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何俊

双月刊

1674-2338

hsyxuebao@hznu.edu.cn

0571-28865870 28865871

310036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林街16号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杭州师范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1979年8月创刊,1983年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120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多年来以创高水平学术期刊为目标,关注中国社会变革、理论前沿与学术自身增长,实事求是,繁荣学术,积累文化,服务于科研教学。本刊学术优势在文化、哲学、历史、学术史、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走专题化、特色化道路,先后设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研究”、“20世纪学术回眸”、“现代性与中国文化传统”、“90年代研究”、“当代小说讨论”、“21世纪学术研究”、“21世纪哲学前沿”、“媒介与大众传播研究”、“语言及其应用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浙江地方学术文化研究”专栏,推出特邀主持人制度,邀请著名学者主持重点专栏,约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撰写高质量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与专题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获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浙江省一级期刊的称号(浙江省学报仅两家)。199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执行优秀奖。2002年蝉联第二届中国国百强社科学报,同年9月,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比,被评为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社科学报仅一家)。 2004年是被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国家期刊方阵评选的10家期刊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天人角度看《庄子》的情气交通与抒情品质

    赖锡三
    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绝不否定"情境"中的"情感"流动这一"情实",而且更在意什么样的情感品质是美好的、适宜的、自然的状态.其中关键便在于"情能否通""情能否宜""情能否化而不固",在"气论-抒情"的框架中,思考《庄子》在"承认"情境中的情感兴发流动的前提上,如何进一步讨论抒情的"品质"问题,而不是"情感"的有无问题.《庄子》为何经常被误解为情感否定论者,一般人想起《庄子》,很容易想起"无情"或"忘情"之说,不免对《庄子》产生"否定情感"(无情)或"超越情感"(忘情)的笼统印象.这种既定印象,可能来自对《庄子》两则有名故事的浅解或误读,一则是有关庄子和惠施对"有情与无情"的论辩,另一则是有关庄子妻死却鼓盆而歌的无情形象.对这两段故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再澄清、讨论,希望复归《庄子》有关抒情品质的用心所在.总之,《庄子》所要"无"的情、"忘"的情,无非是那种我们的妄想可固持不放的是非之心、偏见之情,而"无"掉了这种挂于一端一偏的心绪情思,人生绝不是走向空洞光秃的心灵白板,反而迎来更丰富、更自由,也更加优质的情感状态.

    《庄子》抒情气化无情

    《校勘学方法论》所见胡适校勘学思想平议——兼论其对王念孙理校成果的批评

    张锦少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适是近代中国的学术巨擘,对清代学术的研究可谓继梁启超以后的第一人,他在1930年代撰作的《校勘学方法论》中对王念孙的理校成果持批评的态度,而此文原稿现藏台湾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通过比对草稿与定稿所见删乙改订之迹,配合胡适手稿、书信、日记等材料,尝试考见胡适校勘学思想的学术脉络与嬗变之端倪,并以中西校勘学比较为参照,辅以近世出土文献材料与王念孙理校成果的比对,评骘胡适校勘"重对校,轻理校"思想之得失.

    校勘学理论胡适王念孙20世纪中国学术史

    严复"究心赵宋一代历史"观念探讨——兼论严复对王安石变法之态度

    余辉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复曾对弟子熊育钖称其对中国历史的基本态度是"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这被认为是近代学界重新认识宋史独特价值的宣言.严复对宋史并无甚深造诣,但全面检讨他的相关著作可发现,他对王安石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不仅钟情于王安石诗词,还曾手批《荆公文集》,对王安石变法也有颇多论述.结合严复的相关文字,发现其所言"究心赵宋一代历史"主要指的是研究"王安石变法",而这一"究心"既有"变法救亡"的现实关怀,又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反映出近代思想先驱严复将海外理论与中国历史现实相结合的社会关怀.

