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

于渤

双月刊

1672-0334

glkx@hit.edu.cn

0451-86414056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街13号

管理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类期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管理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也是管理学院重要的学术阵地。1987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创刊之日起,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以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面选题、设栏以一片爱心为读者服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本刊在国内经济管理刊物中独具特色,被台湾地区列为大陆重要的管理刊物之一,曾十次荣省、部、国家级奖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容带货对免费知识分享行为的溢出效应

    齐托托王天梅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分享平台推出内容带货形式,试图打造免费与付费相融合的全新知识分享场景.免费知识分享是知识分享平台持续发展的根基,而内容带货的出现是否对原有免费知识分享行为产生非预期影响值得探究.虽然已有研究探究了知乎Live和付费咨询型经济激励策略对免费知识分享行为的非预期影响,但内容带货作为知识分享平台中的新型经济激励策略,如何影响知识生产者的免费知识分享行为尚未可知.利用知乎推出好物推荐策略的准自然实验,基于动机拥挤理论,探究内容带货对知识生产者免费知识分享的数量和努力程度的溢出效应,以及考察内容带货对不同声誉的知识生产者的异质性影响.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回答内容进行细粒度挖掘,将回答内容的文本长度、主题多样性、回答与问题文本的相关性以及三者的均值作为免费知识分享努力程度的测量指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检验研究模型和假设.采用实际经济激励效应检验、平行趋势检验、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更换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安慰剂检验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内容带货对知识生产者免费知识分享的数量和努力程度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表现为回答数量增加、回答文本更长、回答主题更多样以及回答与问题文本的相关性更强;内容带货对低声誉知识生产者免费知识分享的数量和努力程度产生的正向溢出效应比高声誉知识生产者更强,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该结论成立.研究结果为知识分享平台采用内容带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了平台管理者低估内容带货为平台运营带来的总体效益;同时,有助于平台管理者针对异质性知识生产者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进一步发挥内容带货的积极溢出作用.因此,研究结果对于知识分享平台完善商业化转型模式,打造免费与付费和谐共存的知识分享生态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

    内容带货好物推荐免费知识分享动机拥挤理论溢出效应

    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多主体协作与知识转移绩效

    辛冲徐杨吕轲昕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正逐渐取代土地、设备等传统资源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核心要素,但企业难以做到知识资源的自给自足.为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需要不断打破组织边界,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开展多主体协作,以获取外部异质性创新资源.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基于整体层面探讨多主体协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直接作用,关于二者之间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以高技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北京、上海、大连和沈阳的调查数据样本,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协作与知识转移绩效的理论模型,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分析,实证检验多主体协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知识共创的中介作用和组织间依赖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多主体协作正向影响知识共创,知识共创正向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知识共创在多主体协作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联合依赖正向调节多主体协作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而非对称依赖负向调节多主体协作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从企业双边合作关系延伸到创新生态系统多边合作关系中,对多主体协作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给出合理解释,对二者关系的内在机理和边界条件进行分析,弥补了已有研究对知识转移绩效前因变量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协作的研究范围,为多主体协作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方面,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应充分发挥多主体协作的作用,提高知识共创能力,同时强化主体之间依赖关系,避免非对称依赖,为企业开展知识管理以及制定外部合作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多主体协作知识转移绩效知识共创联合依赖非对称依赖

