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考古
江汉考古

包东波

季刊

1001-0327

jhkg2728@sina.com.cn

027-86793389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天鹅村

江汉考古/Journal Jianghan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本刊立足长江、汉水流域,在长江中游史学研究、楚文化及简牍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海内外拥有了相对固定的作者与读者群。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考古杂志,积极报道长江中游及南方地区文物考古新发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依靠专家,提携后学,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品位的研究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切缅怀严文明先生——忆先生与石家河二三事

    方勤
    5-8页

    浙江德清中初鸣遗址群2017~2019年勘探与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初鸣遗址群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营建土台28处,确认遗址群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同时,对其中的木鱼桥、小桥头、王家里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除发现人工营建土台等遗迹外,还出土了大量废弃玉料、玉器半成品以及砺石、磨石等.本次工作确认中初鸣遗址群为良渚文化时期大规模制玉作坊遗址群,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初鸣遗址群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

    成都市金沙遗址"罡正"地点商周墓葬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2003年对金沙遗址"罡正"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墓葬4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其中M258发现船棺痕迹,其余不见葬具.墓葬随葬品较少,以陶器为主,主要器形有尖底器、平底罐、簋形器等,部分墓葬随葬磨石和玉石条.墓葬分早、晚两段,早段墓葬年代约为商末周初;晚段墓葬年代推测为西周中晚期.本次发掘为探讨成都平原商末周初墓葬习俗与社会分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金沙遗址"罡正"地点商周墓葬船棺葬十二桥文化

    湖北荆州城北片区两处六朝墓地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2015年,荆州博物馆在荆州城北片区改造过程中,对刘家草场和罗家院子两个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两组六朝砖室合葬墓.墓葬保存较差,但结构轮廓尚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为研究荆州地区东汉晚期到三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荆州三国早期刘家草场墓地罗家院子墓地

    湖北襄阳王寨墓地M299发掘简报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4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6~9月,为配合襄阳市基建项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襄阳王寨墓地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2座,发现一处集中使用画像砖且年代跨越南北朝多个政权的家族墓地.其中M299画像砖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出土墓志显示墓主葬于南朝梁大同九年(543年).该墓为研究襄阳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南朝画像砖墓及丧葬礼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王寨墓地M299画像砖墓南朝

    湖北鄂州青龙山墓地东晋墓葬发掘简报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配合湖北省国际物流枢纽核心工程项目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鄂州市鄂城区杨叶镇青龙山墓地进行了考古工作.发掘墓葬11座,时代主要为两晋至南朝时期.本文简要报道保存较好的四座东晋墓,其中M9和M10排水沟砌筑方式较为独特,为以往少见,丰富了鄂州地区这一时期墓葬材料.

    鄂州青龙山墓地东晋墓排水沟

    良渚线刻磨光黑陶研究

    赵潇涵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有精细线刻纹饰的磨光黑陶在良渚文化晚期开始流行,其图像特殊、技术难度高,成为一种新型奢侈品.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其中心图像的类型和意义,而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讨论较少.这种新产品明显受到玉器的启发,此外也能找到长江下游自河姆渡文化以来的各类技术和艺术传统的痕迹:内容上,黑陶线刻纹饰与良渚玉器在主体—背景构图以及部分装饰元素和母题上存在相似之处,而类似的艺术风格早在河姆渡文化就出现过;技术上,玉器锥刻技术为陶工的雕刻提供了工具和技法,打磨抛光技术或许也被陶工吸纳使黑陶呈现光泽效果.跨材质的手工业技术交流为进一步研究良渚手工业技术选择和工匠组织提供线索.

    良渚文化线刻纹饰磨光黑陶技术交流

    论二里冈文化时期青铜器:一般特性及意义

    张昌平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形成了以容器和兵器为主体的特性,容器中又形成了食器和酒器相结合的礼器性质,并有了较为稳定的器物组合形式.在制作上,三分外范成为基础的合范技术形式,装饰成为礼器的重要表现方式,并深受制作技术的影响.兽面纹等想象动物纹样作为主要的装饰内容,初现古代中国抽象艺术的风格.因此,二里冈文化青铜器已经大体具备了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基本特性,并开始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特性.

    二里冈文化青铜器制作礼器

    春秋时期铜匵研究

    孙战伟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匮流行于春秋时期,分布在陕、晋、鲁、豫、鄂等省,其中贯耳类集中在陕西、山西两省,提链类集中于山东地区.铜匮多随葬于大中型墓葬中,三鼎以上墓为主,男、女均用,与礼乐器分置并与罐、奁等特殊器类相邻.残留物检测分析表明,其应是盛纳化妆品之器.铜匮的出现和流行当为春秋时期铜器世俗化的具体体现.

    春秋时期铜匮化妆品盛器铜器世俗化

    论孙吴、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镇墓俑

    王音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吴、西晋二朝是镇墓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集中流行时期.该区域目前所见这一时期镇墓俑,分为吐长舌状、独角兽形和鲵鱼形怪兽三大类.整理各类镇墓俑的文化来源和流行情况,可知吐长舌状镇墓俑源自长江上游地区,独角兽形镇墓俑源自北方地区,鲵鱼形怪兽为长江中游地区新创类型;各类镇墓俑均首先出现于长江中游地区,随后顺江传至下游的马鞍山等地,至西晋中后期在今江苏境内也有一定发现.通过分析各类镇墓俑在墓内的随葬位置和共存情况,可知不同的镇墓俑在墓内应具有不同的丧葬功能,且其组合形式或与地方文化传统存在关联.

    镇墓俑孙吴西晋长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