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黄从新

双月刊

1671-8852

mjwhu@whu.edu.cn

027-68755966

430072

武汉大学出版社大楼前楼6楼东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武汉大学主办的以刊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前瞻性论文为主、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介绍医学科研动态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接受校内外优秀医学论文,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态监测血浆SOD、CysC、KIM-1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风险的预测价值

    苟丽霞刘朝朝陈娜
    442-445,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胱抑素C(CysC)、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对急性肾损伤(AKI)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入住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并诊断为脓毒症的1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并发AKI将其分为AKI组 114例和非AKI组 48例.分析血浆SOD、CysC、KIM-1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AK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AKI组24、36、72 h血浆CysC、KIM-1水平均高于非AKI组,SOD水平均低于非AKI组(P<0.05);与0 h相比,AKI组24、36、72 h血浆CysC、KIM-1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P<0.05).血浆SOD、CysC、KIM-1水平三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8,特异性为93.7%,敏感度为84.2%.KIM-1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OD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发AKI后血浆CysC、KIM-1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联合检测血浆SOD、CysC、KIM-1可早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AKI发生风险,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老年脓毒症超氧化物歧化酶胱抑素C肾损伤分子-1急性肾损伤预测价值

    47例酒精戒断震颤谵妄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王荣科向虎银春燕叶孝刚...
    446-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戒断震颤谵妄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情况,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7例酒精戒断震颤谵妄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对症给药法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的疗效.结果:47例患者中,静脉使用地西泮最大日剂量110.5(60.4±28.1)mg,有38例合并使用氟哌啶醇和/或奥氮平;28例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生素;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3(10.3±5.2)d;戒断症状基本控制时间为115.2(79.2±62.4)h.完全康复44例,死亡或者放弃治疗3例.结论:静滴地西泮对症给药法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对酒精戒断震颤谵妄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

    酒精戒断震颤谵妄肺部感染回顾性研究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凝血纤溶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李小鸥刘宏何兵
    451-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凝血功能与疾病发生发展及肺部通气/换气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ARDS患儿为病例组,根据氧合指数分为轻、中和重度;另外选择同时期出生的50名诊断为湿肺或者新生儿暂时性低血糖的足月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入院第1天,病例组再于入院第7天取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凝血功能[包括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儿第 1天PLT和FBG降低(P<0.05),PT、APTT、D-D及CRP均显著升高(P<0.05),PaO2 下降,PaCO2 上升(P<0.05).不同严重程度的病例组患儿PLT、FBG和PaO2随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P<0.05),PT、APTT、D-D、CRP和PaCO2随严重程度增加逐渐增加(P<0.05),尤以中、重度变化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PaO2 和APTT、PT及D-D呈负相关关系,PaCO2 和APTT、PT及D-D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PTT、PT、D-D水平增高,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均是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凝血/纤溶功能可以作为初步评估新生儿ARDS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研究新生儿ARDS的凝血/纤溶功能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导应有重要意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功能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448例儿童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调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熊婉娟郭婷婷邹吉利武华军...
    456-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烧伤后创面分泌物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 2018年 1月—2021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儿科病房内符合入选标准的小儿住院烧伤患者共448例.对患儿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菌种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培养阳性次数514次,检出5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分别为251株(47.18%),29株(5.45%),25株(4.70%).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为84株(15.79%),31 株(5.83%).多重耐药菌株占比最高的是鲍曼不动杆菌(93.55%),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84.00%)、溶血葡萄球菌(82.76%)、铜绿假单胞菌(78.57%).结论:创面感染是延迟小儿烧伤愈合的重要因素,我院小儿烧伤创面感染致病菌革兰阳性菌高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而革兰阴性菌耐药率高于革兰阳性菌,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多黏菌素表现出高敏感性.在小儿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患者治疗中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性.

    烧伤儿童感染病原菌敏感性

    剖宫产术中使用双针免打结倒刺线缝合子宫切口的临床研究

    王红艳王海兴翟云燕潘秀平...
    462-465,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针免打结倒刺线在剖宫产术中缝合子宫切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石家庄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剖宫产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及对照组80例,研究组术中采用双针免打结倒刺线缝合子宫切口,其中8例术中见子宫下段肌层薄弱,因倒刺线偏粗、偏硬,不适宜采用,予以排除,研究组余72例.对照组80例采用传统光滑缝线缝合子宫.观察两组在总手术时间、子宫切口缝合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总出血量、子宫缝合期间出血量、额外止血例数、子宫切口缝合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总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合理采用双针免打结倒刺线缝合子宫切口,可以更快完成子宫切口的缝合,恢复子宫的完整性,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术后短期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剖宫产术双针免打结倒刺线子宫切口缝合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

    内质网应激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发病作用及意义

    陈诚徐亚欢周倩
    46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发病中内质网应激(ERS)表达水平变化及ERS在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黄石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确诊为急性Stanford A型AD并行胸主动脉置换患者为AD组,取自我院行心脏移植的供者正常主动脉组织作为对照样本(对照组),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心肌弹性纤维EVG染色、细胞凋亡TUNEL染色、蛋白免疫印迹及荧光定量PCR检测主动脉中膜形态学、凋亡水平及ERS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使用β-氨基丙腈(BAPN)构建动物AD模型,同时对实验小鼠腹腔注射ERS抑制剂4-苯基丁酸(4-PBA)构建ERS干预组,造模成功后留取病变部位主动脉进行后续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组有明显主动脉假腔形成,主动脉中膜弹性纤维断裂明显,符合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同时AD组ERS表达水平上调,使用 4-PBA后ERS水平下调,AD主动脉中膜凋亡率下降,夹层发病率下降.结论:AD发病过程中ERS水平上调,凋亡水平增加,抑制ERS水平可降低主动脉中膜的凋亡率,延缓AD的发生发展,ERS或可以作为AD干预的靶点.

