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价格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价格月刊
价格月刊

冷崇总

月刊

1006-2025

jgyk@163.com

0791-86101407

330046

南昌市二七北路172号4楼

价格月刊/Journal Prices Monthl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追踪社会经济热点,透视社会经济现象,反映经济改革动态,探索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价格工作实践、分析市场变化趋势、提供企业经营信息,关注百姓生活等为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策干预对国内外粮棉价格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进口规模快速增长背景

    刘大鹏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外生政策影响下的VAR-BEKK-MVGARCH-DUMMY模型,利用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了进口规模对玉米、棉花国内外价格溢出效应的影响,政策实施对玉米、大豆、棉花国内外价格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规模扩大并未对玉米、棉花国内外价格溢出效应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政策实施对国内外粮棉价格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临时收储政策对粮棉价格干预最大,其影响程度较强,目标价格补贴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粮棉价格干预较弱,其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弱;政策实施对不同农产品国内外价格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大豆开放程度最高,其影响最强,棉花开放程度次之,其影响相对较弱,而玉米开放程度最低,其影响也最弱.为此,应在确定粮棉储备合理规模,打好支持保护政策"组合拳",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能力等方面着力,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市场稳定.

    进口规模政策干预粮棉价格溢出效应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及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俞仕龙尹玉晗刘立峰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大系统性风险.在此背景下,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现状,从供需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探讨了引发其波动的主要原因,并深入研究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围绕政策调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最后,从完善政策调控体系、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有效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大宗商品价格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侯典举杨丽艳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生态产品经济效应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维持其功能的关键手段.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明晰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式,提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举措,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具体包括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政策法规,建立生态产品健康发展的财税和金融系统,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验区,将生态产品价值整合嵌入全国经济核算体系等.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姚靖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世界范围内粮食供求基本面相对脆弱,诸多粮食种类产需紧张,区域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粮食价格一直相对偏高.此外,由于供需错配、区域性冲突、货币价格波动、能源价格变化等,致使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较大.近些年来,中国粮食供给稳定、库存丰盈,国际粮食价格变动对国内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但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对外依存度较高且市场化程度高的粮食往往会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供应安全等易受影响.针对国际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中国应从国内供应入手,着力提高粮食保供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同时防止国外的输入性风险,提升粮食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扩大粮食领域的国际合作面,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国际粮价价格波动粮食安全

    数字贸易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吗?——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分析

    候杰柳春辉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2021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数据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数据,构建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贸易发展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一方面,数字贸易发展能够直接提高国家(地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发挥中介效应,而数字贸易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均衡化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地区)创新能力.通过分样本回归发现,不同收入、不同贸易开放度的国家(地区),其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同,在高收入、高贸易开放度的国家(地区),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衡化发展,加大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开放力度、激发数字贸易溢出效应等对策建议.

    数字贸易产业结构升级贸易开放度国家(地区)创新能力

    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模式与策略创新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驱动视角

    谢泗薪胡琬晶何典蔚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集成化服务模式能够对分散的科技服务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整合,衔接独立分割的服务过程,实现一体化的服务运作,从而使科技服务企业聚集更多的优质服务资源,实现服务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以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从新质生产力、科技服务与集成化服务理论探讨切入,采用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重点选取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2个指标,从宏观上对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算与评价.结果发现:从长三角区域看,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水平及就业人数基本呈稳健发展趋势,集聚势头良好,但在长三角内部集聚方面,江苏省大部分年份的空间基尼系数都高于其他3个省市,空间集聚现象显著,集聚程度最高;在长三角重点城市方面,苏州、南京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发展态势良好,而合肥、六安、扬州、杭州发展态势差强人意,集聚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地,采取问卷调查结合实证考察和访谈的方式对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投入、服务流程、服务产出及服务影响展开全方位评估与分析,从微观上多维度诊断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服务资源集成化、服务功能集成化、服务环节集成化、服务流程集成化4个方面来设计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基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三位一体"科技服务业新型集成化服务模式及创新策略.

    新质生产力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服务"三位一体"云金融服务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异质性分析——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证据

    张梅周佳璇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法测算了 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进而运用LMDI模型探究贸易规模因素、出口结构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从农产品部门和贸易区域两个层面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年均增长率超过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2.75%,隐含碳排放效率下降.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因不合理的出口结构,农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中高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对隐含碳排放总量变动的贡献值占比较大,而林业、畜牧业等低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的这一占比较小.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南亚国家(地区)出口农产品产生的隐含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60%以上,贸易规模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上述发现揭示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原因,为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及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经验证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及竞争力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背景

    杨习铭黄钦汤婉钰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SITC的Rev.4分类,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互补优势的贸易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进而从总体产业和细分产业层面进行贸易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中国按原材料的制成品、机械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三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哈萨克斯坦非食用原料、燃料矿物品和按原材料的制成品三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2022年中对哈按原材料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具有互补优势,哈对中非食用原料和按原材料的制成品具有互补优势.通过对细分产业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互补产业合作水平、加强重点产业贸易联系、拓展其他类产业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推动中哈产能合作全面发展等对策建议.

    中哈贸易现状贸易竞争力国际产能合作

    RCEP关税减让对中日双边贸易的影响——基于动态递归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

    廖东声李瞾坤庄定鹏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RCEP的生效为中日双边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2013-2022年SITC分类下的产品贸易数据,对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和贸易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运用动态递归GTAP模型模拟分析RCEP关税减让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日双边贸易在样本期间呈波动增长态势,导致贸易逆差波动变化;两国贸易结构主要集中在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表明两国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存在相互依存关系;贸易结构特征显示,中日双边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GTAP模型分析结果表明,RCEP的生效推动了中日贸易额增长,对两国宏观经济和社会福利产生显著影响;尽管中国在经济效应上的增幅较小,但中国对外贸易潜力更多体现在与其有更大贸易互补性的其他贸易成员国.

    RCEP中日双边贸易GTAP模型

    中国中部区域省际贸易流量与贸易壁垒研究

    文武斌农强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中国省际贸易流量与贸易壁垒现状,发现中部区域的省际贸易流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契合.具体而言,中部各省份的产品及服务流出量略大于流入量,省际贸易循环以中部区域内部为集中点.当前,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各区域贸易壁垒障碍尚未解决、各区域产业集群规模尚未成型、各区域经济循环规模作用尚未发挥、各区域基础产业运作优势尚未集聚等问题.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区域化合理分工、强化产业链效能,借助优势突破地域局限、健全基础设施体系,融圈入群建设城市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创新贸易金融业务模式、催化省际贸易快速增长,加快贸易技术投入与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中部六省省际贸易贸易流量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