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节能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节能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辽宁省能源研究会
节能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辽宁省能源研究会

金娜

月刊

1004-7948

jieneng@lninfo.gov.cn

024-23933125 23940370

110181

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浑南二路8号

节能/Journal Energy Conserv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节能》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为办刊宗旨,以实用节能技术为主要内容,介绍各行业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交流节能技改、能源管理经验,报道最新节能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气处理站余热利用节能降耗方案研究设计

    魏斌朱选栋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油在油气处理站三相分离过程中对采出液进行加热提温,分离出的高温采出水直接回注地层,造成热量浪费且对回注管线造成软化、变形和刺漏.针对油气处理站的余热利用问题,评价不同热泵和换热器的适用性,研究直接换热、热泵提温、换热+热泵提温这3种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吸收式热泵适用于中高温用热、天然气或蒸汽价格相对较低的场合,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高、高黏度工质,换热+热泵提温方案投资成本适中,节约燃气量最大,投资收益率较高,适用于油气处理站余热利用项目.

    油气处理站余热利用方案设计节能降耗

    耦合反射补光及导流降温技术的阵列式光伏电站增效研究

    付赐坤李飞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改善光伏外部运行条件的思路出发,研究反射补光技术及导风降温技术对组件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前置反光器件将散落在阵列间隙的太阳能汇聚到组件表面,增加组件单位面积上的辐照量;组件背部利用导流板引导环境风横略吹扫组件,降低组件温度,提高组件转化效率.结果表明,反光镜镜面最佳倾角为40°,宽度为130 mm,此时光伏组件输出功率可增加9.202%;导流板最佳宽度为5 cm,倾角为30°,片数为4,耦合补光及降温,光伏组件综合效率可提升约12.49%.

    光伏组件反射补光导风降温耦合补光及降温

    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超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

    凡金星高纪凡李永田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发电(PV)的输出功率受发电系统的电气设备和外界环境影响,鉴于光伏发电功率存在间歇性、不稳定性等不足,提出自适应聚类分析的优化算法预测其发电功率.以规模为1.5 MWp的地面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期2年的发电功率数据和气象数据作为输入,研究太阳辐照度、光伏发电功率、环境温度等特征量.基于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利用Python程序实现一种以k-means均值为聚类准则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结果表明,太阳辐照度、温度是光伏发电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风速、湿度的影响较小,并以该模型对一周内的光伏发电功率进行跟踪预测,预测结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k-means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

    工质线性变比热对内可逆Rallis循环功率效率性能的影响

    席雪涛戈延林陈林根张继文...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工质比热随温度线性变化时内可逆Rallis循环模型,导出循环的功率(P)和效率(η)的解析式.通过数值算例分析循环增压比(λ)、压缩比(ε)、预胀比(ρ)、传热损失(B)和工质比热随温度线性变化系数(k1)对P与膨胀比(σ)、η与σ以及P与η特性曲线的影响.结果显示:循环P-σ和η-σ特性曲线为类抛物线型,循环P-η特性曲线为扭叶型;存在最佳的膨胀比σP和ση,分别使P和η达到最大值(Pmax和ηmax);随着ε和λ的增大,Pmax、σP、ηmax、ση、ηmax对应的功率(Pη)和Pmax对应的效率(ηP)单调递增;随着ρ的增大,Pmax、ηmax、ση和Pη单调递增,σP不变,ηP单调递减;随着B和k1的增大,ηmax和ηP单调递减,ση和Pη单调递增.将所得结论与恒比热内可逆Rallis循环的结论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随ρ的增大,σP不变,恒比热时σP单调递增;ηP单调递减,恒比热时ηP单调递增.通过分析可知工质比热变化对Rallis循环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所得结论对该循环的应用有一定参考意义.