    主动脉夹层内质网应激4-苯基丁酸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一年预后分析

    胡思汗冯雨嘉刘胜囡万静...
    472-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评估手术治疗获益,为临床治疗方案个体化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CTO患者310例.通过门诊复诊记录或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1年时心脏彩超结果了解心脏结构变化.结果:PCI失败组患者1年随访研究显示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CI成功组(29.59%vs 15.57%,P<0.05),且PCI失败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PCI成功组.其中有 108位患者复查心脏彩超结果,配对分析显示PCI开通CTO罪犯血管成功组患者左房内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深入分析效应量结果提示LVEF<50%且PCI成功组患者的LVEF值(Cohen's d 值=0.581)、左房内径(Cohen's d 值=0.854)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ohen's d 值=0.433)改善最为明显.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成功的PCI和加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了主要终点的发生率.而SYNTAX Ⅰ得分>32以及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25 U/L是主要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I开通CTO可减少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对于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PCI开通CTO还可改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患者心脏泵功能,缩小左房内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左室功能预后

    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李娟姚宝珍
    480-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癫痫儿童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特点,分析癫痫相关因素与ADHD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90例癫痫患儿的详细临床资料,采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修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ADHD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其中90例癫痫患儿中35例为癫痫共患ADHD患儿(38.9%),55例为单纯癫痫患儿,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癫痫共患ADHD的危险因素.结果:癫痫共患ADHD组与单纯癫痫组在性别、癫痫首次发病年龄、抗癫痫药物多药联合、癫痫发作是否控制以及是否有热性惊厥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194;7.011;12.735;13.502;5.440,P<0.05),而癫痫病程、发作类型、单一应用不同抗癫痫药及脑电图是否恢复正常与二者共患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儿、癫痫首次发病年龄小于3岁、抗癫痫药物多药联合、癫痫控制与否以及热性惊厥病史是癫痫共患ADHD的危险因素.

    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病

    反复发热伴MEFV基因突变3例临床分析

    武贝杨琰詹晓芸万丽君...
    485-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反复发热伴MEFV基因突变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以及MEFV基因突变在反复发热患儿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报道3例反复发热患儿经全外基因检测发现伴MEFV基因突变,并对3例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相关检查及MEFV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反复发热.病例 1,发热间歇期不固定(1~6 d)、发热时伴腹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多次实验室检查不支持感染性、风湿免疫性及肿瘤相关性疾病,抗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激素治疗无效.病例2,发热间歇期4周,发热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热退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多次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3,间歇期为2~8周,实验室检查同病例2,多次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及"扁桃体炎".3例患儿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结果均检测出伴MEFV基因突变.病例1患者分别杂合携带c.1105(exon3)C>T(p.P369S)和c.1223(exon3)G>A(p.R408Q)突变位点,两个突变均来自母亲,不符合"家族性地中海热(FMF)"遗传学诊断标准,诊断为"发热待查".病例2患者杂合携带c.1105(exon3)C>T(p.P369S)突变位点,该突变来自父亲,结合临床及家族史,诊断"周期性发热伴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PFAPA)".病例 3患者分别杂合携带c.442(exon2)G>C(p.E148Q)和c.329(exon2)T>C(p.L110P)突变位点,父亲为L110P杂合子,母亲为L110P杂合子及E148Q纯合子,结合临床,亦诊断"PFAPA".结论:中国人群MEFV多态性位点不是明确致病性位点,因此,对反复发热伴MEFV基因突变患儿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家族史及其它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反复发热MEFV基因家族性地中海热

    地佐辛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张虎吕志峰朱建坡
    490-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中应用地佐辛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RCP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麻醉方案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设为对照组;53例患者麻醉方案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设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丙泊酚使用剂量情况,同时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应激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相近(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体动次数和丙泊酚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T0(诱导前)、T4(术毕即时)和T5(苏醒即时)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指标相近(P>0.05),T0、T1(诱导后即时)、T4和T5的呼吸频率相近(P>0.05);观察组T1、T2(手术操作起5 min)和T3(手术操作起30 min)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T2和T3的呼吸频率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指标相近(P>0.05);观察组术中和术后的Cor、CRP、ACTH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呃逆、呛咳、体动、眩晕、恶心呕吐的单独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的呼吸抑制单独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ERCP麻醉中的效果良好,麻醉起效快且术后苏醒较快,对围手术期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影响较小,同时还利于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见其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

    地佐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