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验与检验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验与检验医学
实验与检验医学

李利

双月刊

1674-1129

jxjl1983@126.com

0791-86226580,86258724

330046

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西二路4号

实验与检验医学/Journal Experimental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西省卫生厅主管,江西省医学会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医学检验专业期刊,是广大检验和从事科学实验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专业权威媒体,已被全国各大数据库所收录。本刊包括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技术,是本刊的重点和特点所在。“实验医学”涵盖所有与医学有关的实验理论与实践,包括医学方面各种与其相关专业。本刊将积极宣传“实验与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为繁荣学术园地做出新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槲皮素抑制CD38/ERK通路介导的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

    俞丽君张辉青方卉杜宇娜...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CD38表达和炎性因子表达的潜在联系,以及槲皮素对LPS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抑制机制.方法 收集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血液标本作为感染组(n=50),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n=50),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CD38和炎性因子水平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槲皮素和CD38的关系,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LPS和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MLE-12细胞活力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CD38、IL-18、TNF-α表达水平和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肺部感染组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CD38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组IL-6(P<0.01)和IL-10(P<0.05)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LPS组相比,LPS+槲皮素组的CD38、IL-18、TNF-α和p-ERK/ERK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肺部感染外周血白细胞中CD38表达上调,主要以淋巴细胞CD38表达升高为主,CD38促进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释放是肺部炎症的发生机制之一.CD38是槲皮素调控的炎性反应的潜在靶点,槲皮素可以通过抑制CD38/ERK通路减少MLE-12细胞中由LPS诱导的炎性因子IL-18和TNF-α的释放.

    分化抗原簇38肺部感染槲皮素炎性反应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新型冠状病毒E蛋白的结构特征及抗原表位分析

    邹淑慧宋丽云张丽琴刘奕红...
    6-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E蛋白的结构特征,并筛选出潜在的B细胞、T细胞抗原表位.方法 通过多种生物信息软件分析SARS-CoV-2 E蛋白的一级结构、跨膜区域、二级结构,B细胞表位、T细胞相关表位并计算其人口覆盖率.结果 SARS-CoV-2 E蛋白含有75个氨基酸残基,脂溶性高,是疏水性蛋白,存在一个跨膜结构区域12-34aa,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筛选出一个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并发现与 MHCⅠ类和MHC Ⅱ类结合的10种肽是疫苗设计的有希望的候选者,这些候选表位可分别覆盖世界88.5%和99.99%的人群.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E蛋白的结构特征;筛选出潜在的B细胞、T细胞抗原表位,其中多个T细胞表位人群覆盖率较高,有希望成为疫苗候选表位.

    新冠病毒E蛋白抗原表位人口覆盖率

    CD38联合SAA、NGAL或IL-6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游静张辉青杜宇娜方卉...
    9-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液中CD38、SAA、NGAL和IL-6的表达水平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脓毒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液CD38、SAA、NGAL和炎性因子(IL-4、IL-6、IL-10、IL-12、IL-17、TNF-α、IFN-γ)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对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患者血液中CD38(P<0.05)、SAA(P<0.01)、NGAL(P<0.01)以及炎性因子IL-6(P<0.01)、IL-17(P<0.05)、IL-4(P<0.05)和IL-10(P<0.01)的表达均显著上升;与脓毒症组相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液中CD38(P<0.05)表达显著上调;ROC曲线显示,CD38、SAA、NGAL、IL-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0.956、0.882、0.978,且当CD38与SAA或NGAL或IL-6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升高至0.986、0.934、0.997.结论 CD38与SAA或NGAL或IL-6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脓毒症的诊断效能,血液中CD38、SAA、NGAL及IL-6的升高可有效用于临床脓毒症的诊断.

    分化抗原簇38脓毒症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蛋白白细胞介素6

    免疫荧光染色在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快速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飞妹刘健杨慧琼叶芳芳...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荧光染色在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快速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0例于2021-2023年在江西省胸科医院行肺部切除手术诊断为真菌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免疫荧光真菌染色、PAS染色及PASM染色三种检测方法,对比免疫荧光真菌染色、PAS染色和PASM染色的检测结果,分别比较其检测所需要的时间.结果 统计三组特殊染色在冰冻诊断时所需时间总体均数,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免疫荧光真菌染色组所需时间为(2.90±1.143)s、PAS染色组所需时间为(32.73±2.708)s、PASM染色组所需时间为(107.00±7.348)s.染色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其中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为100%、PAS染色阳性率为97.5%、PASM染色阳性率为100%.结论 免疫荧光真菌染色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呼吸道标本的真菌检测方法,为临床早期真菌诊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免疫荧光染色呼吸道真菌快速病理组织

    血清炎性因子、血糖及血尿酸联合检测在老年脂肪肝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李雯雯李雯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脂肪肝(FL)诊断中应用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糖、血尿酸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47例老年FL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RP、TNF-α、血糖及血尿酸(UA)水平差异,并分析血清CRP、TNF-α、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联合检测在老年FL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CRP、TNF-α、FBG、HbA1c、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TNF-α、血糖、UA联合检测诊断老年FL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FL中应用血清CRP、TNF-α、血糖、U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以便早期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疾病发展,诊断价值较高.