    有限时间热力学内可逆Rallis循环工质变比热性能优化

    温度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润湿性影响规律研究

    高宇胡祖祥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将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粉尘的防治与实际环境结合,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温度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润湿性能的影响,从流变性和黏附性角度解释表面活性剂润湿性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喷雾模拟降尘实验得出表面活性剂最佳使用温度范围和除尘效率.结果表明:当温度范围为14~32℃时,温度高的溶液润湿效果更好;温度升高,表面活性剂的流动性、黏附性增强,在煤表面扩散和吸附,润湿效果增强;表面活性剂ɑ-烯烃硫酸钠(AOS)、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磺酸盐(FM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烷基糖苷(AP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从14~32℃降尘效率分别提高17.81%、20.23%、17.87%、16.22%和18.43%,温度在18~26℃时,表面活性剂降尘效率提高最明显,可以考虑提高溶液温度增强其润湿性时,添加能够提高溶液抗蒸发性的物质来提升降尘效果.

    温度表面活性剂流变性黏附性喷雾模拟降尘

    基于Simulink的双压缩机空调分段除霜模拟

    程铭远王艺博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寒冷及严寒地区空调制热运行下除霜展开研究,设计一种双压缩机热气旁通式分段除霜空调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正常运行,保证室内温度趋于稳定,并能够分段进行有效除霜.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新型VRV空调系统)适用于寒冷地区冬季的供暖,为新型VRV空调供暖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

    双压缩机热气旁通分段除霜空调仿真

    低NOx燃烧器改造及数值模拟分析

    贺龙刘景新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某化纤公司现役的10 MW有机热载体炉用燃气燃烧器超低氮改造项目,对有机热载体炉超低氮改造方案、改造前后的炉膛内火焰变化以及氮氧化物生成量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对改造后的燃烧器进行适当简化后建模.通过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氮氧化物随有机热载体炉负荷变化的生成规律,为有机热载体炉用燃烧器的超低氮改造及使用提供理论及试验案例支撑,为超低氮燃烧器的进一步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低氮燃烧器氮氧化物数值模拟烟气内循环

    双入口脱硫吸收塔的结构优化流场模拟研究

    蒋楠张文雯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入口吸收塔通常采用两进一出方案,当单侧引风机停运时,烟气从停运侧入口逸出.在实际运行中,在吸收塔入口处增加气流隔板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形状、不同尺寸之间隔板的较优型式.结果表明,通过对比不同形式的隔板,三角隔板能够引导脱硫塔内气流分布,气流的均匀性相对较好,因此建议采用三角隔板.针对三角隔板,分析不同隔板角度、隔板宽度、隔板长度对气流均匀度的影响,角度30°、宽度5 m、长度12 m的三角隔板能够让脱硫塔内部气流更加均匀.

    CFD隔板双入口吸收塔结构优化流场

    基于热泵技术的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杨晓玮慕佳琪李孜绪刘媛媛...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中含有大量的低品位余热,利用热泵技术对其进行回收,能够显著提升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目标.设计基于单、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余热回收供热系统,旨在有效利用循环冷却水中的余热,增加供热能力并分析系统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供热系统相比,两种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均可显著回收循环冷却水的热量,提高系统供热量并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双吸收式热泵机组系统展现出更优异的热力性能,具备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分析循环冷却水入口温度和一次网回水温度对双吸收式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发现循环冷却水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循环冷却水温度的升高,系统的供热量增加比例、节约标煤量和新增供热面积均增加,而一次网回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小,随一次网回水温度的升高,系统的供热量增加比例、节约标准煤量和新增供热面积几乎不变.

    吸收式热泵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热电厂

    并联水泵控制策略优化分析

    葛琦闫田田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某汽车工厂冷站的二级泵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优化水泵系统运行以提高效率的方法.从能源管理系统导出历史运行数据,建立水泵实际性能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创建数学模型遍历工况求解,进行最优运行台数分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优化运行策略并部署运行.结果表明,水泵节能率达到7%,对提升水泵效率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在不进行硬件改造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成本.

    水泵运行效率能源管理系统遍历工况求解最佳台数分区节能率