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西学院学报
河西学院学报

何茂活

双月刊

1672-0520

journal@hxu.edu.cn

0936-8282418

734000

甘肃省张掖市北环路87号

河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突出学术性、地方性为重点,立足河西走廓,为地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平台,成为千里河西走廊学术交流主阵地,成为河西走廊学人研究河西的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反映河西走廊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和人文生活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代河西走廊西行文学刍议

    朱瑜章朱希帆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几千年来东往西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陇右—河西—西域"西行之路.有路就有诗,以路串诗,以诗显路,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行文学.历史上五凉时期、唐代、明清时期曾出现了西行文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期,其文化品性的基本特点是:寻根文学一脉相承,英雄主义、尚武精神的赞歌,士人家国情怀的升华,贬谪文学翻出新声,"误读"与"矫正"的矛盾统一,文学的自觉.其诗性审美特征是:"江山之助"雄浑豪壮之美,"诗史"性价值,走廊文学的属性,士人的心路历程."文学之路"的研究已渐成一个学术增长点,在重绘的中国文学路线图上,应该给予河西走廊西行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古代河西走廊西行文学文化品性诗性审美

    敦煌类书所见唐代诗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高天霞郑瑞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是诗文与类书并盛的时代,唐人诗赋取士的制度推动了诗文学习的普及,从而带动了堪称诗文创作知识库的类书的繁荣.从一些敦煌类书的编纂体式及所存序文看,唐代的类书编纂是直接服务于诗文创作重偶俪、重辞采、重用典的审美追求的.此种追求源自六朝以来的绚丽文风,对此类文风的虚浮之弊唐人曾在理论上加以明确反对,但在创作实践上却因循沿袭、无法摆脱.

    敦煌写本类书诗文创作

    河西出土十六国衣物疏中"收绵"及相关词语考证

    周皓月李玉平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土于甘肃河西地区的7枚十六国时期随葬衣物疏中都记载了"故×绵n斤"一语,"绵"上之字应释为何字及其含义,学界意见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文章结合相关文献,对出土随葬衣物疏中"×绵"及相关词语进行了考释."绵"上之字应释为"收"字,"×绵"即"收绵","收"指"收采的","绵"指棉花,当指草棉的棉花纤维.

    衣物疏收绵丝绵棉花

    《唐天宝十三载(754)龙兴观道士杨神岳便麦契》解析

    郑好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存敦煌文书中涉及了买卖、借贷、雇佣等各种类型的契约,其中,《唐天宝十三载(754)龙兴观道士杨神岳便麦契》是纪年最早的敦煌道观借贷契约.从中可以窥见唐代道观的经济活动状况,西北地区道观的民事活动在法律上与一般主体并无较大差异.为了全体道众正常的生活所需,道士签订契约时对戒律的持守有所变通.

    录文借贷契约道教戒律

    开渠与浚泉——试论雍乾时期敦煌的水利建设

    董俊霖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学界对清代敦煌开发历程的梳理,进一步探讨雍乾时期敦煌水利开发过程中的具体措施.雍正至乾隆年间西北军兴,清廷对旷无建置近两百年的敦煌进行了再度开发,清廷和地方疏浚、修建渠道以满足移民屯田需要,最终形成了敦煌十渠的灌溉格局.敦煌灌溉用水的增加使得党河余水渐少,水不足用的问题日渐突出.乾隆初年常钧试图浚泉以增流量,但以失败告终.

    敦煌水利渠道浚泉

    孔子修《春秋》说的由"述"而"作"之变——一种文献形成史角度的阐释

    党万生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献形成史的角度来考察,孔子于《春秋》,从其史料来源于鲁《春秋》言,是论次;从其义例和笔法主要依据旧法来说,是因袭;从其大量删削鲁《春秋》常见条目和内容,以及改易部分辞句,统一义例来说,是修订;从其实际上由此确立一种义法精神、修史原则,使自己主要用以教学的《春秋》成为战国中期及以后士人认识春秋时代的主要典籍和依归说,则是创作.孔子由"述而不作"的思想方法出发,终能制作"六经",垂法后世,也体现了春秋晚期私学兴起、诸子方兴时代述作观念和著述模式转变中的过渡性特征.

    孔子《春秋》述而不作春秋笔法

    《朝花夕拾》中鲁迅绍兴情怀的多维呈现

    刘敬伟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书写与绍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中年鲁迅以从容淡定的散文笔法回味和审视着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充满戏剧性的绍兴生活,传递出天真与幸福,倾诉出追思与体味,表达出失望与深思.以此,鲁迅在对绍兴这一地理空间的艺术化书写中,从多维角度构建了深邃宽广、情理交融的绍兴情怀.

    鲁迅《朝花夕拾》绍兴情怀

    历代崆峒诗文中的道文化研究

    马得瑜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崆峒山以雄奇秀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登临,并留下了大量歌咏崆峒的诗文.在历代崆峒诗文作品中,集中体现了对道源文化的探讨,对老庄思想的发挥,对道家养生文化的阐释.

    崆峒诗文道源老庄思想养生文化

    论施蛰存小说城乡叙事的风景书写

    路棣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蛰存的城乡叙事小说呈现出双重空间的视角转换,透过主体之眼,大量的风景书写突破了传统桎梏,在现代文本中承担起新的叙事功能.风景作为内在心理的外在表征,与"乡下人""城里人"始终处于紧密的对话关系中."雾""春阳"发挥其隐喻修辞效果,都市风景背后隐含了权力压迫与殖民主义的遮蔽策略;借助柄谷行人的"颠倒"与"认识性装置",窥视出都市畸形现代化与城乡同质化倾向,进而从文化角度发掘施蛰存的风景话语隐含着与"新感觉派"的内在分野.

    施蛰存城乡叙事风景书写空间

    原生口语词汇计量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12位文盲的调查为例

    郭奇军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语文教育的不断普及,原生口语即将消逝,当前针对此类的语言学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在梳理相关口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原生口语词汇描写的框架与指标,基于30万余字符数的自建口语语料库,对其词汇情况进行描写.统计分析表明:原生口语词语类形符比低、词汇密度小、高频词使用率高、词长较短、常用词数量小、连词的使用率低,结论认为以上词汇特征具体反映了原生口语是一种通俗的日常口语体的特点.

    原生口语词汇计量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