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学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

程惠亭

月刊

1005-9954

chem_eng@chinahualueng.com

029-87988823 8824 8826

710065

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7号华陆大厦《化学工程》编辑部

化学工程/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化工行业学术性及技术应用性刊物,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化学工程专业刊物。创刊于1972年,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5-9954,国内统一刊号为61-1136/Q,国外总发行现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发行代号为4814B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葡萄糖酸-δ-内酯

    师保炜吴艳阳武斌纪利俊...
    1-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萄糖酸-δ-内酯常通过葡萄糖酸水溶液蒸发浓缩制备,所得产品常含有少量的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为了检测产品中葡萄糖酸-δ-内酯的质量分数,文中建立了可快速分离分析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优化了葡萄糖酸-δ-内酯的分析条件.以SPD-M20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采用Titank Hilic色谱柱分离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以0.01 mol/L乙腈-磷酸水溶液(体积比90∶10)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进样量为20 μL.结果表明,葡萄糖酸-δ-内酯在7 min内可实现较好的分离;在0.5-2.5 m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检出限为0.002 mg/mL,定量限为0.5 mg/mL,3个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8%-99.9%,相对标准偏差0.1%-0.4%(n=5).此方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可用于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的同时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ilic色谱柱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葡萄糖酸-γ-内酯

    磁场诱导矩形通道内铁磁流体流动及强化传热

    王翠华贾泽鹏隋佳旭王鑫皓...
    6-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外加磁场作用下矩形通道中铁磁流体的流动及换热性能,基于有限体积法对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分析铁磁流体在不同雷诺数Re、磁场强度B下对努塞尔数Nu及流体阻力系数f的影响,重点对比3种热边界条件下磁场诱导铁磁流体旋流流动的特点、强化传热效果及综合强化性能.结果表明:当外加磁场作用于铁磁流体时,由于磁场-流场-温度场的协同作用,3种热边界条件下,矩形通道内的铁磁流体均产生不同结构的旋流流动,明显强化其传热效果,且施加的磁场强度越大,强化传热效果越好,综合性能更优.在研究范围内,通过对3种热边界条件的比较,四面受热、上下两面受热和底面受热的综合强化因子最大值分别达到了 1.372、2.277、2.299.

    铁磁流体矩形通道磁场强化传热旋流流动

    基于液冷通道优化的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

    陈剑云李征涛彭家驹周宇游...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效的热管理对高温下锂电池的安全性和均温性至关重要,提出采用Y型通道液冷板的新型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实验与仿真的方法研究冷却剂入口流速、通道宽度、入口温度等参数耦合对电池最高温度、最大温差以及冷却剂进出口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冷却装置的系统相比,Y型通道冷板的冷却性能提升了 27.5%o在3C放电倍率下,电池表面最高温度可以控制在39.8℃内.入口流速越小,电池的均温性越低,当流速为0.1 m/s时,综合性能评价标准EI指数提高了 16%.通道宽度的设计需要平衡冷却性能及功耗,宽度为1.5 mm的通道具有最佳综合性能,与其他宽度相比,EI指数最大提高了 8.3%.在最高温度处于最佳温度范围时,入口温度为20℃,EI指数达到最高值1.24,兼顾了均温性能及功耗.所提出的Y型通道液冷板可为电池液冷系统的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电池热管理液冷通道冷却性能

    碳化钒改性镍基催化剂的尿素电氧化性能

    田彦妮袁立杰张珂赵晓红...
    18-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尿素电解法以其在含尿素废水处理及制氢领域的节能环保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关键在于设计高效稳定的尿素电氧化催化剂.文中设计开发一种VC(碳化钒)改性的Ni-VC/MWCNTs(Ni基纳米复合催化剂)用于尿素电氧化可达到343.3 mA/mg的优异电流密度,其与Ni/MWCNTs催化剂相比具有更小的Tafel斜率和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此外,在稳态条件下,Ni-VC/MWCNTs催化剂的电流密度也得到提高.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表明引入VC使得Ni更易失电子生成活性组分NiOOH,从而增强尿素电氧化性能.此外,在尿素电解池中,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以Ni-VC/MWCNTs作为阳极催化剂所需的电压比Ni/MWCNTs降低了近100 mV.结果表明Ni-VC/MWCNTs是一种优良的尿素电解催化剂,有望实现高效制氢和废水资源化利用.

