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就业友好型产业政策:理论逻辑与改革取向

    刘志彪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党中央对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需要经济政策之间实现协调联动.从中长期看,除了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矛盾外,供给面的产业政策可能是对就业状态影响最大的政策变量之一.过去的产业政策因带有浓厚的赶超经济色彩,在实施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就业优先的目标要求,因此不具有就业友好型的内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解决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就业、民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就业岗位的维持与创造,不应该仅仅依靠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来解决,更不应该用牺牲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去换取,而应该依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综合化、系统性地解决.展望未来,中国就业友好型产业政策设计,应充分考虑政策的就业基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经济政策间的协同等具体问题.

    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友好型产业政策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公共性到人民性:中国特色城市深度现代性的批判建构

    郭强李林森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公共性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导向被广泛认可,但其自身的逻辑矛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显现,仅仅依托公共性难以切实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城市现代化的本质指城市空间不断适配人的需求,并最终推进人自身的现代化,唯有以"人民性"作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内在特性,才能彰显和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反思中国特色城市深度现代性的建构逻辑,剖析公共性的内在矛盾与公私困境,梳理以人民性为导向的中国经验和实践路径,进而建构"人民城市",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核心命题,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上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人民性公共性中国式城市现代化人民城市

    将"人民"带入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内在机理

    胡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在平衡政府与市场、秩序与活力、生产与生活的曲折历程中逐渐生发出人民城市的鲜明理念,从而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人民城市的理念蕴含着人民主体、人民参与、人民共享的三重内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时代答案,也是马克思城市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人民"带入城市,既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应对城市现代化发展困境所给出的中国答案.

    人民城市城市化政府与市场秩序与活力生产与生活

    《史记》的"利口"批评

    王子今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张释之对"谍谍利口捷给"的虎圈啬夫的否定,表现出倾向于这种立场的态度.对于"利口辩辞""利口巧辞"的轻视,继承了孔子儒学传统,也符合西汉社会文化的时代精神.司马迁对于某些虽"口吃"即在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然而文化贡献突出的人士予以充分肯定,尤其赞赏韩非、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表现出就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比较而言,对后者的特别看重.这种人才观也是与当时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相适应的.否定"利口"的态度,或有秦文化重视实用的背景,与黄老之学推重"不言""贵言",否定"多言""美言"的倾向也是一致的.司马迁有关战国区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历史书写,肯定东方文化的优越,然而对其"闳辩""迂大"的文化风格有所保留.这一倾向也影响到他对于"利口"的态度.

    司马迁《史记》利口谍谍口吃著书黄老之学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自我"

    王海滨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自我",就是在提振中华儿女精神自觉与精神主体性的基础上,追求主体精神与共同体精神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汇通的精神文明指向,表达一种对于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能够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主体意识的"大精神""大我"的期待.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奠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主体担当,以及精神自立能否塑造起来关系重大等维度来看,我们确实走进了一个应该且能够"精神上立起来"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修养的智慧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精神解放的框架分析和党的创新理论中精神发展的高位导引及其结合,能够从根脉、魂脉和导引等方面塑造与引领中华儿女的精神主体性.从学术上研究与探讨精神本质、精神结构、精神发展和精神境界等基本问题,有利于培育与提升中华儿女的精神自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创新理论精神自我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的生成逻辑及实践指向

    孙建华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的唯物史观分析范式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与标尺.文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内是实践的事情,以进步为主要趋势,以社会的素质、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等为重要组成部分,应向财富、民主、博爱、公平等多维度平衡的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最强势和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进行了原则性批判,以"物质和道德上的贫困"高度概括其症候,"剩余价值的发现"道出其吊诡关键,指出其"自私自利"的原则,预言资本主义文明必将被"高级的新形态"即社会主义文明取代,并从要素来源、本质特性和实现主体三方面完成了社会主义文明的逻辑证成.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可见其中鲜明的实践指向:一是尊重人民群众在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二是创新发展符合文明进步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三是结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各民族现代文明精神内核;四是开辟现代化新途径以文明交流互鉴代替文明隔阂冲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及其实践指向,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明观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现代文明

    文明比较学:基于人性—需要系统论的考察

    王海东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直与人类共在,但具体的比较学则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世界历史的绽放,具体的比较学不断兴起与繁荣.作为一般精神的文明比较学乃新兴领域,其相应的概念、研究对象与领域、目的、方法及境界等都正在生成之中,需要学人不断探索和建构.因此以人性—需要系统论为方法,对文明比较学的前提和条件、比较学及其基本问题、比较的次第与比较角色、比较的创造和生成原则以及比较的立场与境界等问题进行探索与回应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有助于文明比较学的发展和完善,助益文明比较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繁荣.

    人性—需要系统论文明比较学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创新

    辩证与文质:性命论哲学的方法论

    吴飞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辩证法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方面,它反对教条式的论证,主张在哲学对话的对立统一中求取真理.中日学者以"辩证"对译dialectic,其中文根据在"辨正""辨证"和"辩证"三个同音词,即通过辨析现实实践中的证据追求真理,其指导原则是"实事求是".中医辨证是传统辨证与西方辩证法相融合的成功案例,是阴阳之间的哲学辩证的落实.在更广泛的人文思想中,文质关系同样是阴阳辩证的落实,在礼乐文明、历史哲学、文章修辞、个人修身诸方面都是基本原则,因而构成中国辩证思维的框架.文质辩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蒙昧自然与自然天道之间质的辩证,另一方面是尚质之文与尚文之文之间文的辩证,可从对《论语》"绘事后素"的讨论中看清楚.文质辩证,对于今天重新思考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法中医辨证文质论自然文明

    从时空秩序到世界历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人类学指向

    王莅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马克思与西方人类学传统的思想关联,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获得一种不同于资本全球化解释模式的人类历史意涵.其中,混沌世界的秩序化、时空秩序的历史化、世界历史的属人化构成了三个前后相继的思想环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在事实描述中刻画了资本所主导的现代世界历史结构,又在历史批判中建构了扬弃资本逻辑的人类世界历史的基本方向.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鲜明的人类学指向,不仅提供了理解现代世界的历史坐标,而且指出了超越现代世界的人类历史新方向.

    马克思世界秩序历史化现代世界历史人类世界历史

    Volk:从黑格尔的政治客体到青年马克思的政治主体——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思想节点

    王兴赛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近现代政治转型包括近代的实体革命和现代的主体革命两个步骤,前者指民族取代上帝成为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亦即组成国家的民族成了政治实体;后者指人民取代君主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即政治主体.德文"Volk"包含"民族"和"人民"双重含义,在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用法分歧中展示出了两人思想体系的一种辩证关系.黑格尔把民族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政治实体,而把君主确立为政治主体,把人民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社会主体兼政治客体.青年马克思更进一步,他废黜了君主的政治主体地位,将人民意义上的Volk提升为政治主体,实现了作为国家的民族和作为市民社会的人民的统一,亦即实现了Volk作为政治实体、社会主体和政治主体的统一.这既是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重要思想节点,也是马克思人民思想的起点.

    Volk政治实体政治主体政治客体社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