    老年脂肪肝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血糖肝功能血尿酸

    外周血中TLR2、TIPE2和D-dimer表达水平对支原体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朱欢朱圆吕倩
    20-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TOLL样受体2(TLR2)、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IPE2)和D-二聚体(D-D)表达水平对支原体肺炎(MPP)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158例MP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105例)和重症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LR2、TIPE2受体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D-D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中TLR2、TIPE2和D-D水平对MPP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重症组外周血TLR2、D-D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TIPE2水平明显低于轻症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811、0.701(P<0.05).结论 重症MPP患者外周血TLR2、D-D显著升高,TIPE2显著下降,均可作为临床诊断重症MPP的有效生物指标.

    支原体肺炎TOLL样受体2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D-二聚体病情严重程度

    血清素、瘦素联合检测对癫痫患儿的临床诊断意义

    孙明昌张敬芳卓艳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血清中血清素、瘦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癫痫发作患儿55例为癫痫发作组,癫痫非发作患儿50例为癫痫非发作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5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清素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中血清素、瘦素对患儿癫痫发作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结果 癫痫发作组患儿血清中血清素水平低于癫痫非发作组、对照组,且癫痫非发作组低于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组患儿血清瘦素水平高于癫痫非发作组、对照组,且癫痫非发作组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中血清素、瘦素及二者联合预测癫痫发作状态的AUC分别为0.799(0.701~0.897)、0.725(0.675~0.775)、0.913(0.854~0.972),联合预测的临床价值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中血清素[OR及95%CI:2.918(1.455~3.276)]、瘦素[OR及95%CI:2.137(1.507~3.712)]均为患儿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癫痫患儿血清中血清素水平降低,瘦素水平升高,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血清素水平更低,瘦素水平更高,血清中血清素、瘦素均为引起患儿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两者联合对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癫痫癫痫发作瘦素血清素

    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HIF-1α、VEGF水平诊断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尚晓敏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TVCDS)联合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诊断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取同期114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为宫颈良性病变组,所有受试者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和VEGF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用于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宫颈癌组HIF-1α和VEGF阳性率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P<0.05);ROC曲线显示,TVCDS、HIF-1α和VEGF单独诊断用于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0.881和0.841,三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901,高于单独诊断(P<0.05);HIF-1α和VEGF在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Ⅲ期的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宫颈癌组织(P<0.05),而在不同年龄、肿瘤直径的宫颈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和VEGF表达水平在宫颈癌组织中更高,TVCDS、HIF-1α和VEGF三者联合诊断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HIF-1α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用于宫颈癌的病情评估.

    多普勒超声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宫颈癌

    血液透析患者RDW水平与血清白蛋白、hs-CRP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李变锋王江栓肖贝贝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并发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心血管事件组(73例)和非心血管事件组(127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或受试者的RDW、ALB、hs-CRP等指标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对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检测资料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RDW、ALB、hs-CR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RDW、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ALB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组患者RDW、hs-CRP水平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ALB水平低于非心血管事件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心血管事件组与非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饮酒史、透析时间、基础疾病史、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心血管事件组患者的RDW、hs-CRP水平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ALB水平低于非心血管事件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RDW、hs-CRP水平升高、ALB水平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RDW、hs-CRP呈现高表达,ALB呈现低表达,而这些指标水平的异常改变会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进行RDW、ALB、hs-CRP水平的监测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血液透析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心血管事件

    神经介入治疗患者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

    刘春红刘兵辉
    35-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并分析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465例,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48例)和未感染组(n=417例),采用脊髓穿刺法收集感染组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并鉴定病原菌.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围手术期资料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 tic回归分析分析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48例感染组患者脑脊液共培养鉴定出6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6株(55.38%),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13株,占36.11%);革兰氏阳性菌29株(44.6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13株,44.8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GCS评分、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脑脊液漏、头皮下引流、手术护理等围手术期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 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578,95%CI:1.191~5.580)、GCS评分14~15分(OR=0.316,95%CI:0.188~0.531)、合并基础疾病(OR=2.548,95%CI:1.176~5.519)、手术时间≥4 h(0R=3.566,95%CI:1.605~7.923)、术前使用抗菌药物(OR=0.321,95%CI:0.149~0.691)、脑脊液漏(OR=3.355,95%CI:1.551~7.256)、头皮下引流(OR=9.995,95%CI:3.972~25.151)、手术护理(OR=0.314,95%CI:0.144~0.688)均是神经介入治疗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神经介入治疗患者颅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头皮下引流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GCS评分、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护理是颅内感染的保护因素.

    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病原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