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欧阳康

双月刊

1671-7023

jsshust@mail.hust.edu.cn

027-87543816

430074

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在四项基本原则及双百方针指导下,立足于国情,坚持问题意识,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研究并进的学术定位,以良好的学术规范、品质和求真务实的学术追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运行二十年及其深化改革

    张盈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已有二十年,在参与企业数、职工数和基金积累规模上都呈向上趋势,但覆盖率始终偏低.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定位的历史演变出发,分析该制度建立二十年来的发展成效和当前出现的瓶颈问题,发现该制度在其孕育期就确定的"从属"定位制约了企业年金的成长,造成企业年金对国有经济主体过度依赖以及"合意覆盖面"受单位意愿决定等问题.作为"重要支柱",企业年金的覆盖目标应指向"所有具有就业收入"的人,以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集合计划"作为扩大制度覆盖范围的突破口,并从理念、组织、政策支持、产品、治理机制等多个方位,提出深化企业年金制度改革的建议.

    企业年金覆盖率集合计划深化改革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回溯与展望

    齐传钧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经多年演进,企业年金制度已成为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然而,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经济体量,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仍显不足,其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官方数据及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揭示我国企业年金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如何推动企业年金实现跨越性增长;如何合理评估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用;如何有效提高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基于此,应从激发企业内在动力机制着手,对现有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不必一味强调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性,而要注重该政策的公平取向,同时还要优化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以期为我国企业年金实现质的飞跃提供坚实支撑.

    企业年金投资收益养老金税收优惠

    完善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理念与系统优化

    高庆波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层面来看,企业年金制度突出表现为覆盖范围狭小、逆向收入再分配且发展动力不足.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激励效应生效至少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企业拥有大量高薪雇员,二是企业工资总额不能自主决策.激励效应的生效条件也是导致既有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有限,进而导致缺乏发展动力的根源所在.在既有制度日益受到劳动市场结构变迁冲击的情况下,建议企业年金制度的设计理念在注重古典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向行为转化,从养老保险系统的角度出发,实现多层次、多支柱间的协同发展.

    企业年金行为经济学自动加入制度变迁养老保险

    "参加强度-受托集中度"框架下企业年金组织管理形式改革及其对覆盖面的影响

    孙守纪郑秉文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年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因覆盖面狭窄而饱受诟病.为了解决这个顽疾,提出"参加强度-受托集中度"理论分析框架,其"灵感"来自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的三次养老金革命.在这三次养老金革命中,养老金组织管理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推动DC型信托养老金扩大覆盖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际业界赞誉.将国际养老金改革主要措施归纳为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和建立平台受托模式,据此提出的"参加强度-受托集中度"理论分析框架,既是对主要发达国家养老金组织管理形式改革前沿的总结,也是衡量养老金改革力度和运用FinTech深度的一个参照;既适用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也适用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可描述各类养老金计划的静态分布,还可分析各国养老金改革的动态趋势,同时也能洞察中国企业年金组织管理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导致覆盖面狭窄的原因.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框架,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企业年金覆盖面的扩大,为"十五五"规划期间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提出改革建议.

    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受托模式选择多支柱养老金政府与市场关系

    养老基金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基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协同视角分析

    房连泉郭娟
    47-5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老基金是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激发养老基金的潜力,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还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部分OECD国家的经验,探讨养老基金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养老基金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良性互动关系,就壮大中国养老金融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活跃资本市场与提振投资信心,二是加大养老基金投入科创企业的力度,三是引导养老保险基金关注绿色投资与社会责任,四是加快培育发展普惠型养老金融,五是推动养老基金与数字金融的协同发展.

    养老保险基金金融高质量发展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信息优势的上下分化:数字时代多层级政府治理变革的一个动力机制

    向静林钟瑞雪艾云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出现了"数实相融"的新型治理情境,推动中国多层级政府治理呈现出"上下共治"的新模式,其中的动力机制之一是"信息优势的上下分化".研究细致分析了高层级政府的数字信息优势和低层级政府的属地信息优势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模式,发现高层级政府在线上行为信息、跨域关联信息、超大规模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低层级政府在线下行为信息、在地关联信息、过程事件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二者的信息优势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依关系,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计算、研判、推送和自下而上的信息摸排、核验、反馈,多层级政府之间形成了不同于前数字时代的双向信息流转机制.信息优势上下分化引发的信息流转机制变化及其实际运行的复杂性,值得学界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数字时代政府治理信息优势分化信息流转机制