    严复宋史研究王安石变法熊育钖

    "死是永生的门"杂考

    坂井洋史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40年代,巴金和他的好友缪崇群以《死》为共同标题写了散文,都将"死是永生的门"这句话放在开头部分.经过一番考查,基本推断这句话来自依据《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的弥尔顿《失乐园》中一段话.其实,这句话在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蒯斯曛等作家的作品中也作为重要的观念之表象而被使用,不能说是仅仅反映巴金和缪崇群个别生死观的引用.我们可以从如此现象看出,在宁肯牺牲个体生命也要换取更大利益的功利主义生死观占到主流的话语空间中,在一种形而上的、非功利的"真理"(如"爱情")上认出堪与独一无二的形而下价值即"生命"相抗衡之价值的观念(对于"死"的憧憬)构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深入现代领域的一个标志.探索巴金和缪崇群所引用一句话的来源此一琐碎考据为出发点,揭示以生死观的多样性为切人的文学史新视角之可能性.

    巴金缪崇群《失乐园》《新约圣经·马太福音》郭沫若蒯斯曛生死观

    女学生——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及其他

    周立民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巴金小说叙述中的不同"女学生"形象和它背后承载的"五四"观念,尝试探讨曾在读者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激流三部曲"何以在"五四"时代结束后多年,回溯叙述"五四"旧事、其意义又何在等问题.这既是基于启蒙者立场巴金在1930年代亲身感受到的五四价值观受阻、被质疑的现实,又有他对此的捍卫和更进一步的思考,"激流三部曲"由此不仅成为最为直接反映"五四"价值观的现代长篇小说,而且还是"五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传播和实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部作品.从这个视角看待巴金和他的创作,会认识到在现代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的进程中,巴金作品的不凡价值和特殊意义.而巴金对于"前女学生"后来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对于今天的女性解放之思辨仍然是有效的思想资源.

    巴金女学生"五四"意象

    一个学术"单干户"的浩大工程——李存光的巴金研究述评

    胡景敏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存光先生的巴金研究始于1963年,至今已逾60年.巴金研究是李存光着力最多的学术领域,他一直坚守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巴金文献的搜求、整理、考辨与研究;二是巴金生平活动研究与传记写作;三是对巴金创作及巴金研究史的研究.在巴金文献的整理研究中他集当代之大成,在巴金的生平传记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整个学术历程既参与了巴金研究的演进,又塑造着巴金研究史的样态.他是巴金研究者,也是巴金研究的见证人、塑造者.

    李存光巴金研究文献整理传记研究

    佛学、现代性与冥想科学

    张颖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以及现代性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对佛教的重构,寻求更符合理性、科学、新型的宗教性心灵.这种主张佛学与科学相互融合的风潮亦影响当今的佛学界,尤其是西方的佛学界,使得冥想科学(即佛教的灵修实践与现代神经学、认知科学的结合)在西方成为跨学科、跨文化之显学.从佛教的知识论及逻辑论证的传统框架,论述佛教意识、心智、灵性等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碰撞:尽管佛教与科学具有相吻合之处,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论上,佛教都不能简约为科学;宗教和科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我们在尊重科学的同时,不能忽略宗教以及宗教体验独有的特质.

    佛学现代性认识论神经学认知科学冥想科学

    家庭和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投入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机制研究

    付卫东陈安妮胡依然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我国东中西7省24个市(区、县)的11797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调查数据,探究家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投入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和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均能显著正向影响学生数字素养,其中家庭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家庭背景的贡献份额较高.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增加家庭和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投入均能显著提升城乡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家庭和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投入对数字意识和数字社会责任的提升效应呈现下降趋势,对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提升效应呈现倒U型;家庭和学校数字化资源的影响均存在单门槛效应.通过机制分析表明,家庭和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投入均可以通过先前数字化学习经历间接对数字素养产生正向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以下建议:数字化学习资源投入应从"学校"拓展到"家庭",既要发挥家校互补作用,弥补城乡学生数字素养差距,又要发挥家校协同作用,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对数字素养"意识层"和"技能层"的差异化效用,同时也要丰富学生数字化学习经验,并加强后续评估,促进学生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

    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意识数字素养影响机制

    数据驱动教学的内涵、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宋萑王馨薇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进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数据驱动教学模式成为大数据时代教育转型的新趋势.但目前我国的数据驱动教学依然面临文化愿景、技术体系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发展困境.基于此,通过三条路径实现数据驱动教学的发展与突破:一是深化实施数据驱动教学的责任和决策意识;二是夯实数据驱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和共享机制;三是创设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数据素养培育体系.

    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教学现实困境路径突破

    新业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的新议题

    李培林
    94-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