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学研究
化学研究

倪嘉缵

双月刊

1008-1011

hxyj@henu.edu.cn;hxyjbjb@163.com

0378-2866141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校内

化学研究/Journal Chem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7年,是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由河南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报导化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学术信息交流。读者对象为大专以上水平的化学、化工科研人员、教育及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拉曼光谱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张曦南瑞华坚佳莹李金华...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无损分析方法,可以快速、精准地得到包括固体、粉末、液体、气体、胶体等不同类型样品的化学结构、相和形态、结晶度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相关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本文介绍了拉曼光谱的基本工作原理;总结了近年来拉曼光谱在环境检测、材料、食品安全、医疗、刑侦司法、勘探、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期为今后拉曼光谱检测领域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拉曼光谱无损检测应用研究进展

    模板法制备多孔Bi0.5La0.5VO4固溶体光催化还原CO2

    孙雨平马洋博刘小强高丽...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催化还原CO2为有价值的化学品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理想的途径.本工作中,采用纳米球形SiO2模板剂抑制光催化剂颗粒的生长从而合成高比表面积的多孔Bi0.5La0.5VO4(BLV)固溶体光催化材料.得益于纳米SiO2的限域效应,硬模板法制备的固溶体的粒径明显小于固相法制备的体相固溶体.N2吸脱附测试结果显示950℃焙烧下制备的多孔BLV的比表面积为固相法的11.9倍.光催化CO2还原活性评价表明多孔BLV-950固溶体的CO析出速率达0.58 μmol·g-1·h-1,是体相BLV的3.9倍.这归因于多孔BLV较体相具有更高的载流子分离效率和更低的CO2还原界面阻力.

    光催化CO2还原Bi0.5La0.5VO4固溶体模板法电荷分离

    蓝光诱导苯基重氮乙酸酯与1,3-二酮的C-C键插入反应

    艾星彤胡丽萍周从山李立军...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宾是有机合成中的一类重要的活性中间体,可发生丰富的化学转化,在C-C键、C-H键、C-N键、C-O键和C-S键等构建中有重要应用.采用重氮化合物为卡宾前驱原料,在蓝光诱导下与1,3-二羰基化合物进行反应,合成了全碳季碳中心的1,4-二羰基产物.该方法的特点是不使用金属催化剂、有良好的产率和选择性、操作简单、绿色环保无污染.

    蓝光重氮化合物1,3-二酮C-C键插入反应

    以丙酮为溶剂提取纯化槐米中芦丁的工艺研究

    张朝阳马明李金霖秦子依...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丙酮作为有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对槐米中的芦丁进行提取纯化.并对工艺条件如水浴温度、水浴时间、丙酮浓度以及料液比四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设计的优化.通过碱溶酸沉和丙酮挥发两次重结晶析出的方法进行粗芦丁的纯化,进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氢谱检测纯化后的芦丁样品.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极显著,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水浴时间29 min、丙酮浓度54%、料液比8.6 g/L、水浴温度70.4 ℃,芦丁提取率为(79.17±0.91)%.芦丁样品和标品核磁氢谱图基本一致,芦丁纯化结果为纯度为(96±0.81)%,纯品得率为(71+2.49)%.

    槐米芦丁响应面设计加热回流提取法核磁氢谱

    电化学方法下的聚β-环糊精吸附苯胺特征

    马明明何成毅张明明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β-环糊精(聚β-CD)是通过电化学合成法制备的一形状类似β-环糊精(β-CD)锥筒型的β-环糊精聚合物.苯胺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聚β-CD包合吸附苯胺(An)的机制研究对今后聚β-CD去除苯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98.15~323.15 K的温度范围内,以电聚合法合成的聚β-CD/聚苯胺(PANI)复合材料的荷电量为吸附量,通过 6 种吸附等温模型(Langmuir、Freundlich、Langmuir-Freundlich、Temkin、Henry 和 BET)和 4种动力学方程(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颗粒内扩散及Elovich方程)的拟合,考察了聚β-CD包合吸附苯胺过程中的等温模型及其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在此温度范围内,Langmuir-Freundlich、Temkin等温吸附模型适合描述聚环糊精对苯胺的包合吸附,说明聚β-CD包合苯胺是单分子层与多分子层吸附共存,且其吸附热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吸附热随表面覆盖率增加而下降;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模拟聚β-CD包合吸附苯胺的反应过程,表明聚β-CD包合吸附苯胺以物理吸附为主,因此聚β-CD可以应用于苯胺的去除.

