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浙江梅山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和多样性研究

    冷天泽郭卓然邵倩文陆斗定...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其成为半封闭式人工海湾.通过对梅山湾内外海域采集到的6份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共鉴定出37种甲藻孢囊,其丰度介于237~1 054 cysts/g.甲藻孢囊平均丰度湾内高于湾外,推测是筑堤后湾内水动力减弱,悬浮物质浓度降低,水体透明度升高,水中颗粒物质沉积速率降低和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调查海域甲藻孢囊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63~2.47,均匀度指数介于0.58~0.82,两者湾外均显著高于湾内,反映出湾内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弱,发生赤潮的可能性更高.研究共检出16种赤潮种和9种有毒甲藻孢囊,产毒种及赤潮种丰度和种类占比湾内都高于湾外,优势种有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美利坚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americanum)、透镜翼甲藻(Diplopsalis lenticu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筑堤效应"加剧了湾内外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的差异性,也加重了湾内有毒有害赤潮发生的风险,故应重视对湾内有毒有害甲藻的监测.

    有害赤潮筑堤效应半封闭人工海湾甲藻孢囊

    潮汕海岸带河-海交互区沉积环境及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俞越王嫣贝范魏丰董建玮...
    15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口三角洲是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区域,陆海作用复杂,生态环境脆弱.2021年6月以潮汕韩江三角洲河口群为研究区,开展了河-海交互区沉积环境和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为6.66~1 301.34 μm;盐度为15.91~35.11,具有典型的河-海交互区特征;有机碳(TOC)、叶绿素a(chl a)、脱镁叶绿酸含量(Phaeo)均呈现由陆向海减少趋势.重金属Cu和Zn、Phaeo、透明度和砂含量是造成沉积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共鉴定出13个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均为最优势类群(90%和38%),桡足类和多毛类居次.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95±195)inds./10 cm2和(277.8±202.8)μg/10 cm2,整体上从陆向海呈增加趋势,在不同河口断面间差异显著.盐度和河口也是控制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真盐区(盐度>30)的群落相似性较高.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物种数与Phaeo和重金属(Cu、Zn、Pb、Cd)呈负相关关系;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最佳环境组合是盐度和重金属Cd含量.基于重金属、有机污染指数及海洋线虫与桡足类比值三种环境评价方法,其结果均显示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位于河口入海口门处.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资源保护、生态监测以及基于生态系统实施综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潮汕河口区沉积环境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评价

    高温胁迫下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消化腺代谢组学研究

    郭锋王玉霞董震宇姚荣辉...
    17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水温度不断升高、海洋暖化逐渐加剧,高温严重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各种生命过程,但对于海洋双壳贝类如何应对热应激的研究仍然不足.为此,开展了以18 ℃(CT)为对照组在26 ℃(ST)和33 ℃(HT)下对厚壳贻贝消化腺组织进行了急性热胁迫下的代谢组学分析,以便于研究其代谢反应.采用LC-MS/MS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手段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并分析确定相关的代谢通路的变化,共有2 532种代谢物在厚壳贻贝消化腺中被鉴定.KEGG富集分析用于探索差异代谢物的潜在代谢途径,共有29条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与对照组相比,ST组显著富集于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鞘脂类代谢和视黄醇代谢等代谢通路;HT组显著富集于酪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丙氨酸新陈代谢、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研究结果显示,厚壳贻贝消化腺主要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鞘脂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氧化磷酸化,脂肪酸、赖氨酸降解等信号通路应对热应激,从而帮助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状态.上述研究为多视角探究厚壳贻贝耐热机制与应对环境中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进化提供理论基础.

    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消化腺高温胁迫代谢组学

    基于RNA-seq数据分析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天然免疫的可变剪接事件

    李若晖张琳琳
    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缺乏基于经典抗体和记忆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因而天然免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变剪接正是产生天然免疫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重要途径.牡蛎(Crassostrea)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养殖贝类和我国产量最高的海水养殖贝类,理解其天然免疫系统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对牡蛎病害防治和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不同病原诱导以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的转录组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长牡蛎天然免疫应激反应的可变剪接事件.发现在弧菌诱导下可变剪接事件的总数显著增加,表明弧菌的感染会诱导长牡蛎可变剪接事件的产生.对病原诱导后可变剪接体的组成类型及表达量显著变化的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免疫系统相关功能被显著富集,病原感染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病原感染后可变剪接体的组成类型和表达量均不一致,表明长牡蛎免疫系统可通过可变剪接产生免疫响应的特异性和多样性.研究结果为长牡蛎等无脊椎动物天然免疫多样性和特异性提供了典型实例,也为长牡蛎病害防御提供了理论支撑.

