侯媛媛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敏化或中枢敏化引起的痛觉传导异常,临床表现为剧烈的电击样、撕裂样疼痛.本病归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病机为络脉不通引起的络脉功能或(和)结构的失常.本文首先从辛润通络法的理论渊源和当代发展入手,在梳理络脉理论源流的同时阐述当代对于辛润通络法的继承与发展;其次结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络气郁滞、络瘀痰阻、毒损络脉的病变过程,从病位在络、病机在络以及病机在络的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支撑来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络病的相关性;最后,基于以上理论,笔者提出以"辛润通络法"为治疗思路来医治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并阐述辛润通络法医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基础,以期为辛润通络法治疗神经病理学疼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络病理论神经病理性疼痛辛润通络法旋覆花汤叶天士外周敏化中枢敏化毒损络脉

    风药羌活治疗阳痿功用探析

    陈晓莹何昶昊张晓萌王舒冉...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羌活味辛、性温,功善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羌活在现行各版《中药学》教材均被列为解表药,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寒湿痹、肩背酸痛等病症.然而,羌活的临床应用不限于此,如其被广泛运用于阳痿证治中.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本草古籍以及古今医家的医案,发现羌活治疗阳痿的机理主要是:辛而辛散起痿,可宣散湿邪以畅达阳气,行散瘀血以畅通宗筋,疏散肝郁以畅调气机;温可温振起痿,鼓动肾阳,宣振郁阳,以开通阳道,从而达到起痿用事的目的.

    羌活阳痿风药辛散起痿温振起痿临床验案

    从"通畅元真"角度辨治老年糖尿病

    温志歌张珊倪青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脏元真通畅"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后世医家借鉴其机理阐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中医藏象学说指出脏腑相合,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五脏一体观.五脏元真通畅,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百病不侵.五脏元真失于通畅,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百病由生.古人把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内经》按照"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气之溢者,名曰脾瘅"分为"脾瘅"和"消瘅"两种.消渴的发病过程与五脏元真失于通畅密切相关,五脏元真失充、不畅时易发消渴病.老年患者老化、肾气虚弱的生理特点更加突出,肾精亏损,气化功能低下为核心,即"元真不畅".亦出现气血失和,络脉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即"元真不通".因此老年消渴病治疗以培补五脏为法,补肾为核心,还应调和气血,通畅三焦,"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借三焦、腠理之通路使五脏元真归于本位,各司其职,才能"人即安和".

    消渴病脾瘅消瘅元真通畅补肾调和气血

    基于脾虚浊毒探析胃癌前病变黏膜屏障损伤疗效机制

    祁琳贾斌薛晔张云松...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前病变病机复杂,病理产物多样,中医辨治思路存在较大争议,"脾虚浊毒"是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对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痼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脾虚浊毒"的理论内涵出发,阐述"脾虚浊毒"致损与胃癌前病变黏膜屏障受损的三级对应关系,认为脾气一时不足,常邪乘虚内犯是黏膜屏障损伤的启动条件;脾胃升降失常,水湿不分浊化是由量变转向质变的推动因素;肝木横逆乘脾,疏泄不及毒变是胃癌前病变损伤质变的关键节点;解释了"浊毒"易生难消、胶固缠绵的机理所在,可见"脾虚浊毒"为胃癌前病变黏膜屏障损伤的核心病机之一.治疗上针对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和病理特点,在健脾解毒治疗大法的基础上,根据胃癌前病变黏膜屏障损伤三阶段不同证型,采用"培土生金,防浊毒于未生""培土制水,阻浊化于未成""扶土抑木,制毒变于未发"的分期论治,以期为胃癌前病变辨治提供新思路.

    胃癌前病变脾虚浊毒胃黏膜屏障培土生金培土制水扶土抑木辐辏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