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惠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惠州学院学报
惠州学院学报

赖美琴

双月刊

1671-5934

xb@hzu.edu.cn

0752-2527281

516007

广东省惠州市金山湖

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它的前身是《惠阳师专学报》,1994年更名为《惠州大学学报》,为季刊。2002年刊名更改为《惠州学院学报》,刊期为双月刊,每年第1、2、4、5期是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期为自然科学版。《惠州学院学报》乃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国内刊号为CN44-1553/Z;国际连续刊号为ISSN 1671-5934。本刊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我刊在首届全国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质量进步奖;并获第二届广东高校学报三等奖。2003年4月,又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3年8月荣获惠州市第二届内部刊物评优活动三等奖。自1995年以来,我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先后有5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复印。目前编辑部工作人员6人,其中副高3人,中级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2人,本科3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把法律作为一种修辞"命题的思想政治教育阐释

    宋皓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金钊教授的"把法律作为一种修辞"理论的中心要义在于完善作为社会治理核心的"法治"本身的话语,尤其要避免在法律范畴内使用道德修辞、政治修辞等其他话语体系.在传统视角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具有"规训"的性质,其往往采取政治的、道德的和伦理的修辞,而缺乏对于"法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因此,如何将"法治"纳入具有意识形态规训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而在教育本身的意义上建构一种"把法治作为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训立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多面向的关键环节.

    法律修辞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规训社会化

    论我国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夏偲雨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具有历史传承、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等多重意义.目前经由文化法、知识产权法的茶叶类非遗法律保护存在法律制定主体间协调不足、未能形成非遗保护合力、通用名称的保护模式乏力等问题.基于整体性视角,可窥见我国对茶叶类非遗的保护未能贯彻文化法治的理念,亟待进一步优化文化规范体系,并建立法律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出应在理念维度实现文化法治对茶叶类非遗的理念性指引,在规范维度完善央地对茶叶类非遗的文化法治理,在实践维度探索多部门法对茶叶类非遗的协同式保护.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法学知识产权

    苏轼"以赋为诗"与诗赋同源论

    蔡凌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源于诗骚,从汉代散体大赋,到两晋南朝至唐宋,赋体经历了诗化、骈化、散文化的发展演变阶段.以赋为诗,以文为诗都是文体之间互动互融现象,班固在其《两都赋序》中有评"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艺文志》有专门的"诗赋略",《文心雕龙》也有诠赋篇作专门论证,曹丕《典论·论文》"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定位,可以说从赋诞生之日起,就与诗和文密切相关,诗赋同源早有定论.宋明以降,赋从诗化走向散文化,赋作与散文的关系更加密切,苏轼就是赋的诗化向赋的散文化转变的关键节点.他是"以赋为诗"的最后辉煌,苏轼以赋法之心,赋学之迹作诗.铺陈、用典、排律、夸饰,运用这些赋法入诗,在尊体之上有所破体,苏轼以赋为诗提升了诗体的表达领域,成为诗赋同源的又一佐证.

    以赋为诗诗赋同源诗赋互渗

    苏轼词白发意象考论

    李准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词白发意象主要表现出三种情志内涵:时光流逝、世事变幻;离别之情;归隐.这些内涵在历时性上分别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白发意象的书写在语言、意象组合层面的运用具有独特性.在语言层,它不注重修辞技巧,却注重否定性词汇的使用.在意象组合层,白发常与酒、花、梦相结合,形成具有互动性的表意之象.北宋词史中,苏词对白发意象的运用增多,创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它摆脱了长生愿望、珍惜时光的浅层意义,表现出更加诗化的人生内涵和生命意识.

    苏轼白发意象白发之"意"意象运用

    光亮·时光·荣光——苏轼诗歌的"光"书写

    王华争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有大量的含"光"之诗,结合"光"本身所具有的"光亮""时光""光荣"之意,可从中管窥其视觉偏好、时间观念、荣光追求,为探究苏轼的人生理念、文学主张、诗歌风格提供新视角.首先,苏轼在视觉上偏爱光亮,其笔下之"光"明亮清丽,进而促成其诗清新明丽的特色,亦折射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其次,苏轼对待时光的态度,由乌台诗案劫前的忧虑恐惧,转向了劫后的旷然达观,这是其诗风转为旷达的一个因素.最后,苏轼曾有以功名为荣光的念想,元祐初时因其任显要之官而功成名就,此念从此释然,心态变得愈加淡泊,诗风也因此更为平淡.

    苏轼视觉时光荣光

    基于动词体貌特征的汉语致使动结式核心的研究

    刘金虹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动结式核心问题一直争论纷纭,有词汇核心说,也有功能核心说,有单一核心说,也有多元说.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后聚焦表述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致使动结式,依据体貌特征将前项动词分为虚义动词、活动情状动词和完成情状动词三类,然后再用向心结构理论和被修饰原理进行检测,观察致使动结式的语义投射到句法构架的方式,证实三类动词所在的致使动结式的句法核心有所不同.

    致使动结式体貌特征句法核心完成情状

    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诗歌汉译研究——以周建新和江枫对狄金森"I Never Saw a Moor"一诗的翻译为例

    谢静文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语篇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为基础,广泛地应用于诗歌翻译研究.从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及语域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I Never Saw a Moor"一诗,并探究周建新和江枫两种汉译文与原文的"元功能对等"情况.分析表明,功能语篇分析应用于分析诗歌及其译文,可以为狄金森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并得出结论:周建新的译文贴切、自然,反映原文风貌,更注重"译味";江枫的译文简洁、流畅,传递原文语义,基本实现"译意".

    功能语篇分析艾米莉·狄金森周建新江枫汉译文

    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

    徐宁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既是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训练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技能,培育正确就业观念,树立职业理想的重要课程.以"生涯唤醒"一堂课为例,从挖掘思政元素、精选思政素材、设计融入方法三个角度讨论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和升华点,梳理出蕴含在生涯长度、生涯宽度、生涯厚度知识中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挖掘"家国情怀、思想品质、社会责任"等三个思政元素.在精选思政素材方面,围绕三个思政元素通过榜样故事,国家政策,历史人物等途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在设计融入方法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用叙事反思法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以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生涯唤醒

    考研学生心理压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武培博冯文靖曹科岩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理压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并非只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面临考研挑战的学生来说,成功"上岸"的关键在于能否将适度的心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增加学习投入.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美不胜收"模型,探讨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知觉压力量表(SSP)、社会支持量表(MMSSP)和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对中国民办高校432名考研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压力正向预测了考研学生的学习投入,同时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心理压力对学习投入的正向预测作用逐渐减弱.这一结果为如何在心理压力情境下通过社会支持改善考研学生的学习投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心理压力学习投入社会支持美不胜收模型

    作品选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