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耐盐高效脱氮除磷菌株Hb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

    范晓瑄周嘉仪赖勋恒林俊铎...
    1457-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水产品养殖产量和面积多年来稳定增长,在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条件下,大量未经处理的高氮磷尾水进入水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生境退化问题.为实现水产养殖水质或尾水中氮磷的高效快速降解,获得能应用于不同盐度条件、脱氮除磷性能良好的好氧反硝化菌,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的水产养殖池塘的水样和底泥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具耐盐和除磷特性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Hb.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斑马鱼攻毒实验和抗生素实验对其进行生物及生态安全性评估,设置不同梯度的碳氮比(C/N)、磷氮比(P/N)、温度、pH、盐度以及不同种类碳源的氮磷模拟废水进行环境单因素实验,测定其脱氮除磷性能.结果表明,菌株Hb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且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水生生物毒性低,生物安全性高;以琥珀酸钠为碳源,C/N=10,P/N=0.2,pH=7,T=30 ℃时,Hb的生长情况和脱氮除磷效果最好;在最适条件下,菌株在48h时(NH4)2SO4、NaNO3和NaNO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44%、99.43%和100%;对应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6.90%、91.88%和90.53%;耐盐范围为0~50.综合表明,该菌株具有安全、耐盐范围广以及高效脱氮除磷能力,预示其在高盐养殖废水等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霍氏肠杆菌脱氮除磷耐盐养殖废水

    汉阳水网中5个连通湖泊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熊雪平翟东东刘红艳陈元元...
    1466-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汉阳水网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探讨原生动物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响应规律,于2021~2022年对水网中5个湖泊的水环境及原生动物进行了 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后官湖为轻度富营养,三角湖和南太子湖为中度富营养,墨水湖和龙阳湖为重度富营养.共检出原生动物31属59种,其中后官湖种类最少,有21种,龙阳湖和墨水湖种类较多,分别有41种、40种.原生动物年均密度的变化范围为123.37~579.47 ind./L,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年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5~1.73、0.47~1.32.从季节看,秋季原生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较高;从空间看,后官湖原生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较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叶绿素a(chl a)和轮虫密度是影响原生动物种类数、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WT)、枝角类密度、浮游植物密度、透明度(SD)、chl a、总氮(TN)等是驱动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子.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原生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Margalef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规律,当44≤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Σ))≤77时,各参数随着TLI(Σ)增大先增加后下降,峰值出现在TLI(Σ)为70左右.

    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富营养化

    瓯江口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杨玉澍李茵茵宋晨韩万虹...
    1478-1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p多样性是连接α多样性和y多样性的重要枢纽,其格局及构建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物种组成β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用Mantel检验分析了瓯江口 β多样性及其组分与地理距离的关系.通过基于矩阵的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on distance matrices,MRM)、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Mantel检验以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Spearman分析,综合探讨了构建瓯江口 β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显示,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的β多样性较高,且周转组分占主导,表明不同站点之间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春季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油类物质(Oil)对β多样性、α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均有显著影响,而秋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沉积物中的铬(Cr).这些结果表明,环境过滤是驱动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β多样性格局的关键因素,扩散限制作用不显著.文章阐明了在小尺度研究区域中,β多样性格局主要由环境过滤驱动,并为其他海域的底栖动物β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β多样性大型底栖动物环境过滤扩散限制

    东南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雌雄性比变化及与海域环境的关系

    梅勇杰林东明
    1488-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雌雄性比作为有性生殖生物种类繁衍的基础,是物种种群维持的关键.选取2017~2019年1~9月我国远洋鱿钓作业渔船在东南太平洋赤道海域捕获的茎柔鱼渔获样本,分析雌雄性比的时空变化,并利用混合模型分析雌雄性比与栖息海域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茎柔鱼的总体雌雄性比在1∶1至4.67∶1之间,随着月份推移呈下降趋势;成熟群体的雌雄性比在0∶1至0.34∶1之间,随着月份推移呈增大趋势;总体雌雄性比与性成熟个体占比呈负相关关系,而在性成熟个体占比>10%时成熟群体的雌雄性比呈增大趋势.同时,总体雌雄性比与采样经度×纬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且与海表温、海表盐度、海平面高度及叶绿素a浓度等环境因子显著相关(P<0.05);但是,成熟群体雌雄性比与采样经度×纬度、海域环境因子等的关系不明显.结果表明,茎柔鱼的雌雄性比变化主要与性腺发育有关,且总体雌雄性比与栖息海域环境密切相关,而成熟群体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以保持相对稳定的雌雄性比.

    茎柔鱼性比GAMM模型海洋环境东南太平洋

    益生菌对菲律宾蛤仔体内全氟辛酸免疫毒性的调节作用研究

    周扬张静霆谭志军范纯新...
    1499-1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ic acid,PFOA)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毒性的新污染物,对双壳贝类可产生一定的免疫毒性效应,损害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益生菌作为一种安全无毒的食品级制剂,已被应用于水产养殖行业,用以提高水生生物的免疫防御能力.然而,益生菌对贝类中新污染物所引发的生物毒性是否有消减作用,目前尚不可知.据前期研究,新污染物PFOA在水生生物尤其贝类中存在较高的蓄积量,具有潜在的生态和健康风险.因此,探索经济贝类中益生菌对PFOA免疫毒性的消减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菲律宾蛤仔进行PFOA(200 ng/mL)生物暴露实验,添加或不添加乳酸菌株进行对比,从而鉴定益生菌对于PFOA毒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PFOA暴露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显著降低了蛤仔血细胞中PFOA的蓄积含量,大幅提高了蛤仔血细胞总数、细胞活力以及吞噬功能等.同时,益生菌的添加也能明显降低细胞内及非特异性酯酶的含量,减轻了蛤仔血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外,补充益生菌后,蛤仔血细胞中抗氧化酶及免疫相关酶活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见,益生菌在正向调节贝类中PFOA暴露所引发的免疫毒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全氟辛酸益生菌菲律宾蛤仔免疫调节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卵巢再发育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