    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双刃剑效应

    戴云田晓明李锐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动荡不安、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下,多数企业都经历了增长失速或增长停滞的情况,唯有变革才能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增长.主动变革行为是组织行为领域的关注热点,其后果研究重点关注了主动变革行为对工作领域的积极影响,缺乏对家庭领域的探讨,尤其是其带来的消极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主动变革行为影响工作-家庭关系的双刃剑效应进行研究,并挖掘其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从资源损耗和资源增益两个方面探讨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双刃剑效应,检验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采用3时点的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江苏4家企业314名员工的调研数据,运用Spss 26.0和Mplus 7.4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可以通过提升个人成就感有效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增加工作-家庭增益;同时,主动变革行为通过加大工作压力引发工作-家庭冲突.此外,领导-成员交换较高时,主动变革行为对个人成就感的正向影响越强,进而通过个人成就感促进工作-家庭增益的间接效应越强.研究结果从工作-家庭关系视角拓展了主动变革行为的后果研究,响应了学界要求更加关注主动变革行为消极效应和双刃剑效应研究的呼吁,较为全面地解释了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机制,拓展了领导-成员交换作为调节变量的理论应用.研究结果对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员工工作家庭和谐,实现个体与组织协同成长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主动变革行为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增益领导-成员交换工作-家庭资源模型

    领导经历的家庭事件对公正准则遵从的跨领域影响

    刘德鹏李珏兴庞旭宏周璐璐...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领导者的公正准则遵从是增强员工公正感知,进而促进员工积极态度和行为、降低消极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致力于探究影响领导者公正准则遵从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但近年来开始转向情景视角,发现任务和人际等情景因素可能促进或抑制领导者公正准则遵从.然而,这些研究关注工作领域中相对稳定或连续变化的特征,忽视了如家庭等非工作领域的因素,以及离散的事件可能对领导者公正准则遵从产生的影响.通过整合情感事件理论和家庭-工作增益理论,讨论在个体内层次领导者经历的积极家庭事件对公正准则遵从的跨领域影响以及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和消极家庭事件的调节作用.采用经验抽样法收集3个地市、3家商业银行、68位中层管理者的470个匹配样本点数据,运用Mplus 8.3对数据进行多水平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并采用R 4.0.3进行基于20 000次参数抽样的Monte Carlo分析,验证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内层次,领导者经历的积极家庭事件通过提升工作中的积极情绪对公正准则遵从产生正向影响.而领导者经历的消极家庭事件越多,积极家庭事件通过工作中积极情绪影响公正准则遵从的间接效应越弱.研究结果丰富了领导者公正准则遵从的前因研究,将影响因素从工作场所内、稳定的情景因素拓展到非工作领域发生的离散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家庭-工作互动领域和情感事件理论的应用范围.研究结果对组织管理者通过更好地塑造和管理家庭环境,进而创造更加公正的工作场所提供了新的启示.

    公正准则遵从积极家庭事件消极家庭事件积极情绪情感事件理论

    外部薪酬差距与高管减持

    孙文刚陈作华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减持引起了投资者、监管当局、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尽管学术界对高管减持动机进行了多角度考察,但仍存在诸多未知因素亟需探索.以高管薪酬视角探索外部薪酬差距对高管减持的影响,有助于全面认识外部薪酬差距的经济后果,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对高管减持行为实施精准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管理层权力理论和有效契约理论,实证检验外部薪酬差距对高管减持的影响,从产权性质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两个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并进一步考察外部薪酬差距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影响.选择2007年至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外部薪酬差距与高管减持显著正相关,且在会计信息透明度较差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在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未呈现显著差异.稳健性检验表明结果稳健可靠.在拓展性检验中发现,相较于薪酬低于行业薪酬中位数的高管,薪酬高于行业薪酬中位数的高管更可能实施机会主义减持,并且外部薪酬差距越大,高管实施机会主义减持的频率和规模也越大.结果表明外部薪酬差距是驱动高管减持的重要因素,同时驱动了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研究结果丰富和拓展了薪酬差距经济后果的理论研究,有助于理解薪酬差距在高管减持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为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更具针对性地制定有关高管减持的监管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对于引导高管有序减持进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制定公平分配收入的政策和举措、培育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合理的经理才能发现机制以及制定薪酬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外部薪酬差距高管减持高管薪酬机会主义会计信息透明度

