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舰船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舰船科学技术
舰船科学技术

张培元

月刊

1672-7649

JCKXJS@shipol.com.cn

010-64831773-810

100192

北京市朝阳区双泉堡甲2号

舰船科学技术/Journal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舰船科技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促进中国舰船领域的学术与技术交流,推动舰船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舰船科技人员提供学术讨论与技术交流的园地。本刊的专业性、学术性、技术性和导向性强。主要刊登中国舰船领域和相关行业的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方面的论文。选题范围包括舰船理论研究、舰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舰船系统工程以及与舰船相关的内容。作者为参加我国舰船研制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直接从事产品设计、课题研究和情报研究工作的专家及业务骨干,从事海军装备工作的科研人员,相关院所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大专院校的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本刊的读者为船舶及相关行业的各级领导、专家、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船舶科技感兴趣的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排气防浪止水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

    刘金标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止海水进入无人水面航行体排气管,设计一种安装于排气口顶部的排气防浪止水装置,对其结构组成、动作原理进行简要概述,建立其挡水翻板旋转和浮子上浮力学数学模型,测试样机壳体密封性和水下漏水率及最大功率柴油机排气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正常工作时排气顺畅,没入水下时浮子上、下运动灵活,漏水率均小于2L/min,满足了技术指标,为后续更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水面航行体排气防浪止水装置排气浮子密封漏水率

    波浪增阻数值计算在高速船舶船型设计中应用

    孙东辉许东方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船舶通过船型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波浪增阻,从而实现海上快速救援的目的.本文研究波浪增阻的数值计算方法,包括势流二维切片法以及RANS/LES混合法,阐述2种计算方法的原理,对波浪增阻频率响应函数进行对比计算.以减小波浪增阻、提升稳定性为船型设计优化目标,使用势流二维切片法以及RANS/LES混合法对优化前后的波浪增阻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可实现对波浪增阻的数值计算,RANS/LES混合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更适合于评估复杂的水动力性能.

    波浪增阻数值计算高速船型设计

    结合水动力理论和统计学的船舶富余水深计算

    李艳超张敬晓韩頔苏永军...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余水深的合理设置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海况的船舶安全航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基于水动力理论的船舶富余水深计算模型,使用Huuska方法对船舶下沉量进行计算,得到船舶富余水深的计算公式,分析不同规格船舶富余水深计算值和测量值之间存在误差的原因,提出将统计学应用到船舶富余水深计算中,基于散货船的历史经验数据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基于统计学的富余水深计算结果对水动力富余水深计算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实践中将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升富余水深计算准确率.

    水动力理论富余水深Huuska统计学一元回归

    航海模拟器中登陆艇抢滩退滩运动建模与仿真

    张春雨孙洪波蒋柳杨沈莉婷...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模拟器的登陆艇抢滩退滩运动数学模型.该模型基于动量及动量矩定理建立海床作用力模型,基于悬链线理论建立锚链力模型,并结合分离型建模理论,建立了登陆艇抢滩退滩的六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海床底质、初始速度和海床坡面角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登陆艇在抢滩和退滩过程中的运动轨迹.此外,该模型还扩展了航海模拟器在登陆艇操纵以及船舶搁浅脱浅应急操纵方面的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登陆艇悬链线抢滩退滩数值仿真

    基于动态矩阵方法的欠驱动AUV运动控制研究

    王晓鸣田奇睿陈凯张桐瑞...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欠驱动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在航行过程中的控制问题,提高其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设计一种新型控制器,该控制器以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中的动态矩阵控制(DMC)方法为主回路控制器,其目的是通过模型预测与反馈校正的特点使AUV获得良好的跟踪能力.此外,副回路控制器采用频率较高的增量式PID的控制方法,通过优化模型预测向量,设计模型调控参数,最终获得反应速度良好的内回路控制器,其作用是快速抑制突发性扰动.最后,将此控制器应用于AUV首向与深度的仿真实验中,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器不仅能够满足AUV的控制需求,同时在面对外部时变干扰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自主水下机器人动态矩阵控制PID串级控制