    聚β-环糊精苯胺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模型电聚合

    R-(3,3'-二溴-1,1'-二萘基)-20-冠-6用作高分辨气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

    赵宏伟黄芝凤袁黎明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R-联萘酚作为原料,合成R-(3,3'-二溴-1,1-二萘基)-20-冠-6,用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对R-(3,3'-二溴-1,1'-二萘基)-20-冠-6进行表征.将其与聚硅氧烷OV-1701混合,静态法制备毛细管手性柱,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固定相涂敷性能.选用一些外消旋体、正构烷烃混合物、正构醇混合物、芳香烃混合物、位置异构体作为测试物,考察该柱子的气相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手性分离柱对这些有机物具有好的分离能力.

    冠醚手性固定相毛细管气相色谱手性分离

    采用量子力学方法研究带正电氨基酸分子复合物间非键作用的强度

    王一博孙瑞鸿王长生王磊...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键作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参与到生命体中最基本的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等过程.该过程以氨基酸侧链与碱基的相互作用为主,因此准确预测氨基酸侧链与碱基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选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 15个含氨基酸侧链的带正电堆积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能,并与CCSD(T)/CBS方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SCS-CCSD/CBS方法的均方根偏差为0.06 kcal/mo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8;SCS-MI-CCSD/CBS方法的均方根偏差为0.11 kcal/mo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MP2.5/CBS方法的均方根偏差为0.13 kcal/mo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3,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而后进一步使用MP2.5/CBS方法计算精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侧链与中性分子形成堆积复合物在不同距离下的相互作用能,进而构建并完善了带正电氨基酸分子与中性分子间非键作用强度的标准数据.

    非键作用量子力学方法堆积复合物氨基酸侧链

    聚乙醇酸退火工艺研究

    朱爱臣李文明马丽霞朱肖杰...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乙醇酸(PGA)热加工过程中,因冷却速率过快而存在内应力,需要进行退火处理,本文研究了退火温度对PGA性能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 PGA的冷结晶性及结晶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DSC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PGA的结晶性、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GA在熔融冷却过程中先形成针状晶核,并逐渐成长为球晶,且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冷结晶温度降低,结晶时长变短.随退火温度的升高,PGA的松弛峰值温度升高,松弛焓增大,应变减小,弹性模量增大,结晶度和应力先增大后减小.

    聚乙醇酸内应力退火结晶热性能

    非金属离子有机电池研究进展

    张佳蕊冯嘉乐彭成信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荷载流子承载电荷是决定电池性能的重要组分之一.目前,大多数可充电电池的研究都集中在金属载流子(如Li+、Na+、K+、Zn2+、Mg2+、Al3+等),而非金属离子(如H+、NH4+、卤素离子X-、甲基紫精阳离子MV2+等)作为电荷传输载体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然而超快动力学,长循环寿命、低廉的制造成本、资源丰富等优点,使得非金属载流子的电池几乎在性能上能够与表现优异的金属基载流子电池相媲美.但受限于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较低等问题,开发适于储存非金属离子的电极材料仍面临诸多挑战.从电荷载流子与电极材料的相互作用入手,主要总结了基于H+、NH4+、卤素离子(X-)等非金属载流子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提升非金属离子电池性能的策略,为研究高性能非金属离子电池及开发新型的正极材料提供借鉴作用.

    非金属离子载流子水系电池电极材料

    无机纳米抗病毒材料及其抗病毒性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蕊蕊朱常才冀志江王静...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严峻的健康挑战,COVID-19大流行的形势下增加了对抗病毒特性材料的需求,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本文从病毒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命周期过程等探讨抗病毒材料的设计原则,综述了近年来几种研究广泛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光响应型半导体、石墨烯、复合材料等无机纳米抗病毒材料,并对其抗病毒性能与抗病毒机制进行了总结与讨论,总结了无机纳米材料表面病毒活性的检测方法与相关制品的标准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抗病毒材料的开发及其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

    抗病毒材料无机纳米材料抗病毒机理抗病毒性检测技术抗病毒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