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黄从新

双月刊

1671-8852

mjwhu@whu.edu.cn

027-68755966

430072

武汉大学出版社大楼前楼6楼东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武汉大学主办的以刊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前瞻性论文为主、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介绍医学科研动态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接受校内外优秀医学论文,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晚期MOJ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易衡何芬王曦冯谦...
    814-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MOJ)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晚期MOJ 90例,详细采集患者病史资料,评估术后7 d肝功能、黄疸、胆管直径改善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 1年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引导PTCD治疗MOJ 7 d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胆管直径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中失访5例(5.56%),死亡56例(62.22%),存活29例(32.22%),中位总体生存期(OS)为7.0(95%CI:5.4~8.6)个月;死亡组肝癌、高位梗阻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占比、血清ALT、AST、TBI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血清ALB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癌、高位梗阻和肝功能分级C级为死亡危险因素(P<0.05),ALB为死亡保护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晚期MOJ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缓解胆道梗阻并促进肝功能恢复,但总体预后情况仍然较差,肿瘤类型、梗阻部位、肝功能分级和ALB水平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恶性梗阻性黄疸,晚期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超声预后因素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穿刺活检术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廖慧斌李汝朱苗娟杨亦斌...
    820-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穿刺活检术(EBUS-TBN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总结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进行EBUS-TBNA操作的所有病人资料.对通过EBUS-TBNA诊断为良性及未分类病变的病例,进一步行有创操作或结合治疗及临床随诊至少6个月后确定最终诊断.结果:本研究纳入618名患者,年龄为(61.9±10.5)岁,其中女性182名(29.4%),男性436名(70.6%).618名患者EBUS-TBNA均穿刺均成功获得病理标本,成功率为100%.最终诊断为良性病变133例(21.5%),恶性病变 485例(78.5%).其中通过EBUS-TBNA明确诊断良性病变 102例(16.5%),恶性病变 464例(75.1%).EBUS-TBNA的灵敏度为91.3%(546/598),特异度为100%(20/20),阳性预测值为100%(546/546),阴性预测值为 27.8%(20/72),诊断率为 91.6%(566/618).仅 1例术中出现穿刺点活动性出血,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EBUS-TBNA在胸部病变中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胸部病变诊断率

    无创左室压力-应变环技术评估不同心率甲亢患者左室心肌功能

    王末凤甘玲张加琪尹家保...
    825-830,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无创左室压力-应变环(LV-PSL)技术评估不同心率甲亢患者心肌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集71名初次确诊且未经治疗的甲亢患者.依据是否心动过速分为A组[心率(HR)<100次/min,n=38]及B组(HR>100次/min,n=33),对照组纳入健康志愿者(n=50).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探讨HR与心肌做功参数[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与心肌做功参数评估甲亢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效能.结果:相较于对照组,A组和B组的收缩压(SBP)、HR、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病程、主动脉舒张末期内径(AOEDD)、GWW均增高,而促甲状腺素(TSH)、GLS、GWI、GCW、GWE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A组,B组的SBP、HR、FT3、FT4、病程、GWW增高,而GWE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R与GLS、GWI、GCW、GWE呈负相关,与GWW呈正相关.GLS、GWI、GCW、GWW及GWE评估甲亢患者左室功能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0.795、0.728、0.836及0.850.其中,GWW与GWE评估效能较高.结论:无创LV-PSL技术可早期定量评估不同心率甲亢患者左心室功能,可为临床早期预警、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价值.

    甲亢左室压力-应变环心率心肌功能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及对置管并发症的影响

    刘咏梅刘辉孙婷婷于庭...
    831-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胃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及对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 2018年 3月—2020年 1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的胃癌化疗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X线胸片检查定位穿刺,研究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的PICC置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刺点出血量、PICC置管并发症、一次尖端到位率和异位率、导管尖端具体位置、PICC置管定位所需时间和费用.结果:研究组胃癌化疗患者穿刺点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胃癌化疗患者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2.67%,4/1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25/150)(P<0.05).研究组一次尖端到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一次尖端异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导管尖端位置最佳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位置过浅和过深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CC置管定位所需时间以及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应用于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尖端定位时可以提高一次到位率,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PICC置管定位所需时间和费用.

    腔内心电图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定位胃癌并发症

    64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高艳潘小文董晚亭肖鹏...
    836-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 64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FNF)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0月收治的180例FN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随访2年,根据预后是否良好分为预后良好组(83例)和预后不良组(7例).Logistic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拟合曲线、阈值效应分析CT扫描联合三维重建与预后的关系;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效能.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60岁、车祸受伤和重物砸伤、Garden分型Ⅲ型和Ⅳ型、头下型、骨折线倾斜角度分型Ⅲ型、Garden指数Ⅲ级和Ⅳ级、骨折闭合内固定术、手术前未牵引、手术时间>72 h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Garden分型降低,预后不良可能性下降.高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01).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较高.结论:64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可减少手术时间,优化骨折复位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股骨颈骨折治疗预后