    长牡蛎可变剪接病原体诱导天然免疫

    基于低压静电场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保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

    沐楠智谢超吴玉婷周卓颖...
    19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隶属于十足目、管鞭虾科、管鞭虾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其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和矿物质,高蛋白低脂肪,但易受微生物污染而发生腐败变质,需引用基于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准确测定其微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变化.以中华管鞭虾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虾肉的微生物群落碱基进行基因测序,将产生的碱基序列通过OTU聚类、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手段研究了贮藏过程中电场处理后影响中华管鞭虾品质的微生物发育信息和群落组成变化规律.分组为新鲜样本(G0),2kV、3kV及对照组贮藏中期(G1、G2、G3),2 kV、3 kV、对照组贮藏末期(G4、G5、G6),通过物种韦恩图、Alpha和Beta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分析,研究不同强度电场环境对中华管鞭虾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OTU聚类分析中优势菌群从属水平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热杀索丝菌属(Brochothrix)等,其中假交替单胞菌属能够适应高盐浓度环境,是中华管鞭虾微生物腐败主要致腐菌.贮藏中期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顺序为3kV组>2kV组>对照组(0 kV),电场能够有效抑制优势菌的生长;贮藏末期3组物种结构相近,此时电场对虾肉菌群结构无明显影响.PCoA主成分分析图中发现,在坐标系中贮藏中期的G1、G2、G3组距离较为接近,贮藏末期的G4、G5、G6组距离较为接近,说明在同一贮藏期间的各组微生物种群结构类似.综上,贮藏前中期低压静电场能够抑制优势菌的生长,维持微生物物种间平衡并使其物种多样性较高,且3kV更佳,贮藏末期时由于优势菌更适应环境,热杀索丝菌属和肉食杆菌属占比增加,电场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影响中华管鞭虾贮藏保鲜效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基础发育信息提供有效依据.

    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crassicornis)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多样性低压静电场

    漂白粉消毒后对虾养殖源水细菌群落的响应特征研究

    王庚申颜懿李彤董鹏生...
    20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漂白粉消毒是凡纳滨对虾养殖源水常见的管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原菌传播;然而,消毒会强烈扰动水体微生物群落,但源水细菌群落对漂白粉消毒的响应特征尚未阐明.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高浓度(60 mg/L)和低浓度(20 mg/L)漂白粉消毒源水,通过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消毒后源水细菌群落、病原菌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消毒后,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上升,高浓度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显著降低;至第3天,两组源水的细菌群落组成趋于一致.此外,漂白粉消毒显著改变了源水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共现网络的复杂性.在控制水体病原菌方面,消毒后病原菌的总丰度降低,但种类增加,高浓度漂白粉消毒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漂白粉消毒对ARGs的去除具有选择性,仅对sul1、floR、cfr、tetQ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高、低浓度对ARGs的去除无差异.综上,60 mg/L可以作为漂白粉消毒养殖源水的更好浓度选择.研究结果从微生物生态视角评价了不同浓度漂白粉的消毒作用,可为对虾养殖生产中的源水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漂白粉养殖源水细菌群落病原菌抗性基因

    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感染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王飞扬陈素阳解家松姜建湖...
    21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鲳(Pampus argenteus)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水产养殖重要品种,近年来因过度捕捞其野生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PDD)是多种水产动物发病的主要病原菌,也是银鲳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会引起造成银鲳大规模死亡的出血病,但目前尚不清楚美人鱼发光杆菌感染后对银鲳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通过注射使银鲳感染PDD,在24h和72 h分别采集健康及患病银鲳的中肠和后肠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结合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研究PDD感染后不同时间银鲳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DD感染后在银鲳肠道内大量增殖并占据优势,引起银鲳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PDD的侵入及在银鲳肠道中的增殖并占据优势,导致银鲳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紊乱.PDD的过度生长与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失调密切相关,显示了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平衡的重要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究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相互关系,为银鲳养殖业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银鲳(Pampusargenteus)肠道微生物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damselae)疾病群落结构平衡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同生群内 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的脏器生理差异