    组织-社会的双重嵌入与基层司法所的垂直管理改革失灵

    孙美玲陈家建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法所的垂直管理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但这项改革使得司法所的组织运行面临诸多困境,最终在实践中回归到属地管理的模式.以往的研究仅从组织效率或治理风险来解释属地管理或垂直管理的体制选择,忽视了基层治理情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层司法所的业务综合性强,加之组织本身资源缺乏,组织职能的实现需要借用街道的权威获得其他部门的协同,并依靠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建立的在地社会关系网络.当组织嵌入和社会嵌入都出现困境时,司法所垂直管理改革的预期目标注定难以实现.

    司法所垂直管理组织嵌入社会嵌入综合性治理

    竞争性科层结构与基层治理创新异化——兼论竞争性激励的治理限度

    仇叶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政府的创新行为不仅是政绩竞争的产物,也与科层结构所处的整体激励环境有关.在国家治理转型的背景下,为了强化各项任务的推进力度,竞争性激励机制被广泛引入科层体制,意外地塑造出一种独特的竞争性科层结构,纵向部门间的强竞争关系与横向政府间的多线竞争构成了这一结构的核心特征.这导致县乡两级政府都面临着较强的绩效竞争压力,并在条块关系的互动中进一步强化,迫使它们不得不持续提高竞争强度,最终将创新这一高线任务作为应对竞争拉平效应的主要策略.然而,过强的竞争激励并不契合创新规律,反而会不断吸纳基层稀缺的治理资源,从而引发"伪创新"泛滥与基层治理重心偏移.竞争性科层结构构成了当前理解政府行为的重要激励模型,也为反思强激励的治理限度提供了可能.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释放激励强度将更有利于提高治理绩效,建立合理的创新环境.

    竞争性激励基层治理创新科层结构激励扭曲

    统合悖论:行政权集中化配置下县域政府统合治理研究

    易卓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内在组成.近年来,随着资源下乡、监督下沉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推进,国家试图通过纵向调整行政控制权的分配结构,自上而下地设定治理目标和治理过程以规制基层治理体系.在上级对治理目标的高度关注与强激励之下,县域政府横向整合行政资源与权力配置的统合治理意志不断强化,期望能够突破科层体制的层级治理以取得直接治理的效果.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心工作在县域范围内展开,县域政府不得不持续设立各类议事协调机构来应对多重复杂的治理任务,这些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相互嵌套,呈现出再科层化趋势,县域政府的统合意志与领导注意力反而被进一步消耗和分散,实质上弱化了其统合治理的自主能力.因此,随着基层启动多中心工作模式,县域政府逐渐陷入愈是在横向依赖政治动员、集中治理资源和强化统合力度,愈是在纵向产生注意力泛化、激励失灵和治理悬浮的统合悖论困境.在央地关系调整下,超越统合悖论的关键在于重塑常规工作体制,并回归县域治理的主体性.

    统合悖论县域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多中心工作

    商业言论宪法保护的域外经验与中国路径

    龙俊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业言论自由是现代宪法之言论自由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延伸,其概念范围可以通过内涵设定与外延区分予以确认.作为宪法保护的逻辑起点,商业言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语言、文字、图形、标识等方式作出的、影响自己或他人商业利益的言论.从域外实践来看,美国商业言论的宪法保护经历了从"完全拒绝"到"逐渐拥抱"四个阶段,法官们在分歧巨大的司法裁判中逐渐形成对商业言论提供"有限保护"的共识.欧洲法院对待商业言论的态度从一开始即表现得十分积极,虽然相关司法实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保护模式,但是其自始至终均采取"商业言论与政治言论区别保护"的方法.美欧保护商业言论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商业言论的宪法保护提供参考借鉴:一是通过宪法非原旨主义的解释方法和经济宪法的观察视角,明确商业言论同等保护的宪法立场;二是通过传统比例原则和域外"四步分析法"的相互融合,构建管制措施正当评价的基本方法;三是通过实体要素和程序制度的优化设计,完善关联规范合宪性审查的保障机制.

    商业言论自由绝对化用语广告法律师广告合宪性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