    碳化钒镍基催化剂尿素电催化氧化

    原料组成对固体酸催化剂异构化性能的影响

    黄磊宋月芹周晓龙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PSZA(Pt/SO42-/ZrO2-Al2O3)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其催化轻烃异构化性能,考察了含不同杂质的a-C5(正戊烷)、n-C6(正己烷)原料在PSZA上的异构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n-C5与n-C6混合原料的比例基本不影响其各自转化率,与单一组分的转化率相当.原料中异构烷烃i-C5(异戊烷)和i-C6(异己烷)比例越多时,n-C5和n-C6转化率越低,产物组成接近n-C5和n-C6单独转化.甲基环戊烷、苯等杂质会降低PSZA催化n-C5和n-C6的异构化活性,提高反应温度至180℃可以增加PSZA的异构化活性;n-C7(正庚烷)在PSZA上全部裂解,对PSZA催化n-C5和n-C6活性无显著影响.

    固体酸异构化烷烃甲基环戊烷正庚烷

    基于Langmuir等温吸附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程惠亭刘恩周郝文斌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看作是吸附剂和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参照反应动力学方程提出了相应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基于Langmuir等温吸附定义了吸附剂动力学浓度,并导出了它和固液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参数的关系.吸附动力学微分方程为(1+a)级,对应于吸附剂动力学质量浓度是1级,对应于溶质质量浓度为a级.通过对动力学微分方程求解,分别得到了 a=1和a=2时的动力学方程的解析表达式.在a=2时,用提出的动力学方程对文献的吸附数据进行了回归计算,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回归的相关系数R2>0.97.

    吸附等温吸附Langmuir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

    氟化钠吸附和解吸氟化氢工艺响应面优化

    李權丁勇罗艳高超...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NaF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高吸附容量的HF吸附剂,被广泛应用于F-Gas(含氟电子气体)纯化工艺中.以温度、压力、流量作为研究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中BBD(Box-Behnken设计)对NaF吸附和解吸HF分别进行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建立影响HF吸附量和解吸量的数学模型,并详细探究影响HF吸附和解吸工艺因素的显著性,以及因素交互作用对HF吸附和解吸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影响HF吸附和解吸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流量和温度,当吸附温度为59℃,吸附压力为0.4 MPa,气体流量为345 mL/min时,HF吸附量最大达到512 mg/g;当解吸温度为348 ℃,解吸压力为0.23 MPa,气体流量为400 mL/min时,HF解吸量最大为478 mg/g.为含氟电子气体纯化工艺的参数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氟化钠氟化氢响应面法吸附与解吸工艺优化

    热泵干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张派伟张振迎武雨萌常莉...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泵干燥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干燥技术,具有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以及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探讨热泵干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热泵干燥器的分类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不同干燥方法所采用的动力学模型,总结热泵干燥器对物料颜色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对未来热泵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热泵干燥器主要有空气源热泵干燥器、地源热泵干燥器和混合式热泵干燥器3种,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混合式热泵干燥器可显著提高干燥过程的能效;另外,热泵干燥技术能有效地缩短干燥时间,改善色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物料的营养成分.热泵干燥技术目前在农业、食品、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域,预计会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热泵干燥再生能源动力学模型

    旋流气力输送管道的结构优化研究

    张嘉张宏侯集刘日麟...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加料器携带段旋流气力输送过程中的出现的下料管堵塞问题,在工程生产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CFD-DEM(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加料器携带段出料口的质量流量、速率均匀性及管道内物料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出高灵敏度参数起旋侧吹孔的高度H、角度α、过渡段的内凹度β对质量流量及速率均匀性2个评价指标影响规律,对优化目标进行多因素耦合分析,推出优化目标的理论模型,并依据回归方程求解出最优的参数组合,解决工程中变管径旋流气力输送中物料堆积堵塞问题,此研究同时也为变管径旋流气力输送相关设备的改进提供指导意义.

    气力输送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构优化

    基于纳米流体液滴凝固的三维形状控制机理

    姜芋鹏张瑞敏赵玉刚
    53-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液滴在三维空间内的形状控制,实验制备具有三角形图案的双浸润性表面,通过固定纳米流体液滴的接触线,在低温台上观察其凝固的过程,得到液滴高度和凝固后平台形状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通过Surface Evolver模拟液滴在复杂约束性表面上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被三角形接触线固定的纳米流体液滴,凝固后平台形状随着高度的增加依次经历了三角形、圆形、反三角和圆形,通过模拟值和实验值的对比,认为复杂约束表面上的液滴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不同接触半径的接触球,在给定液滴高度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大小的顶部平台,这些尺寸的变化将决定凝固后最终顶部平台的形状.通过简单地调节液滴高度就能得到液滴凝固后丰富的形状变化,简化了三维结构制造流程,从而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纳米流体接触线液滴凝固形状控制三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