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曾建平

双月刊

1674-8107

xuebao@jgsu.edu.cn

0796-8105826

343009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井冈山大学学报编辑部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劳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理论与培育路径

    马俊峰温兆伦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并强调劳动既是"成物"也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因此,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脱胎传统劳动形式,突破劳动资料的"卡脖子"难题,顺应劳动对象的数据化趋势,阻遏劳动主体的"躺平"现象.从而通过数据劳动新形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即以数字技术助推分工细化,以数据要素确证"集体力",以新型人才构建肯定性劳动主体.此外,在数据劳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一方面,应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驱动数字技术发展,以数据市场化释放数据要素潜能,以完善教育体系形成高素质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需防范数字资本侵入引起的数字技术异化、数据隐性剥削与虚假肯定性主体等潜在风险.由此为数字时代实现生产力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可行的结合道路.

    新质生产力数据劳动劳动分工集体力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王静刘爽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益成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的引入,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个性化和智能化进程,使其能够更加精准把握思政内容、研究思政对象、传递思政方法和评价思政实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数字赋能衍生的思维固化、算法偏差、信息茧房与技术伦理等问题.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把握好数字技术和精准思政的关系基础上,形成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算法技术和强化伦理监管的创新路径,最大限度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精准思政

    伟大建党精神之于青年培养的三维逻辑探赜

    饶华萍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之于新时代青年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引领力.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赓续与青年的成长、培养,在历史、价值、实践的三维逻辑中双向共生、相互促进.在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与"时代"青年具有实践奔赴的同向性、精神创造的主体性、发展过程的传承性特征;在价值之维,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新时代青年筑牢信念根基,培养主动担当,坚定政党认同,发扬斗争精神;在实践之维,通过"唤醒—内化—融通—传递"四个层面的逻辑建构,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与新时代青年培养的双向奔赴,实现"四有"标准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育人目标.

    伟大建党精神青年历史之维价值之维实践之维

    红色资源数据共享体系建设的守正创新与开放融合

    张哲蓄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基因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资源数据是对革命精神的数字化传承,兼具意识形态与数据生产要素的双重使命.目前,红色资源数据正面临"数据孤岛"问题,其价值挖掘不充分,共享程度亟待提高.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共享体系,对意识形态工作守正、文化产业和数字生态体系建设创新有重要引领作用.由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红色资源数据共享的开放性水平,强化科技文化融合力度,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共享所依托的产业融合生态.

    红色基因产业融合数据要素意识形态安全

    解构、共鸣、重塑:长征时期毛泽东在红军队伍中的情感动员

    王奕博赵鑫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凝聚和动员革命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话语作为情感动员的中介,反映了个体的情感状态.长征时期,红军战士的情感诉求与旧有革命话语之间存在裂痕.毛泽东从红军战士的情感出发,将受众群体的情感体验纳入情感动员的全过程,通过解构苏式话语,重塑富有情感性的革命话语,不仅重塑了红军战士的情感结构,激发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意志和革命行为,还有效地促进了红军队伍内部的情感互动,为党的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毛泽东长征时期情感动员革命话语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环境治理研究——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为例

    杜欢政聂雨晴陆莎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城市理念完美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内核,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提供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引.基于"理念—行为—反馈"的研究框架,在城市治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落实人民城市理念需要把握的内外驱动力和内外反馈机制.通过透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过程,人民城市理念在指导具体的环境治理实践时仍面临内外力驱动不足,群体形塑效应呈现"被动选择"的困境.对此,以微知著,环境治理需要持续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通过完善基本保障以汇聚民力,提升智慧化水平以满足民需,深化全周期管理以惠及民生,构建共治格局以凝聚民心等外在保障和内在激励入手,从而推动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城市理念环境治理垃圾分类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四维解读

    刘香玲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生态学批判的全过程,根植于马克思人与 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处,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剖析农业危机实质上是农业生态危机的基础上,马克思鞭辟入里地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农业的内在矛盾.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的生态一致性,在"生态复归"的共产主义社会,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农业生态资本主义生态文明

    高校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能之路径探析

    杨威刘佳欣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推动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教改实践.其中,高校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较多的科研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扮演着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通过打造专业的育人队伍、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切实推进实践教学等方面,拓宽高校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能的实践路径,并最终以提升育人效果来助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能

    高校思政课新进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的理与路

    马文睿马于强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平台,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一系列关键能力,包括政治素质、理论功底、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新媒体运用、教育教学研究等各种能力.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新进教师在教学方法、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知识储备、课堂管理等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研究认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新进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坚定理想信念以提升政治素养;培育深厚情怀以砥砺初心使命;培养创新思维以练就授课本领;夯实理论根基以拓宽知识视野;坚持自律自励以严守纪律规矩;涵养高尚道德以锤炼正直人格.

    思政课新教师教学素养教学能力路径

    老舍长诗《剑北篇》版本校勘札记及其异文处理方法

    杨鸿宇金宏宇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939年的西北之行之后,老舍于1940年创作完成了长篇新诗《剑北篇》,并陆续在当时的报刊上刊发.1942年该诗出版了单行本.后来,《老舍全集》和《老舍文集》又将其收入.对长诗的几个主要版本进行校读,发现存在大量异文,这些异文因艺术修改、印刷校勘失误、结集编辑疏漏所致.对该诗的异文处理方法,可以通过复原性和汇异性校勘,改正异文中的讹误,编辑出精校本与汇校本.梳理长诗的版本谱系和异文情况,有助于文本研究的准确和深入阐释.

    老舍《剑北篇》版本校勘异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