    孔天赐许珊华何鉴桥吴慧玲...
    1510-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氏沼虾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常年产卵,生产上常利用其多次产卵的特性来进行育苗生产,以提高亲虾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更深入地了解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对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过程中的卵巢外部形态、内部组织学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可分为卵原细胞积累期、卵母细胞生成期、卵子成熟期、再次排卵期及恢复期共5个时期;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个发育时期卵巢99.3 Gb质控后数据,成功注释到89 614个Unigenes,识别了 32 28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7 009个上调和15 279个下调基因;构建WGCNA共表达网络,发现MEgreen颜色模块下基因在I期卵巢高表达,并随着卵巢成熟度的增高而降低,直至排卵完成后呈现上升趋势;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 network)进一步分析该模块下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发现核糖体(Ribosome)和蛋白酶体(Proteasome)信号通路及通路中相关基因包括核糖体蛋白基因RPL24、RPS24、RPL10a、RPS3a等和蛋白酶体基因家族PSMC2、PSMC4、PSMC6、PSMD4等基因在启动卵巢再次发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KEGG富集分析也发现Ribosome和Proteasome通路显著富集(P.adjust<0.05).该研究结果为揭示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转录组学组织学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产卵频次雌虾卵巢比较代谢组学分析

    张硕孔杰曹家旺代平...
    1522-1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雌虾产卵频次差异的分子机制,以多次产卵和不产卵凡纳滨对虾雌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成熟发育早期和晚期的雌虾卵巢进行内源性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卵巢成熟发育早期,检测到156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胆固醇、雄烯二酮、磷脂酰胆碱(PC)、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前列腺素E2等脂类相关代谢产物,以及精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富集在128条代谢通路中,如卵巢类固醇生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途径.卵巢成熟发育晚期,检测到1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左旋肉碱、睾酮、磷脂酰胆碱等,富集在10条代谢通路中,如甘油磷脂代谢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卵频次雌虾卵巢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成熟发育的早期阶段,脂类和氨基酸代谢在卵巢成熟发育早期的速度调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产卵频次差异的内部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对虾等甲壳动物的繁殖调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凡纳滨对虾卵巢产卵频次代谢组学分析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竺奇慧金鲟刘炳舰张万昌...
    1532-1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姑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对其优良养殖种质的需求也愈加迫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作为重要的营养品质性状,受到育种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测定了 179尾黄姑鱼选育群体后代的肌肉脂肪酸组成,获得了以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等表型性状,对这179尾个体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经过质控、变异检测后获得2 940 251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对脂肪酸表型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19个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并鉴别到27个候选基因,其中编码Mth938结构域包含蛋白的基因(aamdc)被认为是参与调控脂肪生成过程,可能是后续研究黄姑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以及进行相关选育研究的重要标记基因.研究结果为解析鱼类肌肉脂肪酸组成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黄姑鱼优良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黄姑鱼脂肪酸组成重测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鲤Cyprinus carpio生物扰动对养殖池塘底质甲烷生成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刘洪达陈燕田照辉徐绍刚...
    1541-1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鲤Cyprinus carpio生物扰动作用对池塘底质甲烷生成的影响机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了底质产甲烷潜力、产甲烷菌生物群落组成及产甲烷菌群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鲤扰动组底质产甲烷潜力显著降低,鲤的生物扰动作用促使底质总细菌和总古菌丰度显著升高,而产甲烷功能基因mcrA的丰度显著降低.养殖池塘底质产甲烷功能菌优势菌群主要为Methanobacterium、Methanothrix、Methanoregula 和 Methanocella,鲤的生物扰动作用改变了产甲烷功能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产甲烷途径,使得产甲烷菌属间共生网络平均度和连接数显著降低,模块化更高,共生网络关系变得更为简单且以负相关种间竞争关系共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底质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mcrA基因丰度和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鲤的生物扰动作用可能通过提升底质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产甲烷功能菌群丰度和种间互作而降低底质甲烷产生潜力.

    底质生物扰动产甲烷菌菌群互作产甲烷途径

    投喂频率对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幼鱼生长、体成分、消化系统酶活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平洪领付铁中张涛史会来...
    1550-1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投喂频率对横带髭鲷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及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7.13±0.93)g的活力较好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4个实验组的投喂频率分别是1次/d(F1)、2次/d(F2)、3次/d(F3)、4次/d(F4),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增加,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有所上升,但F3和F4组没有显著差异,F4组较F1组终末体重增加了 8.29 g、增重率提高了 63%、摄食率提高了 20%、特定生长率提高了32%;F3组肥满度和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最低;胃部胃蛋白酶受投喂频率影响活性逐渐下降,脂肪酶在F4最低,淀粉酶在F1最高.后肠胃蛋白酶活性整体上>前肠>中肠,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整体上大于前肠和中肠.肝脏胃蛋白酶在F4活性最高,脂肪酶和淀粉酶在F2活性最高.不同投喂频率对横带髭鲷肠道形态结构差异,F4组肠壁厚度变薄.综上所述,从促进横带髭鲷幼鱼生长、肌肉营养成分及肠道健康的角度考虑,横带髭鲷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横带髭鲷(Hapalogenysmucronatus)投喂频率生长营养成分消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