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

王齐洲

双月刊

1000-1190

inbox@mail.ccnu.edu.cn

027-67868127

430079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1995年创刊(原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主要刊登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择优刊登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研究论文或简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旅游研究30年:国内外文献回顾与展望

    李志飞夏家豪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一环,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选取CNKI中国知网1 118篇中文文献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1 803篇英文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对近30年来国内外乡村旅游高质量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和对比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进程和热点,并对乡村旅游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1)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呈现三个阶段的特点;2)国内研究热点聚焦于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国外研究热点关注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可持续乡村旅游以及大数据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等方面;3)未来乡村旅游研究可从利益分配问题、多学科的拓展研究、经验本土化、数字化、乡村振兴政策结合、人与自然的协调等六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乡村旅游文献回顾研究展望

    中国式都市区化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略论

    马波高丽鑫寇敏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反思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该文建构了中国式都市区化概念,并视之为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空间实践形式.在探索中国式都市区化进程中乡村变迁机理与走向的基础上,该文分析了中国式都市区化中乡村旅游发展的特殊性,包括深度休闲化、资本驱动的"双轮"化和包容乡村性的旅游城镇化,进而提出"旅游乡村"的概念,确立了乡村遗产依赖型、景区毗邻依托型、市场化投资型、小城镇规划型等四种旅游乡村建设的主要形式,并对其发展关键点、政策扶持要点和动态监测评估重点分别予以论述,以求助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都市区化乡村旅游旅游乡村高质量发展

    旅游发展背景下藏族社区居民生计适应的集体行动实践——以夏乌村为例

    孙九霞王文慧王钰宁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行动的积极效能需要结合乡村发展的现实进行充分探讨.通过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更需基于有效的集体行动,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该文选择西藏夏乌村作为案例地,通过长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对虫草"挖三休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轮流打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旅游参与实践路径的研究发现,夏乌村集体行动实践具有强烈的自发性,组织上的村民小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均质化、公平的发展理念,使得村民个体平等决策和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可能.该文结合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生计条件和社区文化,依托夏乌村集体行动的实践方式和集体行动的制度形成过程,呈现当前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集体主义困境的可能路径,重点讨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在集体行动实践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个体行动和集体行动在过程中产生策略性互动,并为旅游发展奠定充分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

    旅游发展生计适应藏族社区集体行动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功能、短板与优化路径

    宋瑞刘倩倩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分析乡村旅游的潜在功能、发展短板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应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同质化问题严重、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文化保护利用不充分、利益共享机制有待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等短板问题.因此,未来亟需从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弘扬特色乡土文化、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优化.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旅游功能短板优化路径

    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明庆忠韩璐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价值共创能有效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旅游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以云南多案例剖析旅游多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1)"主体间整体性"是旅游价值共创与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关系的"系统性基础";2)共享"资源"基础、共通"互动"本质、共推"价值"协同、共契"因果"链条是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3)旅游者资源主导、外来旅游经营者资源带动、村寨旅游精英协同村民推动、跨村村民间协同、政府与村寨协同、村寨集体经济跨产业价值协同是旅游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路径;4)旅游主体间依据各自价值主张进行资源匹配,从操作性资源到对象性资源的整合中实现服务交换,资源流动、整合中推动现代化要素的在地村寨融入和适应性演化是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研究为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与乡村现代化可持续融合、发展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旅游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民族村寨旅游价值共创促进逻辑实践路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长江经济带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兆峰刘路锋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居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如何促进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共进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该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分析2011-2020年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水平研究期内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而出现跌落,居民共同富裕水平则呈整体逐年上升趋势;两者均呈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但中上游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相近.2)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重庆和贵州两地上升较快,2020年各省市受到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下游地区高于其他地区.3)GTWR模型表明,人口密度、环境治理投入、旅游收入占比、人均GDP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地区影响强度和波动方向不同,其中人均GDP影响为正向且影响作用较强.

    居民共同富裕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时空地理加权回归长江经济带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

    李江敏张佳泋郝婧男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游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性保护、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六维循环"生成机制,同时明确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和生成表现,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基于空间内部形成的人地关系的特殊表达,贯穿了整个乡村非遗旅游空间生产全过程.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涵盖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是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而认知内容、情感倾向、行为意向是乡村非遗主体地方认同的生成表现.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地方认同

    乡村民宿价格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朝辉李思梦乔浩浩高杨...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选取黄山市黟县为案例地,采用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和特征价格模型,研究民宿产业定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宿房价整体呈现以碧山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民宿高值区,以塔川、南屏、关麓、卢村和屏山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型民宿次高值集聚区.2)不同等级民宿区位选择偏好不同,中低档民宿主要依托旅游景点呈现多组团集聚分布,而高档民宿较为分散,未形成明显的集聚.3)民宿房价的空间分布与旅游吸引物、区位特征、场所空间、户外景观、原生态环境等因素高度相关.4)房源特征对民宿定价的影响最大,经营投入、品牌声誉和景观特征等因素影响次之.

    乡村民宿空间分布房价影响因素黟县

    城乡等值化视角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

    刘民坤邓小桂任莉莉梁连健...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通过旅游驱动乡村治理已在实践层面和理论研究中受到持续关注,但是对其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的探究还有待深化.该文基于城乡等值化视角,分析旅游驱动城乡要素流动改善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能够打破乡村治理的边界,桥接城乡要素的流动,通过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流动来推动乡村治理;2)在城乡等值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通过调整土地、人才、资本、文化、生态、技术等城乡要素的流动状态,在乡村治理层面形成响应,进而助推达成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多元治理目标;3)应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将其置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框架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积极贡献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

    城乡等值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理论逻辑作用机制

    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王耀斌李颖赵瑞涛姚蓉...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乡村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贡献和价值.该研究通过对321位返乡旅游创业农民工进行的调查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对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如何影响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幸福感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创业动机能够显著提升创业幸福感;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动机提升创业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二者存在链式中介效应;返乡农民工的乡村旅游生存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完全中介效应,社会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性创业动机比生存性创业动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幸福感更高.

    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创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