    海斗号全海深水下机器人体积弹性模量建模方法

    卜林海唐元贵郑鹏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海斗号全海深水下机器人万米深潜对重力与浮力的匹配性需求,研究其跨越万米深度过程中因体积变化而引起其浮力变化的海洋环境因素影响机理,分析各海洋环境因素对海斗号重力与浮力匹配的影响;基于机理分析法,构建海斗号全海深水下机器人综合体积弹性模量数学模型,为面向不同深度的作业任务提供浮力配平依据,实现其对不同深度剖面的环境适应性;利用海斗号不同下潜深度的海上试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构建的海斗号全海深体积弹性模量模型的准确性,为全海深水下机器人深度剖面环境适应性实现方案提供了模型参考和理论依据.

    全海深水下机器人机理分析法体积弹性模量深度剖面环境适应性

    波动鳍极地两栖机器人近壁区鳍面运动仿真研究

    黄鑫迪刘铁军阎述学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北极海冰消融,北极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而两栖机器人在极地极端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一种波动鳍极地两栖机器人概念样机,并建立波动鳍结构及运动学模型.针对近冰底观测任务,将波动鳍分为水平摆动和垂直摆动2种运动模式,通过数值仿真方法探究了波动鳍在近壁区不同运动模式下受力、压强以及涡量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摆动的波动鳍离壁面越近,升力越大,且存在临界幅值,幅值高于临界值时,推力随之减小;幅值低于临界值时,推力随之增加.垂直摆动的波动鳍离壁面越近,推力越小,负升力越大.波动鳍推力和升力的变化原因是鳍面与壁面之间空间的变化,改变了流体流动结构,从而改变了波动鳍周围的压力场和涡量场.

    极地两栖机器人波动鳍近壁区水动力特性

    基于Workbench的圆筒形FPSO运动响应分析

    孙伟田玉芹王志敏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不断向深水方向发展,圆筒形FPSO逐步在深水环境中得到推广.为掌握这种新型平台的水动力特性与响应特点,以作业于英国北海的壳牌企鹅FPSO为研究对象,确定其主要结构参数,利用Ansys/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建立圆筒形FPSO的水动力模型,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水动力分析和强度校核;并在不同的环境工况下进行时域运动响应比较,分析圆筒形FPSO的水动力性能;最后,通过改变圆筒形FPSO外型尺寸,进行时域运动响应分析和参数比较,研究其外型变化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圆筒形FPSO运动响应时域分析

    数字孪生技术在燃气轮机设计领域的发展展望

    张靖凯王志涛李淑英魏鹏飞...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船舶航行对燃气轮机动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试验-设计反复迭代方式无法高效支撑设计需求,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拟实体与物理对象的精准映射,支撑传统设计体系向数字化设计转变.本文论述燃气轮机在设计阶段面临的挑战,归纳多保真且具有时效性的数字孪生体构建技术,总结高维模型的降阶方法.为形成闭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给出设计阶段数字孪生体的衍生策略,指出动态自适应所需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孪生技术在燃气轮机设计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燃气轮机数字孪生降阶模型数字化设计

    基于圆柱壳舱段船舶典型动力设备系统性能分析

    陈道仓夏兆旺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层隔振系统广泛应用于车辆、船舶、机械等行业.船舶机械设备振动通过隔振装置传递到船体结构进而向水下辐射噪声,建立基于潜艇圆柱壳舱段的典型动力设备双层隔振系统模型,研究了筏体结构、基座结构等参数对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筏体结构对圆柱壳舱段的动力设备,在一定频率下隔振性能影响明显,安装阻振结构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隔振性能,安装阻振质量后,在0~1000 Hz频段隔振系统的平均振级落差提高了 0.2 dB.合适的阻振质量安装位置在900~1 000 Hz最大可提高系统的隔振性能7.3 dB.研究成果可为舰船的动力设备设计提供借鉴.

    隔振系统圆柱壳舱段振级落差阻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