    企业风险承担与税收规避: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官小燕刘志远陈晓辉郭瑾...
    6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表明税负的高低反映了政府分享企业收益的比例,却很少认识到这体现了政府分担企业风险的程度.由于风险承担水平的差异,企业利用税收与政府进行风险分担的需求不同.高风险承担企业由于面临严峻的资金困境,更需要政府分担风险,减轻税收负担并降低企业实际承受的风险水平,以缓解资金压力.考察企业风险承担对税收规避的影响,以2007年至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OLS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二者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与bootstrap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其内在影响机制,构建交互项检验信息环境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并利用分组回归考察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与税收规避程度的关系在不同企业间的异质性.通过更换变量测量方式、分位数回归、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越高,税收规避程度越高.机制检验发现融资约束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是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企业承担高风险后面临严峻的融资困境,具有动机利用税收规避降低税负,将部分风险转移给政府分担;企业风险承担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增加税收规避的可能性.进一步地,信息环境的改善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缓解高风险承担企业的避税程度,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与税收规避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小规模、非国有和高技术创新水平企业中更强.将风险因素显性纳入税收规避研究中,为企业避税行为提供了新的解释,从税收规避角度拓展了企业风险承担的经济后果研究.研究结论对从结构上优化减税降费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制造业企业需要政府为其分担风险,倾向于通过税收规避降低税负以缓解资金压力,因此,政府在加强普惠性减税的同时更应充分发挥结构性减税效应,税收政策向这些企业倾斜能够更好地激发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动能.

    企业风险承担税收规避融资约束会计信息可比性信息环境地区金融发展水平

    基于产品情境的消费者跨屏购物行为前因

    孙鲁平汤佳丽汪平
    8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跨屏购物已越来越普遍.在同一次购物过程中,企业和客户的接触点可能散落在多个屏幕终端,为获取更全面的顾客洞察以指导企业决策,深入理解消费者跨屏购物的行为规律和影响因素至关重要.聚焦于跨屏购物的前因,特别关注产品情感强度与信息强度的二维度特征,探究产品情境对跨屏购物行为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和消费者异质性.采用问卷调查收集200余名消费者的购物经历,采集近120万名真实消费者跨屏幕终端的点击流数据,使用逻辑回归探究产品情境对跨屏购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屏幕协同的中介作用.搭建分层贝叶斯模型探索产品情境对跨屏购物行为影响的消费者异质性.结果表明,消费者进行跨屏购物主要出于理性考虑,产品信息强度越高,跨屏购物的概率越高;产品情感强度越高,跨屏购物的概率越低.产品信息强度通过正向影响屏幕协同中的效用因子提高跨屏购物的概率,而效用因子和体验因子同时在产品情感强度与跨屏购物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且二者的中介作用相反.产品的情感强度越高,跨屏购物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越高,但消费者体验降低,使消费者不容易进行跨屏购物.分层贝叶斯模型的结果表明,产品信息强度和情感强度对跨屏购物的影响在人群中的异质性并不明显,只有受教育程度在信息强度的正向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产品信息强度对跨屏购物的正向影响越强.从产品情境出发探究跨屏购物行为的前因及其影响路径和影响条件,揭示消费者为何及何时跨屏购物,为对跨屏购物行为的研究提供新视角.研究结果为企业在不同屏幕终端上合理分配营销资源提供了有益参考,帮助企业根据产品特性及时调整在手机、电脑端等设备上的营销策略.

