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未来产业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邱斌吴可心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产业由于尚未确立明晰的产业形态、产业边界和发展模式从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产业体系和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作为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物,未来产业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布局情况直接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要以未来产业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当通过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强化创新主导地位和贯彻因地制宜发展思路等,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肩水金关汉简》校补二则

    鲁普平
    95页

    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周期演化与政策体系构建

    谢芬杜坤伦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产业是满足未来人类美好生活需要并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从而被前瞻性地谋划和布局的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具有未来导向性、创新驱动性和孵化培育长期性等特征.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未来产业将在技术赋能、利润税收激励、产业延链强圈和优胜劣汰竞争四大机制作用下,经历从孵化孕育期向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演化.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未来产业在外部环境、政策适应性和链条衔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需要着力提升政策系统与产业孵化培育系统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因此,我国要从科技创新、人才保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产业监管等方面系统构建政策体系,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生命周期政策体系

    数字化转型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刘利平李佳辉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企业管理、创新和协同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有制性质、要素密集度等企业微观特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区域经济差异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数字化转型之于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差异性影响.因此,应以顶层设计、企业变革、人才培育为抓手,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命题的出场逻辑与实践路径

    陈传善周毅之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指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命题的出场遵循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上看,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因地制宜"理念的具体体现;从历史进程看,这一命题是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因地制宜"规则的当代呈现;从现实问题看,这一命题是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态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方法论权威,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全局,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清人注杜订误一则

    王春翔
    118页

    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变革及新型生产关系构建

    熊亮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变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态,迫切需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数智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加速了劳动形态的变革,短期性、灵活性以及人机协同的新型数字化劳动关系正在逐渐构建,因而引致资本和智能产业之间时空关系的重组和优化布局.同时,随着大语言模型、情感计算以及人机交互等新兴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新质生产力使人的精神生产关系呈现涌现式互动聚集的特征.因此,合和、义利、包容、开放,既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理念,也是高质量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内核.

    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

    制度空间与运作要素: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的特点及启示

    王处辉高天宇
    12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制度是指对未达到任职大学教师所需的文凭门槛,但有足够任职能力者如何得到聘任的制度安排.破格聘任对象主要包括大学以下学历者、游学未获学历者、科举秀才者三类.这个时期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大学所颁布的教师资格法规及其对教师聘任权的规定,均为文凭不足者被破格聘任为大学教师留有适量制度空间.在运作层面,新式人才匮乏是破格聘任制度的外在人才市场环境要素,施聘者公心选才与受聘者的学术能力是破格聘任制度良性运作的内在要素,社会关系资本是破格聘任制度运作过程中的中介要素,大学拥有的学术权力及与其适配的行政权力是破格聘任得以实现的制度要素.破格聘任制度为特殊人才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渠道,避免了选聘制度刚性化可能会将一些特殊人才排斥在外的弊端.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的制度与实践对当今中国高等院校选拔及破格聘任特殊人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破格聘任制度空间运作要素大学教师民国时期

    程颐"作文害道"说新论

    郑淑花
    138页

    社会生产体制变迁视角下的新职业群体:职业特征、形成原因与现实困境

    张海东杨城晨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信息化、数字化和平台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业态、新产业模式,催生出形式多样的新就业形态,吸纳了众多就业人口,并塑造了新职业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的职业特征.具体而言,青年群体在行业选择上呈现出"去工厂化"、在身份建构上表现为多重职业和身份、在职业倾向上更青睐知识创意类工作等典型特征.从社会生产体制变迁的视角来看,青年群体上述职业特征的形成源于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动以及生产要素的变革.对于由此所导致的青年群体职业脆弱性问题也应从新型生产关系出发予以破解,在推动各项改革深化的同时加强对新职业群体的政策支持.

    新职业群体信息社会新型生产关系职业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