    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变恶性风险预测列线图诊断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张可萌李建玉李婷郭杨...
    842-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例临床及影像资料,筛选乳腺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建立乳腺恶性风险预测列线图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乳腺MRI诊断为BI-RADS 4类的病例资料,分为肿块型及非肿块样强化(NME)型两类并按3∶1比例随机各分为实验组及验证组,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其价值,构建列线图诊断模型并对病例再分类.结果:418例病例符合纳入标准.肿块型病变中年龄大于39.5岁、边缘毛刺、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阳性、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流出型及表观扩散系数(ADC)<1.063×10-3 mm2/s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8(95%CI:0.943~0.994);恶性病变列线图诊断模型实验组、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 0.962(95%CI:0.930~0.994)、0.922(95%CI:0.846~0.998),22.1%(52/235)病变再分类降级为3类,11.9%(28/235)病变升级为5类.NME型病变中病灶钙化、ADC<1.036×10-3 mm2/s、MIP阳性及病灶分布类型(局灶、多区域、弥漫、节段样)是恶性独立危险因素,皮肤红肿为保护因素,AUC值为0.964(95%CI:0.934~0.995).恶性病变列线图诊断模型实验组、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 0.956(95%CI:0.918~0.994)、0.905(95%CI:0.816~0.994),16.4%(30/183)NME病变再分类降级为3类,18.0%(33/183)NME病变升级为 5类.结论:基于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变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建立的恶性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诊断价值高,可用于4类病变的再分类.

    乳腺磁共振BI-RADS4类病变列线图模型诊断再分类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MUC1和CD5L水平及预后预测价值

    岳利英林雪容张盟盟
    850-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黏蛋白1(MUC1)和CD5抗原样蛋白(CD5L)在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探讨MUC1、CD5L血清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月期间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132例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划分为预后良好组(87例)和预后不良组(45例),同时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UC1、CD5L水平;χ2 检验或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水平;R语言cor函数分析两血清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MUC1、CD5L血清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血糖和MUC1血清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CD5L血清水平则与此相反(均P<0.05).患者的MUC1和CD5L血清水平之间、CD5L水平与预后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MUC1与预后的相关性与此相反(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D5L血清水平为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APACHE Ⅱ评分和MUC1血清水平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MUC1和CD5L血清水平可以作为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两血清水平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P<0.05).结论: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患者的MUC1、CD5L血清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对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黏蛋白1CD5抗原样蛋白病情严重程度预测价值

    妊娠期糖尿病对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周玉吴素英彭芬
    856-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对产妇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同时观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同时点血糖指标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GDM产妇(观察组)与同期住院无GDM产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产妇并发症(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出生时窒息、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心脏结构异常、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红细胞增多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产前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高血压发生率、剖宫产率均高于非GDM组产妇(P<0.05).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异常组所分娩新生儿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仅空腹血糖升高或仅糖耐量异常组.结论:GDM孕产妇不良孕产结局发生率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等增多,且空腹血糖异常合并有餐后1 h或2 h异常者巨大儿发生风险更高.因此,加强对GDM孕产妇的分类管理和精准治疗非常重要.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结局血糖异常

    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对胸腔镜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贾伟毅雷少青
    862-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胸腔镜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至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和艾司氯胺酮与舒芬太尼联合组(B组),每组48例.两组采用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和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前5 min两组均使用0.375%罗哌卡因15~20 mL行肋间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后分别配置静脉镇痛泵,其中A组PCIA:舒芬太尼2 μg/kg+昂丹司琼4 mg;B组PCIA:舒芬太尼1.5 μg/kg+艾司氯胺酮1 mg/kg+昂丹司琼4 mg.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观察并记录术后0,4,8,24,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血压、心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1)睡眠质量:两组患者术前的PSQ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的PSQI得分,艾司氯胺酮与舒芬太尼联合组(B组)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镇痛效果:术后T0(0 h)、术后T1(4 h)、术后T2(8 h)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3(24 h)、术后T4(48 h)比较,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术后0,4,8,24,48 h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来说,可以改善术后睡眠质量.

    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术后睡眠质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后的临床特征与结局

    张欢欢於文丽胡纯吴婷...
    868-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后的临床特征、结局以及死亡危险因素,为MHD人群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31号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透室维持性行MHD的183例患者,收集Omicron感染情况及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83人中,17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5.6%;感染者分为两个亚组,死亡组(n=22)与幸存组(n=153),死亡率为 12.6%.感染者临床症状以发热(62.9%)、咳嗽(61.7%)等临床症状多见,少数患者有咽痛、腹泻、味觉丧失、神经系统表现等症状.两个亚组之间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示死亡组年龄较大、男性更多、有更多的卒中史、更严重的肺部感染(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肺部感染是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肺部感染、年龄联合肺部感染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862、0.903.结论:MHD患者感染Omicron后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多见.年龄较大、肺炎面积增加是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联合肺部感染对死亡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维持性血液透析Omicron变异株临床特征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