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叶金云

双月刊

1009-1734

xuebao@hutc.zj.cn

0572-2321073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学士路1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报道校内外科研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为繁荣科学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出场逻辑、时代特征与发展路向

    宋成鑫陈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新时代指导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生态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扬弃,也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具体分析,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表现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人民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进的协同性,以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全局性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充分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把握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领人民群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国际认同现状与提升路径

    徐海红胡宇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国际认同,是指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基本理念、显著优势、发展趋向、治理效能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可.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主体的领导力、制度体系的治理效能以及制度的积极意义予以充分认可,但对中国生态文明制度蕴含的价值观念、制度的执行方式与国际传播等方面存在误读或错误认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国际认同受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认同介质等要素的影响.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国际认同,需要积极践行基于共同利益的全球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并增强生态文明制度话语的国际传播力.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国际认同

    叶燮与吴中地域文化

    汪超王昊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燮是清初吴中地区的重要文人,他的诗歌体现着相当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在他对地方志的修订及相关工作中,透露出对吴地这一概念的认同与强调;从其最为著名的诗论角度来看,他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吴中诗学传统的影响.对叶燮和吴中地域文化关系的探究,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叶燮,也为考察文人与地域文化关系提供了一个例证.

    叶燮吴中地域性地方志诗学传统

    沈泽民莫斯科之行问题辨析

    刘同仪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泽民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代理中央分局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20世纪20年代,沈泽民前往莫斯科,学术界关于沈泽民莫斯科之行的时间、身份等问题观点不一.通过对有关历史线索进行梳理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沈泽民莫斯科之行问题研究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进修生活的动因、特点及启示

    孙丽丽任冰尔
    31-4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民国时期的乡村小学教师及当时的社会同仁也同样认识到教师进修的重要性.从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的日记、通信、自述、报告等原始资料入手,了解乡村教师真实的进修生活,在多种进修方式中重点分析进修生活的日常性和碎片化、社会性和协同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等基本特点,并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挖掘乡村教师参与进修的动因.最终得到对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点启示:强化日常性和内生性,增强教育信念;建构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师个人反思,拓宽发展路径.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教师进修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当代启示

    百年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历史演进、逻辑理路与提升策略

    李奕暄张文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均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提升作业系统质量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重中之重.在对百年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其逻辑理路归纳为: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是落实教科书功能的重要手段、语文教科书作业设计是评价教科书的重要依据、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是教育理念发展的重要体现.进而提出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发展应更加重视发挥助学的功用、探索合理的数量、在内容上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发挥作业系统的形式优势.

    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百年演进逻辑理路提升策略

    《全明词》新补5家42首

    周明初周少清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出版的《明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成书240册,收录国家图书馆所藏明代诗文集稀见珍本353种.其中不少稀见明集中有词作不见于《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现将此丛书所收别集中所辑得的明代5位词人的42首词作整理公布.

    全明词明别集续补

    驳"宋江杀晁盖"——与阳建雄先生商榷

    杨大忠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圣叹提出晁盖并非死于史文恭之手,而是宋江嫁祸史文恭杀害了晁盖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当代学者如阳建雄所支持.阳建雄在《水浒传中晁盖之死因探析》一文中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宋江是杀害晁盖的主谋.然而,从逻辑层面、战争描写、曾头市的态度以及宋江的行为等多方面进行辨析,发现阳建雄先生的论证存在诸多漏洞.因此,晁盖之死应归咎于史文恭,而非宋江.这一结论符合《水浒传》的整体情节和人物设定.

    《水浒传》晁盖之死史文恭宋江反驳

    "矜恤远人":清朝前期的外籍船难救助制度

    周向阳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是中国传统海难救助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政府积极立法,将外籍船难救助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从思想社会语境、船难救助主体与救护费用、难夷居留中国期间的赈恤、难夷的遣返等方面对清朝外籍船难救助的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其是伦理道德下的国家政治外交活动.该救助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利于保障外籍漂流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清朝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誉.

    清朝前期外籍船难船难救助制度天下体系

    1946年上海市霍乱流行的时空分布及社会响应

    石国宁李孜沫王晓伟肖克梅...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6年我国发生区域性霍乱大流行,上海市尤为严重.依据当时的报刊资料对此次上海市霍乱流行的时空分布、发生原因及社会各界的响应进行分析.时间分布上,该年上海市的霍乱历时六月余,发现霍乱患者4 415人,死亡353人,7月份为疫情集中暴发期;空间传播上,疫情最先发生于旧公共租界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进而蔓延至整个上海市,属于典型的近程传播;空间分布上,疫情最严重的是沪西地区,其次是旧公共租界、南市和旧法租界地区;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其中,政府是此次霍乱防控的主导力量,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参与其中,最终扑灭了霍乱疫情.

    1946年上海市霍乱时空分布社会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