    跨屏购物情感强度信息强度屏幕协同消费者异质性

    品牌与虚拟代言人兴奋个性一致性对社交媒体参与的影响

    孙雨笛江红艳刘恬
    10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代言人策略能够增强品牌对代言人的可控性和可塑性,缓和传统代言人形象与品牌个性不匹配的风险,成为品牌触及消费者的有效途径.尽管已有研究发现传统真人代言人与品牌存在一致性优势,但针对品牌与虚拟代言人个性一致性方面仍缺乏研究.基于期望违背理论和联想网络理论,从兴奋维度细化品牌与虚拟代言人个性一致性的研究思路,提出二者兴奋个性一致性对消费者社交媒体参与的非线性关系假设以及产品设计非典型性的调节假设,并开展3项实证研究验证假设.研究1为问卷调查;研究2通过爬取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真实数据,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共同检验品牌与虚拟代言人兴奋个性一致性对消费者社交媒体参与的非线性影响;研究3为实验室研究,运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检验产品设计非典型性的调节作用.研究1结果表明,品牌与虚拟代言人兴奋个性一致性与消费者社交媒体参与呈U形关系,即与品牌与虚拟代言人兴奋个性中度一致相比,二者高度一致和低度一致时,消费者社交媒体参与较强;研究2在真实社交媒体数据中再次验证了研究1的结果;研究3的结果表明,当代言产品为非典型设计时,品牌与虚拟代言人兴奋个性一致性与消费者反应呈U形曲线关系,当代言产品为典型设计时,二者关系呈正向线性关系.聚焦虚拟代言人这一前沿话题,丰富了代言人营销、消费者社交媒体参与、视觉营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扩展了期望违背理论和联想网络理论在代言人营销中的应用,为品牌针对非典型性不同的产品选择适宜的虚拟代言人以促进消费者社交媒体参与提供建议.

    虚拟代言人品牌与虚拟代言人兴奋个性一致性社交媒体参与产品设计非典型性U形关系

    主播人数与产品类型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影响

    冯蛟于恒薛梅虎娜娜...
    12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播带货赢得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型营销方式.主播作为直播带货的行动主体,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人数效应是社会互动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采用一人主播和多人主播均已成为企业常用的直播策略.但鲜有研究关注主播人数和产品类型匹配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构建整合的理论框架,聚焦主播人数与产品类型相匹配的视角,探究主播人数与产品类型交互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进一步探讨感知可诊断性对该影响的中介机制.采用情景实验法,通过3个研究检验主播人数与产品类型交互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及感知可诊断性的中介效应.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主播人数与产品类型交互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效应;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bootstrap分析,检验感知可诊断性的中介效应.研究1结果表明,主播人数与产品类型交互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当产品类型为体验品时,多人主播会带来更高的购买意愿;当产品类型为搜索品时,一人主播会带来更高的购买意愿.研究2结果表明,感知可诊断性在主播人数与产品类型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3通过完善多人主播场景,采用视频实验材料,再次验证上述结论.基于人数效应的视角,研究拓展了直播购物情景下主播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揭示了直播带货中与不同产品类型相适配的主播人数,为企业开展不同产品类型直播带货时的主播选择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直播带货人数效应产品类型感知可诊断性购买意愿

    基于区间转换模型的区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董明华张佳芸熊熊
    13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快速构建,使各地区的金融交易往来日益频繁.然而在各地区域性金融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越发紧密的金融交易网络增加了区域性金融风险跨区域传播的可能,对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数对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的风险状况进行测量,并通过风险溢出网络的方法测量各区域之间的风险溢出程度.最后,基于区间转换模型分析不同宏观背景下,各省市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关系并进一步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发达省份而言,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份更容易面临较为严重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压力.同时风险溢出网络结果也表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等区域性金融风险较大的省份往往表现为风险净输入者.除此之外,当宏观经济处于低经济景气或具有较高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区域性金融风险溢出总效应有显著提高.各省市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会发生变化,其中,中部地区无论在何种宏观经济状态下都具有较强的风险溢出效应,而西部地区则更多扮演着接受风险溢出的角色.东北地区在不同情况表现差异较大.另外东部地区在经济状况良好时,对其余省份的风险溢出更明显,而在经济状况较差时,则起到吸收风险的作用.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自身产业结构的特点.研究为监管者在不同宏观环境下调整相关政策、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具体科学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

    区域性金融风险风险溢出效应经济景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区间转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