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夏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

孙新民

季刊

1001-9928

hxkg@chinajournal.net.cn

0371-66319695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陇海北三街9号

华夏考古/Journal Huaxia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文物考古大省河南惟一的考古学专业期刊,集考古学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是河南乃至全国发表文物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许昌石庄遗址东周遗存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3~10月,为配合许信高速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占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批东周时期文化遗存,年代从春秋早期延续至战国时期,为研究东周时期许昌地区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许昌石庄遗址春秋战国

    河南长葛佛耳岗2021~2022年战国秦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6-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2022年,为配合长葛市电商与电子产业园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等单位联合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101座.该发现为研究长葛地区战国晚期至东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变迁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实物资料.

    长葛战国墓秦汉墓空心砖墓

    河南鹤壁刘寨鹿台遗址汉代遗存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9~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鹤壁刘寨鹿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发掘确认的汉代文化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和墓葬等,出土遗物除常见日用生活陶器之外,也不乏建筑用陶、生产用陶.由此判断这是一处集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小型陶窑作坊遗址.

    鹤壁鹿台遗址汉代陶窑作坊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东晋窖藏坑H256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1月,在新密古城寨遗址城内发现的一座东晋时期窖藏坑,其中出土四系瓷瓮1件,瓮内有大量铜钱及铁器,铜钱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大泉当千、直百五铢、大平百钱和汉兴等,铁器有镜、刀、镰、凿和镞等.这批铜钱数量较多,保存相对较好,为研究郑州地区汉晋时期的钱币、铁器及瓷器等提供了新资料.

    古城寨遗址东晋时期铁器铜钱窖藏

    河南汝南县北朝、唐代墓葬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配合汝南县天康宏展饲料厂项目工程建设,2021年4~5月,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项目用地进行发掘,清理出一批北朝至唐代墓葬,均属中、小型墓葬,墓葬所用砖块基本为残砖垒砌,综合分析,应为贫民墓葬.虽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墓葬随葬品较丰富,时代特征明显.此次发现为研究驻马店地区唐代贫民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汝南北朝唐代中小型墓葬

    河南项城尹庄唐墓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周口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3~5月,相关单位对项城市尹庄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唐代墓葬2座,墓葬出土遗物丰富,包括三彩钵、三彩洗和成组茶器等,为研究豫东南地区唐代葬制、葬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项城盛唐墓葬三彩器茶具

    河南洛阳龙诚小区C7M6918唐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洛龙区发掘13座唐代墓葬,其中C7M6918保存较好.墓中出土陶俑、三彩器、贝壳等随葬品30余件,年代为盛唐时期.该墓的发掘为我们探讨洛阳地区盛唐时期的葬俗等问题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洛阳盛唐墓葬三彩俑

    洛阳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李璇顾雪军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阳地区经过多年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发掘,已发现30多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水系的洛河和伊河流域两岸的黄土堆积和洞穴中,也零星分布于长江水系的清河流域.该地区的远古人类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经历了从直立人到智人的演化过程,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提高,可以灵活利用各种资源来满足生存需求,却始终保持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传统,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假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洛阳地区洛河伊河旧石器考古

    安徽淮北渠沟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与石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杨玉璋廖静雯张义中姚凌...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渠沟遗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为了解该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及部分石器功能,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15件石器残件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发现了来自粟、薏苡、小麦族、菜豆族等4类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共24粒,其中粟淀粉粒是迄今为止淮河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旱地农作物证据.结合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发现早在距今8800年左右,淮河中游已经产生稻粟兼作的农业模式.观察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与石刀表面淀粉粒残留物的种类以及损伤特征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在当时曾被用于对粟、小麦族及薏苡等植物种子进行脱壳、碾压或研磨等加工处理,而石刀可能主要用于收割禾本科植物.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农作物结构演化与石器功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渠沟遗址淮河中游淀粉粒分析植物资源利用石器功能

    论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的流向

    陈艳关新铭
    88-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主要流行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双墩文化,至距今6000年左右的侯家寨文化,刻划符号消失不见,但其刻划内容,以纹饰的方式流行于侯家寨二期、鹿邑武庄二期等为代表的侯家寨文化.

    淮河流域双墩文化刻划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