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治学院学报
长治学院学报

李忠康

双月刊

1673-2014

Chang.Zhixueyuan@163.com(理);czxyxb@yeah.net(文)

0355-2178466

046011

山西省长治市城北东街73号

长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长治学院学报》原名《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本刊创刊于1984年,是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由长治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双月刊。(其中1、3、4、6期刊发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2、5期刊发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科学发展,规范办刊;倡导学术创新,推崇经世致用;发掘元生资源,张扬地域文化;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栏目:政治法律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字研究、历史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及自然科学研究等。特色栏目:地方文史研究。本栏目的主要选题有:太行山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研究、上党文化研究、赵树理研究、山西方言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族资产阶级观的发展及当代启示

    王晓丽姚蕾刘友田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看待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论述和政策措施,对于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及其经营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结合毛泽东民族资产阶级观,立足新时代实际,可以得到以下启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团结私营企业主阶层,同时注意规范引导私人资本健康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时注意防止资本主义腐朽作风侵蚀.

    毛泽东民族资产阶级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企业主阶层

    明清山西城隍信仰与地方社会

    朱新宙刘永海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城隍信仰在山西地区广泛传播,建立起一套完整、有层级的信仰体系.中央与地方以城隍信仰为媒介互动,在各地域社会内部形成相对稳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隍信仰.山西地区以各级城隍为中心形成权力的文化网络,形成各级区域社会的活动空间,城隍信仰在其中通过宗教活动、民间习俗等多种途径进行政治、道德教化,对于维系地方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围绕城隍信仰形成的庙会、文学作品、民俗故事等对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事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山西城隍信仰地方社会政治教化

    新时期地域乡土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效果研究——以《人生》《高兴》《红高粱》的读者反馈为例

    张立友赵赟颖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域外读者阅读层面的接受效果是考察中国文学"走出去"成效的重要维度.海外读者的新时期地域乡土小说的阅读评论集中于《红高粱》《人生》和《高兴》三部作品.地方乡土文化、地方性与世界性的乡土写作特色以及当代中国现状是域外读者关注的焦点.翻译是作品跨文化传播力构建的关键,应处理好乡土文化传真与可接受度的平衡.三部乡土小说在英语世界的好评和良好接受得益于乡土文化主题设置、成功的乡土文化译传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的鼎力相助.这些为提升中国新时期乡土小说域外传播效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新时期乡土小说英语世界读者评论传播力

    《浮生六记》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汪琳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聚焦沈复的《浮生六记》,将翻译此书的译者视为同一译者群体,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同一译者群体的不同译者在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面上的共性和个性行为,认为译者群体行为有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作品意义,促成中国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而译者群体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提升译者行为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阐释力.

    《浮生六记》译者行为批评译者群体

    活动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探究

    白凤麟高芳芳李云玲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现有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剖析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困境、问题、影响因素及原因、提升方法和路径,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活动理论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工具.本文全面剖析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活动系统,选用有效的中介工具,合力构建共享客体,深入分析活动系统中的矛盾,遵循拓展性学习过程,尝试有效推动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全面提升.

    组织力学生党支部活动理论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情民情教育的路径研究

    李阳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问卷形式对山西某高校进行了随机调查,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国情民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调查发现,此类院校的学生学习国情民情知识的自觉性不强,开展国情民情教育时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还有待加强,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骨干教育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针对性还需加强,课程建设、社会实践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仍需强化.为有效提升国情民情教育水平,地方高校应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国情民情教育"金课"、发挥师生和朋辈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进一步破解国情民情教育发展中的困境.

    国情民情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路径研究

    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及从业学生的对比

    温云芳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特点和学生就业去向,重点比较两类专业及从业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实习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异.虽然两个专业都致力于培养儿童早期教育和照护人才,但在具体培养方向和学生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以及完善课程体系等建议,以期为提高幼儿托育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专业对比人才培养就业竞争力

    世俗信仰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改进对策

    刘利娜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目标,是一种笃定的信赖和执意不渝的追求,是人们对最高生活价值的认定.大学生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目标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生力军,其信仰塑造与坚守尤为重要.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互联网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世俗信仰在大学校园内逐渐滋生并产生不良影响.为了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世俗信仰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世俗信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的力作——评徐丽敏教授主编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从理论到实践》

    向德平
    131-132页

    我校开展党纪学习暨思政教育情景党课《太行追梦人》观演活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