    叶文婷蒋宏雷江柳刘哲宇...
    223-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引起大黄鱼幼鱼同生群内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脏器生理差异的主因,揭示造成各子群间生存适应对策和增重机制分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精选大黄鱼幼鱼优质增殖放流群体和指导大黄鱼科学高效养殖具重要现实意义.随机捞取宁波市象山西沪港海域内经板式网箱养殖3个月的3 000尾大黄鱼同生群幼鱼,停食2d后按体质量由大到小依次分为A[体质量(3.45±0.43)g,出现率5%]、B[体质量(2.60±0.18)g,出现率 20%]、C[体质量(2.00±0.21)g,出现率 50%]、D[体质量(1.22±0.23)g,出现率20%]、E[体质量(0.74±0.04)g,出现率5%]等5个子群.在测量并统计脏器比例性状(鳃系数、内脏系数、内脏净重比、鳃净重比和鳃脏比)的基础上,较系统开展了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耗氧率、窒息点、内脏和鳃组织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鳃系数、内脏系数和日均耗氧率的显著高企(P<0.05)均可导致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的明显下降;(2)耗氧昼夜节律的分化是引起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发生明显改变的主因,具体表现为A、B子群的昼均耗氧率显著大于夜均耗氧率(P<0.05),以及E子群的日均耗氧率与昼均和夜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耗氧率性状聚类和脏器比例性状聚类分别对甄别C、E子群具良好的辨识效果;(4)随着窒息点水中含氧量的趋势性提高,大黄鱼幼鱼的增重性能将表露出极明显的减弱效应,其中与E子群窒息点水中含氧量具显著差异(P<0.05)的仅为A、B子群,呈E>A≈B;(5)内脏消化酶和磷酸酶中,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分别为淀粉酶和AKP,前者随增重性能增强呈趋势性增加,后者则呈A<B<C<D<E(P<0.05);ATP 酶中,Ca2+/Mg2+-ATPase 酶活力无组间差异(P>0.05),Na+/K+-ATPase 酶活力除A显著大于D、E子群(P<0.05)外,其余子群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6)鳃SOD、CAT和POD中,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为SOD,呈A>B>C≈D~E,Na+/K+-ATPase和Ca2+/Mg2+-ATPase酶活力均呈A>B~C>D≈E.上述研究可为大黄鱼生长性能评价体系构建和指导速生品种(品系)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大黄鱼幼鱼内脏增重性能耗氧率窒息点酶活力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TRAF基因的鉴定及其响应杀鱼爱德华氏菌侵染的表达模式研究

    刘显通王宁宁吴瑞雪李超...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TRAF是机体内一种具有信息传导作用的胞内因子,承担多个受体家族的信号转导工作,在固有免疫以及获得性免疫方面都发挥出重要作用.TRAF作为一类胞内接头蛋白,对多条信号途径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细胞的增殖、生存、凋亡、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鱼类中的TEAF基因也发挥重要的免疫防疫作用.以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数据库,进行了许氏平鲉TRAF基因家族的系统鉴定.在许氏平鲉中共鉴定到9个TRAF基因,并对这些TRAF基因的长度和氨基酸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了这9个TRAF基因的结构特征.选取了包括许氏平鲉在内的6种鱼类进行了TRAF基因的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TEAF基因在硬骨鱼类中具有保守的共线性.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更好地解析了 TRAF家族基因的进化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对其鉴定及命名的准确性.此外,还进行了TRAF家族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以及表达模式分析.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得到TRAF基因与其互作蛋白的关联状况.在杀鱼爱德华氏菌侵染许氏平鲉后的不同时间点,探究TRAF基因在杀鱼爱德华氏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定量结果显示,除TRAF4.1外,其他TRAF基因在感染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调.综上所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许氏平鲉TRAF家族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TRAF可能依赖的免疫通路,为进一步探究TRAF家族基因在许氏平鲉先天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TRAF信号传导表达模式许氏平鲉免疫应答

    不同养殖模式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的影响研究

    韦毓翁旭东于瑾高阳...
    243-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形体指标和基础营养成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跑道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同时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蒸煮损失和持水力相接近.跑道组鲫鱼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池塘组鲫鱼(P<0.05).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跑道组鲫鱼中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因此跑道组鲫鱼可能具有更佳的风味.此外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跑道组鲫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803 8 g/100 g)高于池塘组(1.411 1 g/100 g).基于GC-IMS结果可知,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层次聚类热图分析从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了 33种特性差异标记物用以区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鲫鱼.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对鲫鱼营养品质和特征风味有所改善,可以通过GC-IMS技术进行有效快速鉴别,同时阐明了风味感官差异的物质基础,为淡水鱼养殖模式选择和产品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传统池塘养殖模式跑道养殖模式鲫鱼营养品质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